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辽宁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芳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的座谈会上,以《落实“三更”要求 做好“3+”文章 守正创新推动精品创作提质增效》为题,全面介绍了辽宁局在推进精品创作等工作的管理与实践,既有以系统思维强化管理的具体举措,也有以创新思维激活精品创作动能的具体实践,还有以开放思维汇聚精品创作合力的实践成果,对于当前背景下如何做好精品创作管理与推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摘要:近日,辽宁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芳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的座谈会上,以《落实“三更”要求 做好“3+”文章 守正创新推动精品创作提质增效》为题,全面介绍了辽宁局在推进精品创作等工作的管理与实践,既有以系统思维强化管理的具体举措,也有以创新思维激活精品创作动能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时指示“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总书记为抓好精品创作亲自命题,使我们深受鼓舞、倍受感动,也让我们更加有重心、有目标。在年初全国广电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将精品创作摆在10项重点工作之首作出部署,也充分彰显内容建设在广电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辽宁局认真落实总局提出的“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的要求,深入实施全省广电视听提质创优工程,积极开拓创新,推动全省精品创作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做好“选题策划+科学管理”文章
以系统思维筑牢精品创作根基
精品创作,选题是“魂”,管理是“纲”。辽宁坚持体系化推进、精细化管理,着力推动精品创作“落地生花”。
一方面“广撒网”,做大做优“辽字号”选题库。
从去年底开始,辽宁局自下而上组织全省广电媒体和社会影视机构,立足各自实际进行谋划;之后自上而下逐一从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把关后,形成了160多个项目,覆盖文艺节目、纪录片、广播剧、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联制联播节目等。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和特色题材,重点策划了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75周年的《镜头中的抗美援朝》、展现辽宁工业场景的《大船浩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辽西走廊》等80余个选题,目前已落地30余个。
另一方面“抓重点”,分级分类实施动态管理。
对入库的项目,我们首先实施“分层次管理”,确定“重大”“重点”“有潜力”和“一般”4个层次,分别明确省广电局和项目申报部门承担的职责和权重。其次实施“重点项目包干制”,定人、定任务、定责任,切实形成资源倾斜、攻坚克难的强劲态势,推动全省广电系统切实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在关键点、要害处,不断提高选题的落地率、精品率。最后实施动态管理,周期性进行调度评估,根据实际新增有潜力的项目,及时淘汰无法完成的项目,适时进行讲评和引导,推动精品创作压茬推进、源源不断。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宣传不够”“要把东北抗联精神阐释好宣传好弘扬好”,结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辽宁局新策划了《东北抗联》纪录片选题,这是明确十四年抗战和东北抗联精神后的首部纪录片作品,辽宁局将其列为重大项目,并作为全省“一号工程”。这个选题入围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并列入中宣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精品展播内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按照文献纪录片的正常创制程序,我们集中精兵强将、采取超常规举措,采用“并联工作法”,脚本创作、拍摄采访、后期制作等同步推进,每月每周进行调度,目前进展顺利,力争奉上一部经典作品。
大基数的项目库为精品创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精细化的管理又催生了一批精品力作。上半年,辽宁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除《2025辽视春晚》蝉联全国卫视春晚同时段收视冠军外;电视剧《以法之名》在央视八套首播、优酷网独播,全媒体播放量累计破15.9亿,平均收视率峰值破3,同时段全网第一;按二十四节气时序制作的24集纪录片《候鸟的旅行箱》单集境内单一平台最高播放量202万,境外单一平台最高播放量272万。
做好“选准赛道+优化服务”文章
以创新思维激活精品创作动能
内容建设要想“弯道超车”,选准赛道很重要。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新形势下辽宁广电视听如果想要铺天盖地还要顶天立地,必须抓住微短剧发展机遇,打造新的增长点。我们着力以优化服务为突破口,打破发展桎梏、激活发展动能。
一是突出“差异化”,建好基地园区。
在成立辽宁省网络视听协会,指导影视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辽宁微短剧从起步就规范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基地园区。目前已建成的“中视纵横辽宁微短剧文化产业基地”聚焦内容精品创作与宣发,吸引上下游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云创未来短视频产业园区”围绕网络动画制作和实景地搭建开展服务,打造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文体法三创实践基地”则致力于精品短剧、微短剧+文体及普法的创新与突破。它们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注重“便捷化”,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以往审核“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我们尝试搭建了省级微短剧审核平台,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现申报、材料提交、专家评审及进度跟踪等核心功能全流程线上办理。我们还为行业主体编制了《操作手册》,构建起“使用—反馈—优化”双向互促机制,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目前,审核平台规划备案初次反馈时间从10个工作日缩短至3—4个工作日,上线备案周期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影视勘景平台建设,将囊括全省14个地市的优质取景点位,便于影视团队在线上勘景,大大降低其勘景成本。
三是彰显“专业化”,加强专家指导。
我们建立并科学管理专家库,在园区试点设立专家服务站,通过下放二级、三级管理员账号,实现审核服务“就近办、专业办”。针对项目实际,组织行业专家参与规划备案审核,帮助剧本找准方向、凝练主题、深化内涵、突出特色,推动创作引导、告知承诺、要件提示等工作前移,有效规避因内容偏差导致的后期修改耗时,实现审批专业服务从“事后灭火”变为“事前把脉”。
服务的便利,环境的优化,为留住本土影视机构、吸引外地制作机构来辽投制投拍,带来了可喜变化。上半年,辽宁新增节目制作机构176家,其中外省来辽企业77家;《沈阳1931》等重点微短剧创投工作进展顺利,开拍数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当前正在全力推进出台辽宁省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制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办法,相信两个文件出台之后,辽宁将会以更优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来辽发展,培育在辽企业做大做强。
做好“练强内功+借足外力”文章
以开放思维汇聚精品创作合力
广电视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深挖本土潜力,更需要打开合作共赢的大门。我们坚持“内外联动、优势互补”,通过资源整合、人才培育和开放合作,构建精品创作新格局。
一是深挖特色资源,培育原创IP。
立足辽宁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我们系统梳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抗日战争起始地等红“六地”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关东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喜剧为代表的快乐文化、以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特色题材,鼓励各级各类创作团队从中汲取灵感,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IP。并鼓励和支持AIGC、虚拟拍摄等前沿技术的运用,助力构建区域创作生产链条,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提升创作实力。
我们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在沈阳举办马栏山智慧融媒创造营“东北三省一区专场”活动、“提质创优专题培训班”,后带队前往长沙举办“推动辽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组织引导广电工作人员和一线创作人员对标行业翘楚,学习经验、更新观念、增强本领。另一方面,强化激励引导。制定《辽宁省广电视听高端人才引领行动方案》,大力支持领军人才参与承担重大课题、重要项目、重点创作,积极扶持青年英才开展创作研究、考察调研、实践锻炼。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培优行动,推动建立“民营企业职称评审专项组”,探索出台“代表作”成果制度,在职称评审中予以倾斜,进一步树牢“大抓创作、多出精品”的鲜明导向。
三是构建合作网络,拓宽传播渠道。
在积极争取总局、协会及中央媒体、头部平台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与兄弟省份寻求合作。一方面是“多省联动”,与吉、黑、蒙、湘签署《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备忘录》,围绕发挥五省区广电媒体优质资源的牵引作用,推动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等方面共融互通,有效提升各自主流媒体和传播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加强联制联播、联动直播,打造联合传播矩阵。另一方面是“南北互动”,与湖南省广电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多次召开两省局、台座谈会,明确“巩固内容创作”“新媒体平台节目作品互推”等方面的合作内容,确定10余个具体合作项目。两省合作的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新闻专题片《山河同忆 烽火传承》、广播剧《国歌》、微短剧《英雄回家》等都很值得期待。这些作品在相关平台首播后,也将通过辽宁的“1+4”广电新媒体矩阵和湖南的大芒、小芒、风芒等平台广泛传播。
下一步,辽宁局将在总局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本次培训班各位领导的授课精神,以“闯”的劲头、“创”的理念、“干”的作风,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贡献辽宁力量。
来源:广电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