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辑导语:理想i8撞重卡的测试,并未随着三方联合声明的发布而平息,反而是在诸多细节未能解密的情况下,事件的余波仍在发酵。央视财经即在其栏目中批评,营销过度,声明中的道歉避重就轻。同时,还对新能源行业中新势力阵营中层出不穷的病态营销现象,呼吁进行抵制。
编辑导语:理想i8撞重卡的测试,并未随着三方联合声明的发布而平息,反而是在诸多细节未能解密的情况下,事件的余波仍在发酵。央视财经即在其栏目中批评,营销过度,声明中的道歉避重就轻。同时,还对新能源行业中新势力阵营中层出不穷的病态营销现象,呼吁进行抵制。
央视点名理想i8事件
理想i8撞重卡的测试,并未随着三方联合声明的发布而平息,在诸多细节未能解密的情况下,事件余波仍在发酵。
8月7日晚,CCTV2《央视财经评论》栏目,播出专题片《SUV撞重卡,有些追问需要答案》,再次对理想i8撞击乘龙重卡事件进行解读。同时,更通过主持人以及嘉宾评论员的观点,对理想i8撞卡车这一事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称事件营销过度,对安全营销缺乏底线。
回顾事件全程,事件起于7月29日,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理想汽车为展示新车安全性能,在中国汽研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与重卡连环撞击的测试。视频显示,撞击后,理想i8理想i8自身结构完好,而卡车四轮弹起、车头倾倒,这样反差的表现引起了巨大的网络争议。
随后卡车品牌方东风柳汽乘龙,通过多方渠道表达了不满和对撞击测试的质疑。彼时,理想曾向媒体回应称,“理想i8和卡车撞击的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
随着舆论进一步发酵,8月3日,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发布正式声明,理想称测试“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所用乘龙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对乘龙品牌被卷入舆情表示“无心之举”。中国汽研则声明该测试项目“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然而,一次次的“澄清”并未完全平息争议,反而因测试条件合理性、卡车状态真实性等问题引发了更广泛的专业性质疑。
不过,到节目播出前的8月6日,之前还针锋相对的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联合声明,就此前理想i8在发布会中撞翻乘龙卡车车头的测试视频做出了解释。其中,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都还针对此次测试给东风汽车(乘龙汽车)带来的品牌负面影响,表示歉意。
营销过度、声明避重就轻
三方“握手言和”表明当事方均有意推动事件降温,但整个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仍被行业关注。
具体来看,在《央视财经评论》节目中,央视财经评论员包冉即表示,这次测试名为评测、实为营销。而同时营销过度,使得它营销策划露馅了。
其指出,这样的一次营销违背了物理学基本定律的常识。包冉表示,重卡车头如果要安全上路,必须通过物理锁或者液压锁来锁在汽车的大梁上,否则的话,一个急刹车就会产生车头前倾的效果,如果说能发生短视频的呈现的效果,一定是车头没锁。不然,不可能违背物理定律将重卡撞翻。
而另一财经评论员苏京春更指出,营销不是表演,营销安全更要有底线。
此外,节目还对三方最后一份联合声明做出点评,包冉表示, 三方声明完全就是避重就轻,道歉是没有诚意的。节目主持人更提出,“公众关心的就是这个 SUV 到底能不能撞飞重卡这个问题,其实他并没有回应。如果翻译成大白话,这份声明似乎有点在说我是安全的,但我并没有说你是不安全的。”
央视财经在节目最后总结称,“事件中暴露的问题,不是一纸联合声明可以平息的,汽车安全测试的目的是守护生命,而非制造话题,但在卡车被撞飞的魔幻视觉中,安全却被异化成了收割流量的营销捷径,这样的营销无论最后收获多少狂欢,都无法逃避信任被侵蚀的命运。”
事实上,近些年来各路人马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测试,引发巨大舆论反向的案例不在少数。包括年初尊界S800技术发布会上,其与迈巴赫S680的极寒测试也曾一度引发争议,也被质疑是存在拉踩行径。还有懂车帝的一次新能源冬测、一次智驾安全测试,更是先后两次引发行业震动。
在业界看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正使得行业汽车测试变得鱼龙混杂,更有部分机构为追求流量,测试过程不规范,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对这一现象,有观点指出,政府部门也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测试标准和规范,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推动行业良性规范发展。
乱象频出、行业正迎整顿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期节目中,除了理想i8对撞重卡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央视财经评论》还对新能源行业中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制造的争议性营销行为进行批评。
诸如理想L9在宣传上喊出“500万以内最好的SUV”,随后又曝出试驾车辆因空气悬挂断裂现场趴窝。小鹏方面曾在推出新版车型时,大力宣扬其城市 NGP 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消费者为此多花数万元。而一年后,该功能只在5个城市开放,此举遭到未能使用的车主集体投诉,虚假宣传。
还有今年3月份,蔚来旗下的乐道汽车,因为一句“换男友不如换电”的广告语引发轩然大波。当下,此类争议性的营销话术正在轮番登场。对此,《央视财经评论》点评称,在营销策略上语出惊人,正在成为一些新能源车企追逐的流量密码,但在吸引巨大关注的同时,也挑起了大量对比和焦虑情绪,扰乱了市场秩序。
对于新能源行业近年来频发的争议性营销事件,包冉评价表示,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上还是目前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已经产生了高度的内卷。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暴露出来的种种乱象,已经被中央以及监管部门留意到,并且已经开始推动“反内卷”措施落地。3月份,工信部发布了史上“史上最强电池安全令”;4月份,工信部出手整治汽车行业智驾乱象,明确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在上个月,3天连续3场会议的召开,更表明新能源汽车反“内卷”正在升级,监管持续加码。
7月16日,国常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7月17日,中央第四指导组对“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座谈。7月18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来源:中车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