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为啥宁愿当佃户也不开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12:00 1

摘要:可能是土地贫瘠,缺乏有机物,庄稼长势缓慢,产量少。可能是附近没有水源,灌溉困难。即便看着水草丰茂,也不一定适合耕种。

有个词叫佃户,指自己没有地,向地主租地的农户。这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群体,《水浒传》中一个庄园就会有几百个佃户。

印象中,古代地广人稀,荒地随处可见。这些人为什么宁愿去当佃户,也不去开荒?

其实在古代,开荒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首先,耕种难度很大。

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粮食,荒地之所以是荒地,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可能是土地贫瘠,缺乏有机物,庄稼长势缓慢,产量少。可能是附近没有水源,灌溉困难。即便看着水草丰茂,也不一定适合耕种。

说个最简单的问题,杂草怎么处理?现在用农药特别方便,按照节气喷洒就可以了,无论多霸道的杂草都能清理。古代没有这些化学用品,除草基本靠人工。

多年荒地,各种各样的杂草,有的根系发达,双手用尽全力拔掉后,根还在地下,下一场雨全部死灰复燃。到了秋天,一棵草能有上万颗草籽,来年在春雨的滋润下,马上绿油油一片。

用火烧也不行。对于山地荒原来说,大火确实能烧掉植被,但几场雨过后,荒草马上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卷土重来。

那么用最笨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工具,花费最大的力气,把杂草的根一个个刨出来,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次性斩草除根行不行?

答案还是不行。这种方法,需要精壮劳动力长时间劳作。现在只要肯下力气没问题,但古代的农民,没有地需要开荒养活自己的农民,猜测应该吃不饱肚子。

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杂粮都吃不饱,哪里有力气与大自然中物竞天择下还能旺盛生长的杂草斗。

即便不怕苦不怕累,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开荒成功,想要种地也不容易。现在农民种地,种子化肥都是一笔钱。古代都吃不饱饭,去哪弄种子?

现在种地是高科技,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产粮大省黑龙江,喷农药都用无人机,特别方便。古代种地是纯体力活,农民能有个耕牛就很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开荒成功,战胜了杂草,能种地了,想要把荒地开垦成肥沃的农田,凭借自己家里的几个锄头锹镐,简直就是小型的愚公移山。

就算这些全都做好了,想要凭借开垦荒地实现温饱也不现实。古代是农业社会,无论那个朝代对耕地都严格管控。

只有在朝代刚刚建立,人口锐减,大片耕地因为战乱被荒废时,朝廷才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等到新的秩序建立起来,土地国有,任何开荒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有需求,朝廷会组织军队和流民来开垦荒地,种出来的粮食全部上交,朝廷根据人口再给这些人分粮食。给曹操带来百万斛粮食的屯田制,就是这种方法。

有人会说,这不是挺好的,没有土地变成流民,在朝廷的带领下跟着军队种地,虽然收成上交,但朝廷也会给你发粮食,至少饿不着,比当佃户强。

古人绝对不傻,如果这种方法有利可图,肯定有很多人自愿报名。真实情况是,跟着军队去开垦荒地,自己就成了军户。农闲时训练,农忙时种田,发生战争要出去打仗的。

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让人接受不了的事情是,古代军户都是世袭的。你战死了,后代要接班。太危险了,当佃户虽然要交租,至少命还在。

即便国家允许开垦荒地,你也不能随便开。因为真实情况很可能是,你辛辛苦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荒凉的土地上种出点粮食,还没吃到嘴里,就被收走了。

因为在古代,种地要交税的。荒地的年产量肯定很低。那么点收成,很可能都不够要上交的。自己累死累活,最终得不偿失。

即便撞大运,风调雨顺,粮食增产丰收,开垦的荒地还是守不住。所有没有土地的百姓最开始都是有地的,朝代刚刚建立时都会给他们分地。

如今土地没有了,在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土豪恶霸、旱灾洪涝的打击下没有了,凭什么开垦的荒地能守住呢?

在古代,不要说开垦荒地,很多农民遇到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时候,会求着当地的大户人家,或者成功考取功名的举人老爷收下自己的土地,只为了能成为佃户。

因为成为佃户只需要交租就可以了,算下来,比自己种地,交给朝廷的苛捐杂税少多了。

来源:大力侃历史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