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改不了吃屎:管虎果然拍出了这样《东极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0:53 1

摘要: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这个观点在我看完管虎导演的电影《东极岛》之后变得更加坚信,因为能让管虎这种人继续拍电影真是充分说明咱们国家太包容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这个观点在我看完管虎导演的电影《东极岛》之后变得更加坚信,因为能让管虎这种人继续拍电影真是充分说明咱们国家太包容了!

《东极岛》这电影看完之后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中国渔民救人那是本分和义务,那就是应该做的,而救了英国人是中国渔民莫大的荣幸,英国日对中国渔民的感恩则是他们仁慈的施舍!

当电影中出现“老祖宗说了,海上有难必救,女人不能出海,今天就破了这规矩”这段台词的时候,我特么觉得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不是感动,而是一种生理不适。我感觉这就是导演在抓着我的肩膀狂喊:“快看!我们在讨论传统与革新!”可这种为了冲突而冲突的设计,暴露的是创作团队的逻辑混乱。

《东极岛》就用这种既要又要的拧巴劲儿,把观众按在椅子上灌一嘴馊饭,而管虎,这位在争议中屹立不倒的导演,再次证明了什么叫狗改不了吃屎。

说“海上有难必救”是传统,转头就让“女人出海”破规矩,本是想玩传统框架下的突破,但台词写得像中学生辩论赛的标语,空有形式却没有灵魂。更特么恶心的是,全片从这里开始,就陷入“要素大乱炖”:既要讲述传统美德,又要塞入女性的觉醒;既要贴真实事件(里斯本丸渔民救人),又要掺抗日神剧打鬼子;既要塑孤胆的痞子英雄,又要搞逃兵的自我救赎……

要说我胡铁瓜也不是没见过“多线叙事”“元素融合”,但《东极岛》的融合是把火锅、日料、法餐硬倒进一个锅——让麻辣、刺身、鹅肝的味道在嘴里打架,最后只剩混乱。管虎想学美国大片真实事件+类型化加料的路数,可人家好莱坞至少知一加一应该大于二,他倒好,照猫画虎反类犬,做出了道一加一等于零的黑暗料理。

可以说管虎拍《东极岛》时,明摆着揣着“美国大片公式”:真实事件(里斯本丸)+ 类型套路(孤胆英雄、女性觉醒、人性化反派)+ 观众迎合(卖肉戏)。但每个环节都透着敷衍与傲慢,而且夹带的私货太多。

先说孤胆痞子英雄。这类角色本是打破常规的利器,可《东极岛》里的主角,活像从《老炮儿》胡同里迷路到东极岛的混混,他和渔民的身份割裂到让人出戏。更魔幻的是逃兵自我救赎这条线——你很难相信,在一场关乎民族大义的救援里,核心动力竟是个逃兵的心灵升华,这不是深化主题,是拿严肃历史当心灵鸡汤佐料。

而影片中夹杂的女性觉醒 + 反传统政治正确更是一场灾难。为了照顾吸引眼球,硬加的“卖肉”戏,让本该厚重的历史叙事突然充满低俗感;所谓女性觉醒,也不过是让女性角色喊两句口号、脱两件衣服,既没触及女性困境的本质,也没展现时代变革下的女性力量,只剩尴尬的政治正确打卡,关键这特么也不是咱们这里啊政治正确啊。

在‬电影里,朱一龙与吴磊饰演的兄弟被设定为外来海盗后代,倪妮演的女主角则是幼时被人贩子拐卖的外乡孤女。真正的本土渔民在片中成了愚昧背景板!三个主角全是外来者,管虎就差把本土渔民不配当英雄写片名上了!

最让人恶心的是人性化日本鬼子这个烂俗的套路不出意外的又在这个电影中出现了。管虎似乎忘了,里斯本丸事件里,日军是屠杀战俘、反扑渔民的刽子手。电影里却搞出个光屁股穿千人缝,军国主义外衣下是普通人的日本兵,把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包装成被迫作恶的可怜人!但凡管虎导演了解一下那时候的日本平民对中国是一种什么态度也行啊!

如果说这个电影的创作手法的拧巴是导演黔驴技穷,那历史层面的歪曲,完全可以说是居心叵测了。

里斯本丸事件是1942年10月1日,日本货轮被击沉后,东极岛渔民自发驾着小渔船,在枪林弹雨里救起了数百名英国战俘;而日军反扑时,渔民拼死保护战俘,有人因此而丧命。这段历史,体现出来的是中国普通百姓在战火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是反法西斯同盟来自底层的牢靠基石!

可《东极岛》拍了些什么?他们把救人英雄改成和普通渔民格格不入的混混,让真实历史里团结一心的渔民群像,变成需要被混混拯救的麻木群体;

他们把翻译官、保长这类在抗战中为虎作伥的汉奸角色,被洗白成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的人,把汉奸的妥协说成无奈的善良;

当英国人拿着地球仪讲“home”,被塑造成文明启蒙者形象,却绝口不提抗战时部分外国势力的观望与算计;

而电影中的“玉碎小队”更是暴露了导演缺乏历史知识的硬伤——日军提出“玉碎”这个概念是1943年阿图岛战役后才出现(指全军覆没),电影里提前两年让日军喊“玉碎”,不仅暴露出历史知识短板,更是拿民族伤痛当儿戏。最关键的是,日本人也不会用玉碎来给自己的队伍命名啊,这特么不是诅咒自己全军覆没吗?

回望管虎的创作路程,《东极岛》的拉胯不是偶然。《八佰》里,把四行仓库守军的悲壮抗战,拍成“军阀公子哥的成长秀”“洋楼里的鸡尾酒派对”,已经让不少观众质疑:到底是致敬英雄,还是消费英雄?尤其是拼了命的要立起的那面旗帜,就怕大家不知道你是个果粉是吧?

到了《东极岛》,这种争议创作变本加厉:用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真实英雄(渔民),用套路化创作消解历史厚重,用外国人的政治正确和低俗迎合模糊创作底线。管虎似乎笃定:只要把真实事件当幌子,把类型元素当糖衣,观众就会乖乖买单。

可观众不是傻子。当年《八佰》的争议还能归咎于创作探索,《东极岛》的摆烂只能说明:管虎要么是江郎才尽,只能靠翻炒烂梗恰饭;要么是打从心底不尊重历史、不敬畏观众,觉得反正有人看,反正能赚钱。

另外我觉得《东极岛》,拍出来就是给国外人看的!《南京照相馆》才是给国人看的,这不是踩一捧一,而是因为《东极岛》确实充满着对白皮的跪舔,洋大人看了肯定会非常舒心!

有网友评论说:昨天我看了“东极岛”这部电影,让我看着眼晴难受,好多画面都是昏天黑地的,心里也难受,有些情节拍得是与历史不相符,完全脱离了当时舟山渔民那种勤劳朴实的形象。最可恨的是把英军拍伟大了,而渔民却拍成了愚昧无知的海盗。

还有网友说:昨天刚看完,真的感觉拖沓。儿子说想摁快进。有些点挺尴尬的,有股子浓浓的美式大套路。当那俩赤膊主演带着墨镜抽着烟,儿子说那时候的人还挺时髦。好在有一段比较燃的海上大救亡。抹平了儿子的不满。对比《南京照相馆》,看完第二天儿子怒写一篇观后感真情实感流露。而这个电影,真的很一般。拼凑感很强!

看了这些评论我只能说,网友的眼睛都啊雪亮的,现在的国人结果不是以前写个什么青岛下水道,日本夏令营就能糊弄的了的了!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