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抗战文存出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9 07:07 3

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北平就读教育与新闻专业的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张郁廉被迫中断学业,辗转流亡内地,因俄语出众入职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驻汉口分社,成为早期受雇于国际通讯社的中国籍女记者兼翻译。之后,张郁廉随苏联军事记者团多次奔赴抗战前线,以救亡为己任

《在前线——张郁廉抗战文存》,张郁廉 著,左中仪、姜龙飞 编,文汇出版社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北平就读教育与新闻专业的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张郁廉被迫中断学业,辗转流亡内地,因俄语出众入职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驻汉口分社,成为早期受雇于国际通讯社的中国籍女记者兼翻译。之后,张郁廉随苏联军事记者团多次奔赴抗战前线,以救亡为己任,无畏生死,先后深入徐州、武汉、长沙等战区,一边当翻译,一边做采访,被当时的新闻界同行称为“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

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5月,张郁廉陪同苏联著名摄影记者卡尔曼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的露天演讲场边聆听过毛泽东的讲话,访问过延安东北40里处拐峁的八路军军医院,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在此前后,张郁廉笔耕不辍,既写战地报道,也做翻译文章,是抗战时期少数兼具一线经历与国际视野的中国女记者。

在广泛搜寻档案史料的基础上,本书遴选和收录了张郁廉抗战期间创作的19篇原创新闻作品和翻译作品,按成文时间先后整理成册。其中,原创新闻作品多为张郁廉就职于塔斯社期间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抗战前线写下的见闻与纪实,实地记录了徐州会战、武汉撤退等抗战场景,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画面感;译作译自苏联《真理报》《消息报》及苏联塔斯社等,旨在鼓舞抗战中的中国民众。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抗战主旨和反法西斯精神贯穿全书始终。

>>内文选读

“北平西山上的枫叶该红透了。去年这个时候,我沿江由南京来;今年的这几天,汉口各码头上挤满了逃难的人,轮船上再也容不下一个人了,几家合租一只大木船也是没办法。已经有无数的木船,撑着篷帆向西去了。”

“廿日上午,过江到武昌,从蛇山黄鹤楼下望武昌全市,没有一家烟囱冒烟,街道上也很难看见行人,只有江里无数白帆逆水向西移动。”

“十九日,有机会遇到朝鲜义勇队的队员,一群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正在听着政治部周(恩来)副部长讲演。他们都是不愿在日本帝国的铁蹄下做奴隶的人,为了争取朝鲜的独立解放,他们暂时离开了家乡的亲友,满腔热血地跑到中国,和中国的人民一起来消灭世界强盗日本军阀。”

“武汉最后几天,整日在警报中。敌机无耻地追逐江心满载妇孺和非武装难民的船,对这些和平的老百姓大显他们‘武士道’的威力。他们每次轰炸后,还要低飞扫射。被炸沉的船,大小有十几艘,死亡人数总在一万以上。”

“有一段路轨炸坏了,英勇的铁路职工正在努力赶修,我们的交通是不会断的。”

——《在前线·从武汉撤退说起》

武汉遭日军轰炸

“我起始问一个在大学里读过两年的俘虏汤田良仁。我问他为什么到中国来打仗。他默而不语,以后又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征兵强迫来的,初来时只知道到华北,很快就可以回去,没有想到根本就没有回去的日子了。又问另外一个俘虏谷一市,问他日军捉到中国兵士们的时候怎么样处置,是否活埋?砍头?这个带小须的日本兵狡猾地说:‘杀中国俘虏的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见过。我只知道把他们都送到后方去的。’我们拿出从日本兵身上得到的日记本给他看,上面写着:‘将所有捉到的俘虏处死。’我起始恨我眼前的这一群,他们是受了日本军阀欺骗的盲目的野兽!他们不知道杀死了多少我的兄弟姐妹……正当这个时候,晴空中传来了‘当当’警报钟声,我们散开了。敌机轰炸×山,炸弹爆炸的声音刺着我的心,每一声下,不知道多少人没有了家,几百几千无辜的老百姓炸死了!当我回到这批俘虏前,我压制不住我的愤恨,我能亲手杀他们!我愿意看日本野兽们的血!此恨此仇是永世永代的了!我活着就是为替我们已牺牲了的姊妹兄弟们复仇!”

——《在前线·××访问俘虏》

审问日军俘虏汤田良仁(于长沙)

审俘中途,躲避空袭(1938年11月于长沙)

“我立刻用电筒照了一下,是一位战士。他走到我面前站住了,经过几次问答后,他兴奋地说:‘你原来是女同志啊!……我伤已经好了,所以现在赶回去杀日本鬼子,总得把他们杀尽,才算完。’脚步声又渐渐地远了,他踏上他伟大的征程,英勇的中华战士!”

——《在前线·踏上伟大的征程》

1938年11月赴湘鄂前线采访途中,生火取暖(原照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抗战以来,英勇的铁路员工,尽着每一个人最大的努力保卫我们的铁路。铁路成了前线,铁路员工是我们的战士!”

“铁桥击伤了,我们就绕着修便道;路轨炸坏了,我们英勇的铁路员工随时修好。敌人不能停止我们的交通!相反地,陇海铁路在炮火中长大了——从宝鸡延长到了天水。”

——《陇海线上——前线杂忆之一》

“停泊在黄河上的船只,在防空的时间都疏散开了。一到下午,又都扯满了风帆迅速地聚拢起来。”

“船夫们愉快地唱着歌,那嘹亮的歌声,响彻了原野;橹桨有节奏地响着,与歌声形成了一支雄壮的交响曲。浊黄的河水,冲刷着古老的河床,像是低诉它的悠久的历史。”

“在抗战的烽火里,他们很有组织地连人带船一齐献给了国家,因为,黄河是孕育他们的保姆,他们发誓不让敌人侵凌到这里。两年来,已有许多船夫壮烈地为国牺牲了。”

——《渡河——前线杂忆之二》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