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伏即将步入尾声,明日便是末伏首日。古人讲:“夏至三庚入初伏,秋后一庚是末伏”,正是这样一段由热转凉的交替期,气候变得微妙起来,昼热夜凉,暑气虽未散尽,但已露秋意。
导读:“冷不冷,就看末伏”,明日末伏,今年冬天冷到哭吗?看农谚咋说!
三伏即将步入尾声,明日便是末伏首日。古人讲:“夏至三庚入初伏,秋后一庚是末伏”,正是这样一段由热转凉的交替期,气候变得微妙起来,昼热夜凉,暑气虽未散尽,但已露秋意。
三伏天之所以炎热,是因为地表日积月累地蓄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说的正是这个节气的极端温差。每日阳光强烈,热量不断积聚,空气湿度大,热蒸之气也愈发沉闷。
立秋虽至,并不意味着天气立马转凉。“秋后有伏,热不让步”,尤其今年是“秋包伏”,也就是说立秋过后才入末伏。老话有言:“秋包伏蒸桑拿”,指的就是这股热势还会继续强上几天。
立秋节气虽排在秋季开端,但气温依然高企,在二十四节气中仍属“热派代表”。此时节正值暑湿未退,热风夹燥,古人有“立秋未觉凉,热在秋后长”的说法,点明了初秋的气象特征。
既然尚处高温期,生活起居更需从简守静。民间有言:“立秋不忙动,稳步过三伏”,意思是不要因节气之变而松懈,更不能过劳冒暑,应顺时调节,稳中求进。
天有三暑,人有三分节气心。从大暑、立秋到处暑,“三伏夹三暑”,一年中最熬人的时段正逐渐收尾。顺时而行、心平气和,才是立秋后最从容的活法。
7月20日至7月29日为头伏,共10天;
7月30日至8月8日为中伏,共10天;
8月9日至8月18日为末伏,共10天。
故,明日末伏,今年末伏不一般,是“秋包伏”,虽无现代气象手段,老祖宗却靠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不少识天察地的办法,能提前预判冷暖,安排农事。农村常有句老话:“冷不冷,就看末伏”,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今年冬天冷到哭吗?咱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老一辈人怎么说。
“末伏热得透,冬天冰三尺”,这是老一辈留下的经验之语。意思是说,末伏天若持续高温,往往意味着雨水偏少,照这样推测,到了冬天冰层便会冻得更深,寒意更重。
这种冷热分明的气候变化,其实对农事也有一定影响。民间常讲:“该热不热不成气候,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夏要热透,冬要冷到位,四时有序,农作物才能顺利生长。
有些作物,比如小麦、油菜,需经历寒冷才能进入休眠。这种休眠是植物自我调节的机制,为的是在来年春天更好地发芽开枝。若冬天过暖,反倒容易让作物提早苏醒,生长节奏就会乱套。
末伏既热,虽让人闷燥,但在农业上却有其道理。节气如弦,张弛有度,秋收冬藏讲究的是一个“顺”字。天顺了,地就旺;地旺了,粮也足。末伏之热,不可小觑。
“末伏热不透,冬季暖烘烘”,这是老一辈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意思是,末伏如果不够热,往后多半就是个偏暖的冬天。眼下正值立秋前后,若早早感觉到凉意,便是一种“热未尽、秋已露”的信号。
民间常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四季温度各守其位,对农作物来说至关重要。冬天若不够冷,麦苗容易疯长,根细茎弱,不仅积不住养分,遇冷一打就趴下,春天的收成也就打了折扣。
不光是苗的问题。气温暖,虫也跟着活跃。原本熬不过去的虫卵轻松过冬,来年田头害虫扎堆,防都防不住,这对农户来说,可不是小事一桩。
更让人揪心的,是暖冬多晴少雨。“干天三月,不如湿地一旬”,冬天不下雪,春天地里就缺水,干旱一来,种子都难出头。所以啊,伏天该热就热,该收就收,这是天地自有的规矩。
“末伏雨涟涟,冬天多雨雪。”这句老话里,藏着祖祖辈辈对节令与年景的细心观察。意思是说,若末伏头一天下起雨,往往意味着冬季降雪偏多,气温也会更低些。
进入末伏,天虽渐凉,但暑气未尽。民间有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正是提醒,四季应有其度。冬天若暖,虽看似舒适,却易让麦苗疯长、根浅叶弱,经不起突来的倒春冷气,来年收成就悬了。
气候暖湿,还容易带来另一个隐忧。“雪水润地,干冷不长苗”,冬日若无充足的雨雪滋润,翌春播种时墒情不足,田土干裂,种子发芽也难,打下了减产的伏笔。
此外,暖冬利虫,冷冬藏虫。入冬时若冷得干脆,虫害被自然压制;一旦暖冬害虫易越冬繁殖,春天一来大肆繁衍,农人防不胜防,田间劳力加倍。凡此种种,都与“末伏落雨”的天气息息相关。
“末伏毒日头,初冬暖洋洋。”这句老话,是农人对气候与庄稼之间关系的细腻体察。意思是说,如果末伏当天烈日高悬、阳光灼热,往往预示着初冬不会太冷,甚至还有些暖意。
末伏虽然接近秋天,但热度未散,民间常说“秋老虎不咬人,光晒人”,正是形容这时候的日头还带着三伏的火劲。可若这天热得过头,往往意味着寒气推迟,入冬的“冷劲儿”不足。
对地里的越冬作物来说,初冬的暖意未必是好事。“小苗不怕冷,就怕长太疯”,温度一高,像麦苗、大蒜苗这样的作物就容易贪长、虚长,根扎不稳,遇到突变的低温就容易受损。
“怕就怕末伏一日晴”,这句提醒从前人留下的经验中走来。冬天缺乏寒意,土壤少墒,虫害难压,农事节奏也容易被打乱,影响的,是来年一季的收成和农人的心血。
总结:明日末伏,今年末伏不一般,是“秋包伏”,老人说:“冷不冷,就看末伏”,虽说不是铁律,但却是古人经验积累的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农谚虽简,却不空,咱们还是该理性看待,你怎么看?
来源:乡村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