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广州一直在下雨,但我还是忍不住去探访一下位于白云区的这块网红地。昨天早晨,阳光普照,我以为天公要作美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向目的地出发。谁知下午时分,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好在我到门口时雨停了,但待我探访完,瓢泼大雨又接踵而至。
联和公交2站往回约90米,就是那个网红打卡地——广州白云区国际单位时尚科技园。
再往前,公路边还有一块牌子醒目地竖在那里——
连日来,广州一直在下雨,但我还是忍不住去探访一下位于白云区的这块网红地。昨天早晨,阳光普照,我以为天公要作美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向目的地出发。谁知下午时分,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好在我到门口时雨停了,但待我探访完,瓢泼大雨又接踵而至。
或许雨的缘故,昨日除了我外并没有看到有人来打卡。
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园区的热闹,虽无外人打卡,园区自己却在打。据说园区有600多家企业进驻。而7月20日那天,这里单日客流量传突破5000人。穿洛丽塔裙的姑娘举着自拍杆在彩虹楼梯前卡点,带娃的家长让孩子趴在“农民工雕塑群”旁摆姿势,无人机在半空嗡嗡响——这个挂着“直播电商孵化基地”牌子的园区,名副其实地成了一块网红地。
不过,一边要安静(商务办公区),一边却又要热闹(管理方),这让园区有点水火不相容。“商户们的投诉电话快被打爆了,做服装直播的林姐指着办公室窗外,说开会时总被拍照的闪光灯晃眼;直播团队抱怨背景音全是游客尖叫;连保洁阿姨都念叨,每天要捡三桶拍照用的道具气球。”
无疑,要安静还是要热闹,或者既要又要,成了目前摆在园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各位有何高见呢?
“我们是来搞事业的,不是来当背景板的。” 在园区B3栋做服装直播的林姐,指着办公室窗外的打卡人群直叹气。
她的团队去年入驻时,看中的是园区“政府补贴+产业集聚”的优势——作为白云区重点扶持的直播电商孵化基地,这里前两年租金有30%补贴,还能共享摄影棚、选品中心。
但从今年5月彩虹楼梯成网红打卡点后,一切都变了。“以前下午三点是直播高峰,现在是拍照高峰。”林姐翻开监控录像:镜头里,十几个游客扒着办公室玻璃往里瞅,主播在镜头前强装镇定,弹幕全是“后面有人偷看”“这是哪个网红景点”。更糟的是噪音,园区为吸引客流搞了“露天市集”,叫卖声、音乐声从中午持续到晚上九点,“我们带耳机都听不清运营报的数据”。
7月最火的时候,她的团队试过把直播时间改到凌晨,“可主播熬不住,粉丝也不买账”。
为何要热闹呢?园区运营方也有苦衷。招商部的小张透露,去年园区空置率高达25%,为改造公共空间吸引人气,“彩虹楼梯花了80万改造,本来想兼顾‘工业遗产保护’和‘网红打卡’,没想到火得这么突然。” 据园区招商部工作人员透露,改造后租金从1.5元/㎡/天调整至8元,空置率降到5%,但入驻企业里,直播电商、文创公司占比从70%降到40%,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馆、潮玩店。
这种“流量反噬”在其他网红园区也上演过。海珠区某因影视剧取景爆红的旧厂房文创园,摄影团队挤满公共区域后,原本入驻的设计工作室陆续搬走,最后成了纯打卡地,租金虽高却留不住核心产业。现在去看,大多是卖奶茶、拍写真的。
从棉纱厂到网红打卡地,白云区国际单位时尚科技园无疑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只不过,为了聚人气,不得已既要又要。而这种既要又要,给园区带来了苦恼。
虽说打卡给园区带来了人气,但也带来了烦恼。
首先的一个烦恼是,来打卡的人真的只是为打卡而打卡。去过的人都有所发现,在园区逛一圈,能撞见最真实的需求碰撞。彩虹楼梯前,00后大学生小吴举着手机拍vlog,她从番禺坐一小时地铁来打卡:“刷到小红书说这里是‘广州小首尔’,不来拍几张亏了。”她根本不知道园区还有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办公区?没注意,反正拍完美照就走。”
在农民工雕塑群旁,60岁的张阿姨正给老姐妹讲墙上的老照片:“这纺织厂以前我待过,机器声比现在游客吵多了,但那是真热闹。”她觉得改造后环境变好了,但来打卡的人,却似乎并不关心这些。
张阿姨回忆,十年前的园区门口,早上七点总排着长队。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拿着搪瓷杯,边啃馒头边打卡,袖口沾着棉纱的白絮。车间里,女工们坐在纺织机前,手指翻飞接断线头,说话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午休时,男工们蹲在树荫下打牌,输了的人被贴纸条,笑声混着远处的机器轰鸣。
现在的打卡,则是另一番模样,园区门口停满了网约车。穿洛丽塔裙的姑娘提着裙摆下车,裙摆上的蕾丝蹭过积水;戴鸭舌帽的男生背着相机包,镜头盖没摘就往彩虹楼梯跑;还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博主,边走边说:“家人们,今天带你们解锁广州最出片的工业风园区!”
当然,这些对于今天的生活来说已无可厚非,不过,在农民工博物馆前,管理员说却总有些尴尬事发生。
例如,几个年轻人举着奶茶杯在雕塑旁摆拍,墙上“纺织厂老工人故事”的展板,没几个人看。“上周有个博主为了拍‘氛围感’,让助理把展品安全帽戴在头上,被制止了还吵了一架。小红书上有人吐槽:‘除了拍照没别的,工业遗产介绍就几块牌子,还不如去逛超市。’”管理员老周感叹。
如果说成网红地后打卡也有烦恼,那么,如何让打卡等“流量生意”不让园区企业焦虑,无疑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因为,流量生意本身是为促使企业入驻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这种手段反而让入驻企业流失,明显得不偿失。由于流量生意带来的热闹影响,一些商户开始打退堂鼓。例如,做美妆电商的王老板刚搬来半年,已经考虑换地方:“主播直播时背景总出现穿婚纱拍照的,客户还以为我们在搞婚庆。”他感叹,现在补贴还没拿到,先被流量搅黄了生意”。
这种“流量生意”的困境,其实是很多城市更新项目的缩影:把旧厂房改漂亮不难,难的是让漂亮的园区既能留住产业,又能接住流量;让游客愿意来不难,难的是让游客来了之后,不止拍照,还能看懂园区的产业故事。
白云网红时尚科技的撕扯,既想靠“农民工雕塑群”赚情怀分,又怕游客攀爬损坏;既想搞露天市集聚人气,又怕噪音逼走办公企业;既想在小红书上刷满“广州小首尔”的标签,又怕真正的产业客群觉得“太闹腾”。
很明显,既要又要正考验着该网红园。
事实上,这些矛盾的背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逻辑在打架。
流量的逻辑是“短平快”:游客来一次就够,拍张照发朋友圈,园区的KPI就完成了一半。所以彩虹楼梯要够鲜艳,雕塑要够出片,连咖啡馆的拿铁都得拉成齿轮图案——至于这些符号背后的工业历史,没人真的在乎。
而产业的逻辑,则是“慢生长”:企业需要安静的办公环境,需要上下游的产业集聚,需要园区能帮着对接资源。就像做美妆电商的王老板说的:“我租这里,是想离供应链近点,不是来当网红背景板的。”
更麻烦的是,流量和产业的“成本账”也对不上。吸引游客要花钱搞装置、做推广,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租金里;而企业能承受的租金是有限的,当咖啡馆愿意为“打卡流量”支付高价时,真正需要空间的直播团队、设计工作室就只能被挤走。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老员工曾聊起他们的经验:“刚开始也想两边讨好,后来发现,不如让产业自己生流量。”他们把旧厂房改造成秀场,让游客看服装制作过程,让设计师直接对接消费者——产业做扎实了,流量自然会来,而且是“带着订单来的流量”。
其实,“既要流量又要产业”并非不可能,关键是,让流量成为产业的“助推器”,而不是“掠夺者”。
如何做呢?
首先,空间上划清“楚河汉界”。比如工作日上午9点到下午5点,把彩虹楼梯、雕塑群这些打卡点划定为“产业静音区”,游客只能远观,不能喧哗;傍晚和周末再开放自由打卡。海珠区有个文创园就这么试过,用栏杆和指示牌分开“办公区”和“游览区”,虽然麻烦点,但企业投诉少了一半。
其次,让流量“沾点产业的边”。比如,最近有服装老板在试的一种新直播模式:带游客看服装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在彩虹楼梯拍“穿搭成片”,但镜头里会特意露出身后的打版车间。据说这种模式不错,在试的老板说:“没想到效果不错,有人看了直播来问供货,游客也觉得‘不只是拍照,还长见识了’。”
再次,考核标准换个算法。与其盯着“单日客流5000人”,不如算“多少游客变成了企业客户”“园区企业的营收增长了多少”。白云区有个园区正在试点“流量转化分”:游客在企业直播间下单,或参与产业体验活动,都能为园区加分,而这些分数最终会和产业补贴挂钩。
说到底,网红园区的生命力,不在于彩虹楼梯有多鲜艳,而在于这些鲜艳的色彩能不能照亮产业的路。就像昨天雨后,我在园区公告栏上看到的新通知:“下周起,每周末举办‘直播开放日’,游客可参观直播间,主播现场教学穿搭技巧。”
或许,当游客举着手机拍的不只是楼梯,还有镜头里认真工作的人;当企业的订单里,有一部分来自“打卡时被吸引的客户”,“既要又要”的平衡,也就慢慢找到了。
傍晚离开时,站在黄石路公交站旁,一阵风过去,天空又乌云滚滚。上车后,瓢泼大雨再次敲打车窗。
来源:文刀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