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算法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如果说平台资本依靠流量分配与分成机制主导了整个团播产业链条,那么算法则是它最锋利的工具。它不仅决定着内容能否被“看见”,也隐形地重塑了用户的选择结构和行为路径。美国学者肖莎娜·祖博夫将平台这种隐蔽的权力称为“仪器权力”(instrument
变幻的灯光与喧闹的音乐交织,一群光鲜亮丽的年轻人在屏幕中奋力舞动。这并非传统的选秀舞台,而是当下在年轻人中迅速崛起的“团播”直播间。作为今年直播行业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它以独特的集体表演形式,重新定义了数字娱乐的边界。 在这里,无论是TVB几位视帝级演员组成的平均年龄51岁的“团播天团”,还是头部带货主播和明星们,都纷纷投身其中,观众只需轻点指尖,便能通过弹幕和礼物指挥主播表演,也可以左右一场PK的胜负。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营造了深度的参与感与掌控感。
算法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如果说平台资本依靠流量分配与分成机制主导了整个团播产业链条,那么算法则是它最锋利的工具。它不仅决定着内容能否被“看见”,也隐形地重塑了用户的选择结构和行为路径。美国学者肖莎娜·祖博夫将平台这种隐蔽的权力称为“仪器权力”(instrumentarianpower),它不靠压制思想,而是通过技术系统重构你的行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正在被重新定义。祖博夫指出,当平台能够预测行为时,它也就能重建我们选择的边界。我们的决定,可能不再源于真实的内心偏好,而是退化为在平台预设路径中的一种回应。观众在团播中看似自由的选择,实则深受平台算法的影响,这种由算法主导的精准推送,最终将用户围困在信息茧房与情感茧房的双重困境中。信息茧房的形成,印证了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的洞见。他曾提醒我们,画作会“诱使我们接受某种特定的世界观”;而在数字时代,算法让这种诱使变得更为精准和隐蔽。情感茧房则与伊娃·易洛思的观察形成共鸣。她指出,当亲密关系被量化和交易化,便会沦为一种可替代的标准化商品。当算法能精准推送内容,让我们在虚拟空间中轻易获得情感满足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实、复杂人际关系的动力便可能被削弱。这种双重茧房的后果是深远的。当个体被隔绝在各自的定制信息流中,公共议题的讨论空间被挤压,社会共识也因此变得愈发难以形成。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祖博夫的分析框架也为理解算法治理的积极实践提供了线索。她强调,问题的核心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谁掌握技术、以何种方式使用它。团播行业的发展轨迹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到如今的逐渐规范,平台开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精细化的治理。比如抖音发布的《直播机构与主播合作签约与履约规范》,就是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主播权益,避免算法优化单纯服务于平台利益最大化。这种变化虽然仍在进行中,却指向了一种可能性。算法不必然是操控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行业规范化和从业者权益保护的助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技术应用的边界和目标。技术狂奔时,如何安放我们的情感?回到这几本经典著作,它们的共同启示在于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规制它。伯格提醒我们警惕观看权力的不对等,但也承认视觉文化的民主化潜力;易洛思批判情感的商品化,但也认识到现代社会中情感表达和连接方式的必然变迁;斯尔尼塞克分析平台的垄断倾向,但也承认其在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祖博夫揭露监控资本主义的危险,但强调问题的核心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制度设计。团播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缩影,既体现了这些理论家所担忧的问题,也展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机遇。它在提供新的娱乐形式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暴露了监管与伦理的滞后。未成年人保护、虚假宣传、主播权益保障等问题的解决,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批判或盲目的支持,而是更加细致的制度设计和伦理考量。这让祖博夫提出的追问显得尤为紧迫——用户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行为数据?推荐算法能否被独立审查?平台权力如何被制度性地限制?归根结底,当情感与亲密关系被彻底商品化时,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与保护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和尊严?但正如易洛思所强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这场变革。面对团播这样的新兴现象,我们既不应该陷入技术恐慌,也不应该对其问题视而不见。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的透镜来理解现象的复杂性,在批判中保持建构性的思考。或许,比关注团播的兴衰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一现象来思考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数字社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闪耀的直播间,也不在冷峻的服务器,而是在每一个用户——也就是你我——每天一次次点击、观看、打赏、转身离开的过程中缓慢成形。毕竟,技术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 来源:小帆科技观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