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疗科技不断进步、产业政策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不断跃升、BD交易持续活跃,港股医疗板块年内也强势反弹,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上市日首日表现看,东阳光药丰富的在研产品以及潜在的商业化能力获得资本市场看好,有望受益于创新药重
港股创新药板块再添一员。8月7日,东阳光药(06887.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东阳光药上市是香港市场首例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加介绍上市案例,其吸收合并东阳光长江药业,打造出集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为一体的创新药旗舰平台。
在医疗科技不断进步、产业政策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不断跃升、BD交易持续活跃,港股医疗板块年内也强势反弹,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上市日首日表现看,东阳光药丰富的在研产品以及潜在的商业化能力获得资本市场看好,有望受益于创新药重估的大潮。
置入核心研发资产 打造创新药巨舰
东阳光药(06887.HK)港股上市,是东阳光集团对旗下医药资源的一次整合。
此次退市的东阳光长江药业(01558.HK)是东阳光集团在生物医药板块的上市平台,主要涵盖生产和销售环节,2015年底上市以来市值一度突破220亿港元。
东阳光药的上市,首先承接了东阳光长江药业在抗感染药物以及慢性病药物的基本盘优势。
东阳光药是全球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企业之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慢性病业务方面,公司拥有国内全面的糖尿病产品管线,5款二、三代胰岛素产品获批全部中选集采,多款口服降糖仿制药销售增长强劲,2024年胰岛素注射液产品营收同比增长接近100%。
更为重要的是,东阳光药的上市意味着东阳光药研究院进入上市公司体系,从此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打造出创新和国际化驱动的综合型生物制药公司,能够受益于港股创新药重估,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公开资料显示,东阳光药研究院拥有完全自主的研发模式和体系,具备快速成果转化的能力。2021年研究院完成A轮融资,由全球领先的投资机构IDG资本领投,2014-2023年10年间位列中国药企专利数量排名首位,2017年以来连续7年入选药智网“中国药品研发实力排行榜”TOP20。
研究院拥有超过1100名研发人员,包括具有跨国药企工作经验背景的科学家、研发实战经验丰富的医药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具有行业洞察力和药物研发经历。
据招股书,东阳光药的研发平台覆盖化学药及生物药完整生命周期的研发,拥有小核酸、ADC、PROTAC及特异性抗体等先进的技术。其自主研发能力转化为多样化、强大的药物管线,使公司能够有效率地推动在研药物的商业化。
2024年,公司研发成本占总收入的20.8%、13.0%及22.1%,研发力度长期处于高位。
在研产品丰富 BD加速
东阳光药未来的增长密码,埋藏在其丰富的在研管线之中。
据招股书,截至最新,东阳光药有超过100款在研药物,包括在中国的49款1类在研创新药物,其中一款获NMPA就上市审评的创新在研药物及十款在研创新药物处于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
公司凭借自主研发在中国成功实现三款1类创新药上市,一款1类创新药申请上市。
据招股书,在感染领域,针对丙型肝炎的东卫恩(磷酸依米他韦)、东卫卓(磷酸萘坦司韦)、东英贺(艾考磷布韦)已经获批上市,组成了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丙肝新药组合。
慢病领域,据招股书,公司五款胰岛素获批上市。其生产工艺先进、质量与RLD相似;奥洛格列净在NDA阶段;甘精胰岛素(美国)同样在BLA阶段,公司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甘精胰岛素的中国企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糖尿病药物的市场规模于2023年达到人民币676亿元,预计于2026年及2030年将分别增至人民币903亿元及人民币1223亿元。
东阳光药以糖尿病药物为基石,逐步拓展到代谢、心血管、慢性呼吸等大慢病领域。例如针对呼吸疾病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新药伊非尼酮(HEC585),目前已获批进入临床Ⅲ期,进度国内领先,同样具有Best in class潜力。此外伊非尼酮还完成美国Ⅰ期,获得FDA孤儿药资格。具有拓展多种纤维化疾病的潜力。
而在丰富的管线下,东阳光药的商业化也正在提速。通过引进与授权许可、合作开发、投资并购等方式,东阳光药加速BD步伐和全球化资源整合。
2024年11月份,东阳光药与英国制药公司Apollo就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HEC88473项目达成海外授权许可协议,总交易金额近10亿美元。
业内分析认为,东阳光药吸收合并东阳光长江药业后,依托东阳光药深厚的研发积淀和全方位的国际化布局,形成研产销一体化闭环,叠加“创新+国际化”双引擎驱动,持续打造高潜力重磅产品,加速商业化进程和推动出海交易,有望成为深耕中国市场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标杆企业。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