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综艺,一直是当代观众重要的消夏方式。今年春夏,《天赐的声音》《歌手2025》《让我来唱》等演唱竞技类综艺,以及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乘风2025》等节目在卫视频道和主流视频平台相继播出,音乐成为引发观众广泛讨论度的最热综艺内容。
看综艺,一直是当代观众重要的消夏方式。今年春夏,《天赐的声音》《歌手2025》《让我来唱》等演唱竞技类综艺,以及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乘风2025》等节目在卫视频道和主流视频平台相继播出,音乐成为引发观众广泛讨论度的最热综艺内容。
然而,在今年的“音综”里,观众听到的歌曲似乎与以往相比有些“不一样”。
选曲不再是像以往《声生不息》中将观众带入怀旧记忆的港乐老歌,也不是《声入人心》中要求歌手演唱技巧、并为观众开一定审美距离的经典作品。
年度热门歌曲《跳楼机》《野人》同时出现在《乘风2025》和《天赐的声音》两档最具讨论度的音综中。与《跳楼机》的创作机制和传播路径相似的《转身即心痛》《九万字》等,也被赋予新的编曲,由谭维维、张靓颖等老牌经典歌手演唱,却陷入其艺术性的争议。
乐评人评价“歌词看似精美,实际不知所云”,观众认为由专业歌手“镀金式改编”,实则多此一举。
与此同时,节目改编翻唱的发表近二十年的作品《舞娘》《下一个天亮》等却取得了效果和口碑双丰收,网友不免发出流行歌曲已走向末路的悲观猜想。
我们不得不思考,“抖音”时代,流行音乐经历着怎样主动或被动的改造?在未来大众的共同文化中,它即将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创作者的退场:
当节奏感取代风格化
在白热化的同质竞争下,“音综”要捕获观众的注意力,主创团队的选曲标准必然是“猜你喜欢”——这与抖音、小红书等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内容推送逻辑是一致的。
由此向前推论,观众喜欢的歌曲似乎应当从他们较经常听到的音乐当中来。于是,创作团队将目光锁定在以“抖音热歌”为代表的在短视频平台上频繁播放的歌曲上,《跳楼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相关新闻报道,《跳楼机》单平台已超越六十亿播放量,有音乐博主分析其单曲总收益达到三四千万级别。2025年1月歌曲海外上线后,迅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升至音乐榜单冠军。《乘风2025》《天赐的声音》皆由当季重点嘉宾重新演绎该曲。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跳楼机》当之无愧地问鼎2025热歌传唱度榜首。
然而,观众完全能感性地发现,《跳楼机》与《孤勇者》《如愿》等近几年大众耳熟能详且逐渐经典化的流行歌迥然不同。
首先,是创作者的退场,以《跳楼机》为代表的热歌其词曲作者和演唱者鲜有人知。
大众通过《如愿》《孤勇者》《归途有风》等“金曲”的表达,可以充分感受到唐恬、钱雷等词曲创作者的表达特色和个人风格,由王菲、陈奕迅等歌手演唱,又为歌曲的表达增添一抹或温情或豪迈的色彩。
《孤勇者》使演唱者陈奕迅的歌迷年龄层次空前丰富,从老年人到学龄前,无不被陈奕迅演唱出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动容。
可以说,每一位创作者在歌曲的表达中都是有效的、不缺席的。
由此我们发现第二个差异,与其说是一首歌的流行,不如说《跳楼机》是“一段歌”的流行。
无论是打开短视频软件,还是经过奶茶店、商场,耳边都猝不及防地飘来那句:“Baby我们的感情好像跳楼机,让我突然地升空又急速落地”。与朋友聚会,路上遇见小朋友,也常常听他们哼上这句。
这一句之外的旋律、整首歌词表达的内容,几乎无人知晓,人们也并不关心。
可以说,媒介的变革已在每一位歌曲听众——或者当下应称为是“用户”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他们的欣赏习惯。
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后,以往人们听歌所接触的大部分媒介和设备,如CD、随身听、mp3、甚至有线电视都相继变成少数人的选择了。人们听到歌曲的场景,更多是看视频时,歌曲作为短视频创作或长视频短切片的背景音乐。
在人们以“15秒”模糊代指的极短视频时长内,歌曲旋律必须“抓耳”,目的是与视频内容配合,一般是用户记录剪辑自己的日常生活片段,或从新闻、长视频中截取的具有冲击力的“爆炸新闻”,再或是从影视剧中剪辑的“抓马片段”。
无论是上述哪种,歌曲或音乐片段是为视觉内容增加“节奏感”,高频重复,加上情绪强化的音乐片段便成为创作者和剪辑者的普遍选择。
内容的失落:
音综创作切莫“向后看”
这种选择的后果,是歌曲内容的失落。歌词所表达的内容相应地退居到视频内容之后,演唱者的演唱亦从叙事抒情变成特定节奏下的“鼠来宝”。
《跳楼机》的“高潮15秒”以容易习得的旋律为视频营造一种有故事的“都市伤感”,《九万字》的副歌部分则渲染出一种网络小说中典型的“古风画面”。听众在日常生活中哼唱它们时,也往往配合的不是原版歌词,而是口中随意的念念有词。
其实,在乐评人和观众锐评《九万字》“笔下有最淋漓的爱恨,以剜挑这浮生,只写你衣不染尘”的歌词“莫名其妙”之前,古风歌曲《骁》在2021年就被听众批评语法错误很多、创作不甚讲究。
《骁》的曲调起伏跌宕,加上演唱者技巧专业,使这首歌成为传统流行歌向“抖音BGM(背景音乐)神曲”过渡的代表。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曾经被埋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经典老歌,亦因为具有洗脑易学的“15秒”旋律,变成抖音热门BGM,如周笔畅《最美的期待》、李宇春《下个路口见》等。
这些作品经由完整歌词叙事所表达的意思内涵,也在“15秒”的裁剪后一并被“用户”遗忘了,退化为视频内容创作背后的“beat(节拍)”。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些“抖音热歌”较传统风格的、叙事较强的传统型音乐作品相比,表现出压倒性的传唱度,为何依旧不能说明它们的经典潜质?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它们似乎不像“歌曲”,与中国人心中的理想歌曲的样子存在着一定差距。
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歌曲,往往是先有“诗”,然后和乐以歌,它的功能是言志和抒情。完整、动人的内容表达无疑是一首好歌不可或缺的。
它以特定的视角记录着时代,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人们得以分享某些记忆和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BGM的“抖音神曲”从功能上说,更像经典歌曲的一个方面,比如音乐和节奏的方面,而尽管拥有歌词,它的内容方面却脱落了。
因此,“抖音神曲”和以叙事抒情为目标的流行歌曲创作,在文化的意义上甚至可以作为两个类型,分别沿着它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发展演进。意图以专业歌手带动“神曲”升格,或许太取巧、太理想化了。
今年的热门音综不约而同地从“抖音热歌”中选曲,并非说明音乐和歌曲创作本身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无论是凝练人间苦甜的《人世间》,还是抚慰心灵的《世界赠与我的》,抑或是千禧风格的《诀爱》吟唱,都表明流行音乐创作的机遇依然在与听众的心灵共振中。
当下音综的制作团队或许依然在以一种滞后的追逐而非前瞻的建设视角进行策划和创作。但尽管“微博热搜”、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公共新闻、进行审美欣赏的重要渠道,“刷短视频”可能仅仅是大众的一种惯性选择,而非带有积极态度的肯定性选择。
在“抖音”等平台上,许多具有强思想深度和精良制作水平的长视频反而具有极高浏览量和点赞量。
换句话说,大众享受在短视频平台上走马观花的乐趣,但对它所提供的内容并非是不加反思的。音综节目制作团队依据歌曲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数据判断观众对它的喜爱和接受程度的做法,实是有些简单粗暴了。
《乘风2025》中,女明星们组成“女团”,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体验凝练在经典歌曲《下一个天亮》的演唱和舞蹈中,感动无数观众。他们希望通过屏幕触碰所实现的,依然是与生动世界、与真实的“人”的互动,通过优质的内容创作与或远或近的“人”真实共情。
这或许启示着音综创作者,乃至更广泛的音乐创作者们,切莫根据作品的数据表现不假思索地复制,而是依着大众审美的共通处、情动处“向前”选择。
来源:南瓜爱美剧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