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是安静的,它不会催你,它也不在乎你此刻的情绪好坏。可就在那种安静里,心里那些平日被嘈杂压住的东西,一点一点浮上来。
有时候,我会在深夜里,摊开一张白纸,不去急着写什么,只是看着它发呆。
纸是安静的,它不会催你,它也不在乎你此刻的情绪好坏。可就在那种安静里,心里那些平日被嘈杂压住的东西,一点一点浮上来。
我曾经以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见,后来才明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你写得混乱,往往是因为脑子里一团浆糊;你写得清楚,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秩序。
考场作文也好,日记、随笔也罢,写字这件事,本质上是你在和自己谈判——既要让内心真实发声,又得在纸面上有条有理。
可多数人卡在第一步,不是没见过风景,而是不知道怎么把风景放到纸上。于是,要么写得假,要么写得空,要么写得像流水账。
实际上,写作没那么神秘,但也绝对没那么简单。
但是它需要三个阶段的修炼: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好好说。
我见过太多学生,作文写不出来,不是技巧不够,而是生活本身干瘪。每天除了作业就是刷手机,除了抱怨就是羡慕,脑子像个空仓库,哪来的货物摆到纸上?
有话可说,是写作的第一关。
因为,写作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吃过的苦,都是素材。
你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要学会捕捉那些细微的、带温度的瞬间——雨后路灯下的水汽、公交车上打盹的老大爷、考试前同桌递过来的一块糖。
我在二十岁那年,曾一个人跑到陌生城市待了一个月,没什么壮丽的故事,只有每天沿着河边走,看水面映着晚霞,慢慢地,心里那些模糊的情绪有了形状。
我第一次体会到,写作是生活的回声,你的眼睛里有什么,你的笔下就会有什么。
建议:
1.养成记录的习惯,不是为了作文,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份生活的底稿。
2.读书不要只看故事,看里面的细节、比喻、结构,这些都是可用的“砖瓦”。
3.主动去体验一点“麻烦”的事,比如帮家里修东西、去不熟悉的地方旅行,这些经历会让你的文字有味道。
很多人一动笔,就被情绪推着走,想到哪写到哪,结果文章变成了一碗撒了料的面汤,看得见东西,却捞不到筋骨。
写作需要逻辑感,它像骨架,情绪只是血肉。
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经常画三个圈:观点圈、例子圈、分析圈。有的同学观点很大一圈,例子小得可怜;有的例子很丰满,分析却像漏气的气球。
这三者必须紧扣在一起,否则文章就会“油水分离”。
再者,逻辑感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来自不断的拆解与重组。比如你要写“坚持的重要性”,不要一上来就抛鸡汤,而是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坚持什么?坚持的过程遇到什么阻力?坚持到最后得到什么?
然后在每个问题里找例子、做分析。你会发现,文章从一开始就走在一条清晰的轨道上。
比如我自己写文章时,习惯先在草稿纸上写一句话当“主心骨”,然后围绕它铺陈。
那句话就像一根绳子,提醒我不要被旁枝末节拖走。
建议:
1.写之前,用一分钟在心里回答:我要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每个例子后面,至少加两句话分析它和观点的关系。
3.文章的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过渡,让读者感到是在同一条河里往下漂。
文字是有温度的。
你只是说“天很冷”,和你说“寒风像细针扎在脸上”是不一样的。前者告诉别人信息,后者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我一直觉得,写作的高级感,不是堆砌生僻词,而是让读者在你的文字里,看见他们自己的生活。
毛姆的小说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情节有多惊险,而是那些细密到毫厘的心理描写,让你觉得那是你自己也可能会有的念头。
正所谓,细节来自观察,节奏来自取舍。
不要把所有看到的都往文章里塞,该慢的地方慢下来,让读者停留;该快的地方干脆利落,像收刀入鞘。
比如有一次我写一段夜路,只用了三句话:
街灯的光落在水洼里,摇晃得像呼吸。 我踩过去,溅起一圈圈涟漪。 身后是越来越轻的脚步声。
没有形容心情,也没解释前因后果,但读的人会感到一种情绪在慢慢靠近。
建议:
1.细节不要泛泛,要具体到能看得见、摸得着。
2.读自己的文章时,删掉那些可以不说的句子,让节奏更干净。
3.试着用不同的句式和长短,让文字像呼吸一样,有起伏。
所以说,写作像种树,土壤是生活,根系是逻辑,枝叶是细节。你想让它长得好看,就不能只盯着枝叶发愁,而要从土里下功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写作不是为了比别人更会说,而是为了在嘈杂里保留一块自己的安静之地。你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要所有人都喜欢,但它得让你自己点头——那是我想说的话,那是我心里的样子。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写好一篇文章,并不只是为了得高分、拿稿费,而是为了在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学会看清一点世界,也看清一点自己。
剩下的,就是在这条路上,一边走,一边写。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