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超主动投案》《杜海涛被查》,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此类标题。点开文章一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说的是与公众人物同名同姓的某地方干部主动投案或接受调查。
《邓超主动投案》《杜海涛被查》,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此类标题。点开文章一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说的是与公众人物同名同姓的某地方干部主动投案或接受调查。
为了让读者点开文章,刻意省略新闻要素,造成不当联想,这是典型的“标题党”。虽然能引起一时关注,增加些点击量、阅读量,堪比“神药”。但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有话不好好说,有事不直接讲,“标题党”本质上就是欺骗。流量欺骗损害的是口碑,消磨的是公信力。长期如此,终会重蹈“狼来了”的覆辙,令粉丝们在一次次“满怀期待点开,骂骂咧咧关上”的巨大落差中鄙视、唾弃、取关。
从网民的普遍反馈来看,读者们苦“标题党”久矣。不少资深网友已经产生一定“免疫力”,看到类似标题,就能预判其在博眼球、骗流量,不用点开就果断“取关”。
针对“标题党”现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从严整治,但是乱象为何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短视的“流量至上”思维。
媒体需不需要流量?当然需要。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流量是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评判指标。所以,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内容生产、标题制作上费尽心思,以期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懂网民的姿态触达读者,从而获得更大的流量。
但是,媒体爱流量,须取之有道。
同样是标题,有些让人拍案叫绝,有些被贴上“标题党”的标签。追求流量,何谓“有道”?新闻宣传讲究“时度效”,“效”是传播的实际效果,更是新闻的社会效益。当“悬念式”标题让与新闻无关的人“无辜躺枪”,当“震惊体”标题让原本普通的新闻变得耸人听闻,这样的效果如何谈得上正面?这种蹭流量的行为,就是“无道”。
取之有道,就是当标题少一个字会产生歧义、引起纷争时,就保留这个字;就是在无良媒体炒热已沦为流量奴隶的标题时,克制住转发的冲动;就是用内容说话,让报道回应关切,让观点直抵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患上流量焦虑症的,不止是媒体,还有社交媒体平台。稿件的阅读量,甚至媒体的传播力,如今相当依赖平台的推荐机制。“标题党”屡禁不止,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推荐算法的唯流量论,反映出平台对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漠视。也正因此,优化算法、改革机制,为内容生产者搭建良性的竞争环境,为内容接收者营造清朗的舆论生态,是各大平台理应担负的责任。
流量的背后是无数的点击和观看,关乎着舆论生态、价值养成和社会风尚。因此,整治“标题党”,要治标,更要治本。在“流量为王”的今天,不被流量裹挟而放弃事实本位,不因点击诱惑而模糊是非曲直,坚持操守,保持定力,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方为正道。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