凡是以道解道者,统统不懂《道德经》(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15:44 4

摘要:道德经里边的道,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一个多义词,不同篇章里边的意思是不同的。就是“大道”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都“大相径庭”。

道德经里边的道,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一个多义词,不同篇章里边的意思是不同的。就是“大道”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都“大相径庭”。

一、“大道废,有仁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如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文章实际上就是一句话,一个由四个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理解应该不难。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生活常识,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要做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大道”的具体意思是什么?通过类比就可以轻松得出。

历史上有哪一个政权是靠忠臣维系的?统治昏聩,国家昏乱,忠臣有回天之力?家庭关系被搞得乌烟瘴气,才呼吁尊老爱幼可能吗?思想意识迷路了,那些欺骗大众的谬论有用吗?

通过以上三个分句的解读,“大道废,有仁义”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丢掉了做人的根本,才提倡仁义,有用吗?

大道:人间正道,做人的根本。

老子心中的“大道”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们不妨翻看经典,品尝一下圣人的精神泉水。

1、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必须有利于社会。(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2、推崇美言美行,认为美好言行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第六十二章:设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3、坦然地直面人性的自私。自私是生命的必然,没必要遮遮掩掩,连天地圣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指出,自私只有通过“利他”才能实现。(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故能成其私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天地因私育万物,圣人有私耀千秋。

4、教育的核心是传播有利于社会人生的知识(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

5、教育的最高形式是身心合一(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其中的“大道”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如下: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内容简介:文章中智者把自然规律形象化了。他功高盖世,却不居功自傲;他“衣养万物”,却不以主人自居;万物在他面前循规蹈矩,他却从不自高自大。作者意在为人们树立一个“无言”的榜样,自然规律造就了万物,成就了生命,却默默无闻。

大道:自然规律。

三、“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其中的大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如下: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文章里边有三个道字。大道:大路。道:正道。

1、“使我介然有知”:事情往往能以小见大,细微处最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这是文章的“基调”,告诉读者,文章讲述的就是“以小见大”的事。第二十三章的开篇“希言自然”,表达方式亦然。告诉我们,自然的语言听懂的很少。文章借自然风雨过头成灾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好事别过头。

这篇文章以地上的路为例引出生活的路。

生活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放着宽敞平坦的大路不走,偏偏喜好羊肠小路,甚至布满荆棘的陡峭山路。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行走在宽敞的大路上,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大路宽敞平坦,而就有人偏偏喜欢崎岖的小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朝政腐败,田地荒芜,仓库空空如野,(然而,统治者却同喜欢崎岖小路的人一样不务正业)穿着漂亮的服装,佩戴锋利的宝剑,饱食终日。

“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这些人正事不干,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这就是强盗行径,不是正常人该干的事。

总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社会的人要搞清楚,不务正业歪门邪道害死人。

综上所述,大道实际上同道没多大区别,就是在道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大”字,起分别作用,本质没变,还是一个多义词。

来源:笔墨之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