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悠久的艺术长河中,宋代米芾所著的《画史》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绘画鉴评作品。它不仅是米芾对晋代以来名画的品评记录,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鉴赏理论与实践智慧,对后世的书画鉴赏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读《画史》,能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艺术审美,学习古代书画鉴赏
在我国悠久的艺术长河中,宋代米芾所著的《画史》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绘画鉴评作品。它不仅是米芾对晋代以来名画的品评记录,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鉴赏理论与实践智慧,对后世的书画鉴赏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读《画史》,能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艺术审美,学习古代书画鉴赏的精妙方法。
《春山瑞松图》:米芾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远处山峰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显现于雾气之中,可体现米芾绘画风格,用于说明其笔墨意境等相关内容。
米芾与《画史》概述
米芾,北宋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其书法与绘画成就斐然,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为人个性鲜明,爱憎分明,行事风格不拘一格,被时人称为“米颠”。《画史》约成书于1101年前后,以文言文笔记体写成,是米芾对平生所见晋代至宋初名画的品评记录,涉及古代书画知识、装裱、印章、收藏轶事等多方面内容,虽篇幅不长,却在名画品鉴、真伪考订等方面贡献卓越。
《云起楼图》: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里尔美术馆,是“米氏云山”的典型代表作,以苔墨点与晕染来画圆弧形的山峦,能展现米芾独特的绘画技法。
《画史》中的书画鉴定方法
强调亲证与眼力
米芾最强调的鉴定方法是亲证,即依靠自己的眼力去判断书画的真伪好坏 。
他认为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的名头或传说,必须亲自观察作品。他自述一生真正见过的吴道子真迹仅四幅,因此对市面上流传的众多王维、韩滉等人的画作表示怀疑。在那个重视师承和名气的时代,米芾坚持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态度,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体现出书画鉴定中,鉴定者自身的观察能力和经验积累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才能培养出敏锐的眼力。
《珊瑚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行书,米芾在帖中写到珊瑚一支时,以画代笔,信手写出一座三叉珊瑚,可与论文中米芾的收藏趣事及书画结合特点相关联。
多维度判断依据
1. 笔墨功力:米芾注重对笔墨功力的研究,通过观察画家在笔墨运用上的技巧和表现力,判断作品的艺术水准。例如,他对董源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源于董源“平淡天真”的画风,其笔墨看似朴拙,却能营造出高远的意境,自然天成,具有唐人高古的气韵 。
2. 材质特征:他仔细研究画用的绢、纸质地以及年代感。如他观察到唐代早期大都用生绢,质地硬挺;南唐时则多用熟绢,更为细腻。这些材料学上的知识成为他断代辨伪的重要依据 。
3. 画面气韵:米芾十分看重画面整体的气韵是否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作品所传达出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一幅气韵生动的画作,能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创作时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他批评吴道子某些弟子画人物时,眼睛虽有技巧却呆滞无神,缺乏最重要的神采,认为这是俗工所为 。
4. 印章考证:印章也是米芾鉴定的关键因素之一。他特别提到唐代的内铜印,认为这是鉴别宫体收藏真伪的重要标记。不同时代、不同收藏家的印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通过对印章的研究,可以了解作品的流传脉络和收藏历史 。
《蜀素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米芾书法代表作,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可体现米芾的书法功力,与论文中米芾作为书画家的身份相符。
《画史》中的收藏理念
狂热的收藏热爱
米芾是一位狂热的收藏家,对书画的热爱近乎痴狂 。他不惜代价获取自己喜欢的作品,曾用珍贵的王戎画像去换李邕的书法帖,这种以画换字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书画收藏的执着和对心仪作品的追求。
系统的收藏管理
米芾会根据作品的品级盖上不同的印章,如“米芾密切印”“神品鉴定真迹”等 。这些印章不仅是对藏品的标记,更体现了他对自己收藏眼光和藏品品质的自信,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其收藏提供了重要线索。
推崇“博弈新玩儿”
米芾推崇“博弈新玩儿”,认为宝贝不应被死死藏在手中,而应在同好之间流通,互相欣赏,激发新的想法 。他强调艺术品不是用来囤积的,而应在懂得欣赏的人手里流转,以保持其生命力。这种观念在当时打破了传统收藏的私密性和占有欲,体现了文人之间的共享精神,也促进了艺术的传播和交流。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作品,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董源是米芾推崇的画家,此画能体现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和笔墨功力。
《画史》中的犀利点评与艺术价值观
毫不留情的批评
米芾在《画史》中的点评极为犀利,对当时一些名不副实的画作和不良风气直言不讳 。他批评市面上很多模仿李成的画不得要领,还直接点破将非王维画作硬说是王维的现象。他嘲笑当时一些人仅凭题材和名头就认定画作作者的“耳鉴”行为,认为这是可笑的,强调鉴定必须依靠自己的眼睛,即“目鉴” 。
对前代大师的独特见解
即使是对前代大师的弟子,米芾也不放过批评。如他提到吴道子的某些弟子画人物虽技巧尚可,但眼睛无神,缺乏神采,评价为俗工所为 。这种犀利的点评并非无端指责,而是基于他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
《龙宿郊民图》:董源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百姓庆祝节日的热闹景象,能体现董源的绘画技法和画面布局,与米芾对笔墨功力的鉴赏标准相关。
艺术价值观的体现
米芾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反映了他独特的艺术价值观。他追求艺术的真实和纯粹,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非虚名。他推崇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笔墨精湛、气韵生动的作品,对那些徒有其表、模仿痕迹过重的作品嗤之以鼻 。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时,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外界因素干扰,深入作品内部去感受其艺术魅力。
唐代生绢材质图片:可通过搜索古代书画材质相关资料获取,用于直观展示唐代早期生绢质地硬挺的特点,对应论文中米芾从材质特征鉴定书画的内容。
米芾书画保存经验
谨慎对待装裱
米芾强调古画若本身状态尚可,不需裱衬 。因为每一次揭裱对画心都是一次损伤,反复折腾会严重伤害画作原有的精神。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书画保护的深刻认识,提醒后人在书画保存过程中要谨慎对待装裱环节,避免因不当操作对书画造成损害 。
画轴材质选择
他提到用质地细密的檀木做画轴,可以防虫蛀;但像玉这种材质,虽贵重好看,却因太重可能会坠坏画作本身 。这些具体的细节和实用的经验,为书画保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们了解到在书画保存中,画轴材质的选择也不容忽视。
《西园雅集图》 :李公麟绘,米芾曾作《西园雅集图记》,此图可关联米芾的社交活动和艺术交流,体现其艺术生活的一部分。
对当代艺术鉴赏的启示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艺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通过高清数字复制品、虚拟展览来欣赏艺术 。然而,正如米芾强调亲身面对原作的重要性,这种直接的感官和精神交流是数字时代难以完全替代的。
通过原作,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笔墨的质感、色彩的层次、纸张或绢帛的纹理,以及画家创作时的气息和情感。而数字复制品虽能提供便利和一定程度的视觉呈现,但在质感、细节和整体氛围的传达上仍存在局限。米芾基于实证和深度理解的鉴赏方法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深入作品本身,感受其气韵、笔墨、材质,理解其时代特征,始终是艺术鉴赏的核心。
我们应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珍视与原作面对面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不被虚假信息和表面现象所迷惑。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