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叮嘱:立秋过后,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5个事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21:46 1

摘要:秋天,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是轻松季,而是“多事之秋”。从临床数据看,每年立秋后是血压波动高发期,有人血压突然升高,有人头晕耳鸣频发,更有严重者直接进了急诊室。别看天气凉快,血压的事,一点不“凉”。

立秋一到,天气慢慢转凉,表弟来门诊复查血压,一坐下就笑:“医生,天气凉快了,血压也降点了,是不是降压药可以少吃点?”我

盯着他那张自作聪明的脸,叹了口气:“你以为立秋是节气,血压也跟着过节了?”

秋天,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是轻松季,而是“多事之秋”。从临床数据看,每年立秋后是血压波动高发期,有人血压突然升高,有人头晕耳鸣频发,更有严重者直接进了急诊室。别看天气凉快,血压的事,一点不“凉”。

降压药怎么吃、怎么调、怎么防秋季风险,这5件事,千万别犯糊涂。

第一件事,别一凉快就自作主张停药减药。这事儿在门诊最常见,尤其是老年人。立秋之后,白天气温虽然不高,但早晚温差大,血管收缩反应(就像水管遇冷突然收紧)更强烈。

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0℃,收缩压平均上涨6-8毫米汞柱。你一看天气凉快了,感觉没头晕、没心慌,就觉得血压“稳了”,药可以少吃。结果药一减,第二天清晨血压飙上去,头一歪,进了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数据指出,秋季高血压患者因血压剧烈波动导致脑卒中、心绞痛的发生率,比夏季高出约18%。降压药不是感冒药,不是“按感觉吃”,是“按规律吃”。如果你实在觉得最近血压偏低,不是自己停药,而是带着血压记录表去找医生,评估后再调整。

第二件事,早上的药,该定时吃就定时吃,别拖。
立秋之后,很多人早上起床更晚了。结果原本7点吃药的,变成了9点、10点。

一天就乱了节奏。晨峰高血压是秋季最危险的隐形杀手,指的是清晨6点到10点之间,血压突然飙升。这段时间,是心梗、脑梗发病的高峰期。你晚两小时吃药,等药物起效时,血压早已窜上天花板。

医生建议:秋季用药时间要更规律,尤其是清晨服药的患者,务必固定时间,哪怕调闹钟都行。如果是长效制剂的药物,每天同一时间服用,血压控制更平稳,减少清晨波动。不要因为天气凉了,就赖床赖药。

第三件事,别以为血压表上的数字“正常”,就一切都安全。
这事得从阿姨说起。她每天坚持测血压,记录得整整齐齐,平均130/80,怎么看都没问题。

可有天早上突然晕倒,一查,脑后动脉狭窄90%。问题出在哪?她只测“看得见”的血压,忽略了“看不见”的波动。

秋季气温忽上忽下,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可能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这种波动,靠早晚各测一次是察觉不了的。研究显示,血压波动幅度大的患者,比稳定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高出2.5倍。真正危险的不是高血压,而是“忽高忽低”的血压。

医生建议:秋季可以增加午后或傍晚一次血压测量,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建议使用具备动态血压监测功能的设备,观察全天血压曲线。血压“拍平了”,才是真安全。

第四件事,别忽略秋季小病小痛,身体是在“放信号”。
立秋后,很多人开始上火、便秘、夜尿增多、手脚冰凉,觉得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可在高血压患者身上,这些都是“信号灯”。便秘时腹压升高,会短时间提升血压;夜尿频繁,可能是心功能变差的先兆;手脚冰凉,是末梢血管收缩过度的表现。

2022年《中国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高血压并不是孤立的数字问题,而是全身血管系统的慢性炎症反应。一旦某个系统出问题,其他系统也容易“连坐”。医生建议:秋季高血压患者要特别重视身体的微小变化,如果突然头晕、视线模糊、胃口变差、睡眠紊乱,别硬扛,及时就医。

第五件事,别小看“秋乏”,它会悄悄让你血压失控。
秋乏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人没病,就是累,没精神,心烦气躁。很多人以为是换季正常反应,但临床发现,秋乏状态下,植物神经紊乱,血压控制能力会下降。尤其是本身有情绪波动、焦虑抑郁倾向的高血压患者,秋季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药效不佳。

2024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一项研究发现,秋季患有轻度抑郁症状的高血压老年人,其降压药物依从性降低22%,血压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身体的“懒”和情绪的“闷”,正在悄悄影响你的血压。

医生建议:立秋后,适当增加日间活动量,哪怕是每天早晚出门走15分钟,也能缓解交感神经亢进,稳定血压。别窝在沙发上当“秋天树懒”,也别把心情闷在心里。有情绪,找人说;血压不稳,找医生说。

有人问:医生,你说那么多,是不是秋天特别可怕?我笑了。不是秋天可怕,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立秋是季节的转折,也是身体的“考验期”。高血压患者就像走绳索的人,夏天是平路,秋天风大了,脚步就更要稳。

我最怕的是,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偏偏活得像个“没病人”。药吃得断断续续,血压表蒙尘,身体出警报还说“没事扛扛就过去了”。可血管不会陪你演戏,它只认“认真”。

这一年又一年,我们送走了太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中风”“原本能救回来的心梗”。都不是因为医生不行,而是因为病人太轻敌。立秋不是提醒你换衣服,而是提醒你——高血压,不是冷暖的事,是生死的事。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辰.中国高血压管理指南(2022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0):801-812.
[2]李红.秋季气温变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3):210-214.
[3]张磊.血压波动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5):472-476.

来源:包医生谈健康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