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反常之处在于:自2024年首次举牌后,弘康人寿增持步伐未停,目前持股比例已突破14%,远超险资财务投资通常5%的“警戒线”。
长期持有银行股的朋友最近注意到一个反常现象:在资本市场表现一般的郑州银行(H股),却成为弘康人寿保险持续加仓的对象。
“为什么不是其他效益更优异的银行?”——这个疑问背后,或许隐藏着险资布局的深层逻辑。
表面看,这一选择令人费解。毕竟郑州银行前几年受郑州地产贷款影响,资本市场给予低估值。
但反常之处在于:自2024年首次举牌后,弘康人寿增持步伐未停,目前持股比例已突破14%,远超险资财务投资通常5%的“警戒线”。
在我看来,当持股比例突破两位数,投资的本质已然改变。这意味着弘康人寿保险追求的绝非短期套利,而是基于“价值重估+区域经济协同+保险业务渗透”三重逻辑的战略性布局。
一座古老的中原潜力之城
已激活青春动能与产业升级
郑州银行吸引弘康人寿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今年5月去郑州出差的见闻。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重庆的人,过去对郑州的认知,几乎被“烂尾楼”和“暴雨洪涝”的负面标签填满。
然而,5月2日清晨,我在金水区红专路吃早餐时,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街边的早餐店里,店员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动作麻利、服务热情。
而在重庆,早餐店的员工往往以50岁左右的“嬢嬢”为主。
坐在餐桌边,我带着好奇在手机搜索——原来在网络上,郑州有一个极富张力的称号——“少年老城”。这个看似矛盾的标签,瞬间击中了我。
几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称呼的精妙。
从“四普”到现在,仅仅34年间,郑州市全域人口由557万增长到1430万。城区人口更从181万扶摇直上,升到1100万。
另外,郑州有着3600多年建城史,但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居全国第五。
究其根本,经济和产业的提速发展,为郑州赋予了强大的人口虹吸能力。周边城市青壮年人口持续涌入,不仅推动常住人口规模快速扩张,更显著优化了其年龄结构。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郑州汇集了全省最优质的教育和人才资源。目前,全市拥有73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超146万人,这一规模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二。
对于年轻人而言,郑州是暂时落脚的城市,还是值得扎根的成家立业之地呢?
一次出行中的闲聊,让我从普通人的真实经历里找到了答案。
那天载我的出租车司机是位 50 岁左右的大叔,操着一口略带河南口音。
他说自己来郑州开出租已整整十年,算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聊起在郑州的生活,大叔坦言曾错过安家的机会:“刚来时总觉得老家有房就够了,没想着在郑州买房,后来房价涨起来,就真的买不起了。”
“大概2017 年,我和爱人带着俩孩子在这儿租房,那会儿房租涨得厉害,一个小房子每月要两三千块,环境还不好,又挤又暗。” 大叔回忆道。
但他话锋一转,语气轻快了些:“不过这两年好多了,房租降下来了。我们现在租了个楼梯房,70平米的两室一厅,每月房租只要1200元,压力小多了。”
一个在郑州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也告诉我,郑州的政策在调整了。
对于主城区房龄超10年的“老破小”,郑州政府正在通过系统性引导上百个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存量住房结构优化与梯度消费:一方面激励原住户以旧换新,通过市场化置换升级居住品质;另一方面经改造焕新的老旧房源,通过价格适配与品质升级双重赋能,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负担性,最终促进郑州整体居住品质提升。
与此同时,郑州政府成立专班,精准施策,协调资金、督促复工,积极整治复活烂尾楼工程,保障业主权益,加大高品质房屋的市场供给。
而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更直观地印证了这座城市对安家者的友好度在提升。
今年上半年,郑州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997万平方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价格为1065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 1.42%;郑州二手住宅市场同样整体向好,网签套数31492套,同比上涨7.2%,环比上涨4.7%。
“按照均价来算,两室一厅一套80平米的新房,总价款80万元,首付比例为15%,只需要12万元就能在郑州首付购房,月供不到3000元。”同学给我算了笔账,“现在,郑州置业的可负担性明显好多了。”
这份安居的底气,也转化成了对年轻人才的强大吸引力。郑州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三年,累计来郑留郑的大学生超67万人。
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郑州是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承载者与关键引擎。郑州政府正以积极的 “筑巢引凤” 行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产业布局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集聚了富士康、航空工业等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
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跃升至第15位,引入华为、阿里云等2000+科技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
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工厂等“链主”项目落地,带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创新动能同样持续迸发:引进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8家,在郑省实验室达18家,龙头企业产业研究院达17家,建成各类研发中心5890家;
同时,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2.75万户,总数突破210万户……
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郑州在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涅槃重生——通过精准招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而聚焦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以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推动中心城市功能跃升,正在走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从郑州银行的“护城河”价值
透视14%持股的三重考量
我们回过头再看郑州银行。
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二十年关键期(2003-2023),作为本土法人银行,郑州银行以强烈的金融担当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主动脉,全程参与城市建设:从地铁网络的铺设、产业园区的搭建,到中小企业的成长扶持……
见证城市发展蓬勃活力的同时,也承受了郑州地产行业波动带来的阵痛,与郑州经济深度共生、生态协同。
在过去的20年,郑州市政府也始终是郑州银行发展的坚实后盾。在改制转型、业务拓展及资本补充等关键环节,政府给予郑州银行大力支持,郑州市财政局作为政府代表,始终担任郑州银行第一大股东,持续助推其成长为郑州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郑州银行也依托河南作为中国交通网络核心的区位优势,深耕位于全国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的郑州,形成了清晰的“商贸物流银行”和“精品市民银行”战略定位。
而郑州银行在郑州市设立总行,下辖郑州地区116家对外营业分支机构,全省营业网点182个,构建起稳固的客户基础。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存、贷款在郑州市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37%和8.42%,分别排名第1位和第3位,其中郑州银行个人存款余额达2181.79亿元,较2023年末提升29.37%。
可观的存款规模,为财富管理提供了基石。
2024年末,郑州银行财富类金融资产规模人民币522.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5%; AUM月日均人民币5万以上客户达64.5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37%。另外郑州银行还管理着超过400亿元的非保本理财产品。
优异的揽储能力,增长的AUM,足以说明郑州银行的网点占位佳,营销能力突出,客户规模也较为庞大。
在我看来,这是弘康人寿保险战略入股郑州银行,所看重的第一特质。
其一,零售存款的持续高增长,反映出郑州银行网点对区域客群具备强黏性,接入弘康人寿保险战略合作后,可降低弘康保单获客成本,提升新业务价值;其二,AUM的结构优化和持续扩大,表明郑州银行网点正在向“财富管理入口”升级,庞大的高净值客户客群恰好匹配弘康人寿的“高客经营”需求。
郑州银行所具备的“渠道+客户”双重优势,可成为与弘康人寿保险实现战略协同的核心支点。
对于弘康人寿而言,通过郑州银行渠道下沉触达区域客群,可借力银行网点场景实现保银协同的深度渗透,共同激活“财富管理+风险保障”的综合金融服务价值。
当然,上述分析仅是基于行业逻辑的浅显猜想,这类协同构想也是投资人常会考量的方向。
不过在我看来,弘康人寿入股郑州银行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对区域金融生态的精准补位。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与经济大省,至今没有本土险企,导致“城商行+本土险企”的强力股权联结与深度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尚处于空白状态。而弘康人寿的战略持股,恰好能对这一金融版图的短板形成有效 “补位”。
因此,弘康人寿持续增持郑州银行至14%的持股比例,恰似在区域金融棋局中落下的关键一子,背后暗藏着“补位险资、政企互信、银保协同”的三重深层考量。
当然也会有人提出疑问:郑州银行股价曾一度低迷,股息率相对不高,弘康人寿难道不惧股价下行带来的浮亏风险?
这就不得不提到,郑州银行股价低迷的成因:此前受郑州地产市场资金链断裂风波影响,郑州银行部分房地产业客户风险暴露持续增加,地产贷款出现了大额不良,导致近两年贷款损失准备大增,利润随之下滑,股价也因此承压。
但目前,不良地产贷款已悉数计入减值,对郑州银行利润不再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郑州银行正深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持续化解相关风险。
因此,对弘康人寿而言,郑州银行大部分地产风险已得到出清,而当下港股市净率仅为0.22,相较其他城商行处于较低值,意味着当前股价已处于底部区间,下行压力已充分释放,缺乏进一步走弱的催化因素,此时购入郑州银行港股股票的市场风险相对较低。
当然,在我看来,弘康人寿更看重的是郑州的“年轻人口”与“产业升级”所孕育的“长坡厚雪”式机遇:随着更多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科技创新企业相继入驻和扩展,“青春动能”与产业升级持续释放能量。
而伴随郑州经济涅槃重生的郑州银行,其客户黏性、资产质量、品牌影响力将会更上一个台阶,由后发优势带动的价值增幅未来有望逐步显现。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