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房子在镇城,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2021年,考古人在这里发现了5500年前的太原先民遗存,出土有陶器、石器、兽骨等文物。陶器,自然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彩陶,红陶为底,施以黑彩,图案有圆点、直线、三角纹、网格纹等。让人感兴趣的是五边形房址,五边形圈出来的底部面
五边形房址(资料图)
这座房子,我们是看不到了,只能看到考古人的手绘图,一根红线,圈出了五边形。
这座房子在镇城,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2021年,考古人在这里发现了5500年前的太原先民遗存,出土有陶器、石器、兽骨等文物。陶器,自然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彩陶,红陶为底,施以黑彩,图案有圆点、直线、三角纹、网格纹等。让人感兴趣的是五边形房址,五边形圈出来的底部面积大约有32平方米,房内有白灰地面,可吸水,可防潮,地上有6个柱洞,两两相对,可以撑起屋顶。五边形房子在山西不是首次发现,它和临汾桃园、吕梁德岗、大同马家小村等遗址的五边形房址一样,可以反映出当地先民的安居梦。
距今10000年左右,农业文明起源,距今5500年时,人类已经度过了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石器精细了,陶器也发明出来了,饮食也就随之革命了一次,熟食让人类的肠胃更妥帖了,人也就更聪明了。居住条件也革命了,不再是之前所住的山洞或岩棚下,而是住在半地穴居。
半地穴居,有一个发展过程。
《礼记·礼运》中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意思是说,很早以前,人们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住在树上。不过,北方的人们并没有住在树上,其实一直住在山洞里,只不过原始洞窟有限,人们开始自己挖掘洞穴,形成横穴、坡穴、袋形竖穴等不同类型的居所。人类最初学会挖地洞,或许是在和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模仿出来的。这样的房子,称为地穴居。
7000年前临汾枣园文化生成,先人们已经从山洞里搬出来,住进了半地穴式房子里。这样的房子就是在平地上挖出一个平面接近椭圆形的深坑,坑底较宽处挖出一个并列的洞穴,就成了外室是通道、内室供居住的客厅加卧室结构,这应该是山西境内最早的建筑。
半地穴居大半在地平线之下,是从地穴居形式演变而来的,初具地面建筑模型,是古人类从地下居住向地上居住转移的重要过渡形式。在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使用时间长,地域广,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
挖个坑就可以住,刮风下雨怎么办?聪明的先人们已经学会在地面上支撑起斜坡状的白茅草,让雨水顺坡流走,这样的房屋伴随了人类几千年。白茅,在我国北方很普遍,适应各种土壤,再生能力强,随随便便就能成活,所以到处都不缺这种茅草。因为它的普遍性,被先人们采来做房顶。这乡间水边随处可见的茅草,曾经是人类最初的庇护者。后来人们还学会用白灰铺垫地面,还用几根柱子支撑屋顶。这样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续到4300年前的陶寺时期。
这应该是最简易的住房,墙是土地,房顶是茅草,最简单的装修就是白灰铺地,器皿就是变成陶片之前的扔在屋角的陶器。
居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的人,是什么人呢?
考古学家田建文认为,枣园人往西走,到达渭河流域后,与早已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的半坡人相遇,经过融合后又返回了故乡,到了枣园之南的海子沟边,向其他文化学习,兼容并蓄,距今6000年前成功地完成了向西阴文化的跃进。西阴文化是一支强大的文化,生成后便南下北上东奔西走,东到海边,西到甘肃青海,南到长江流域,北过阴山,以玫瑰花彩陶(镇城遗址也有)和尖底瓶为主,形成一个自己的大大的王国。
苏秉琦先生提出了“Y”字形文化带,“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连接,形成‘Y’字形的文化带,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又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直根系。”(《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西阴文化沿着这条文化带北上南下,太原地区就在这条文化带上,最早的镇城人或许就是一支北征大军,看到镇城临近汾河,便定居下来。
在此之前,人们还居住在周边的台地上,也是从此时起,人们一步步从台地上搬下来,向盆地中心发展。随着对工具掌控程度的提高,人对自然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认识和可控度。
这一群人,也被考古人亲切地称为太原的“老居民”“老太原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西阴文化可对应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史载,黄帝也称轩辕氏,在位期间,播百草、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统一华夏各部落,后人称之为人文初祖。太原地区关于黄帝的遗迹遗存也有很多,阳曲有个轩辕庙,还有轩辕道,寿阳还有傩戏《黄帝战蚩尤》,等等。镇城遗址与黄帝传说叠加在一起,说明太原先民参与了史前大历史,并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太原城区来说,镇城可算是第一批住民,对于太原地区来说,最早的人群应该是娄烦童子崖遗址发现的仰韶早期人类,距今6500年,从出土陶器来看,多受枣园文化影响,说明在西阴文化之前,就有一群人到达太原地区,与后岗一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晋中盆地,始终是纽带,一次次印证“Y”字形文化带。
童子崖遗址和镇城遗址的先民们都已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过渡到种植为主、辅之以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粟在太行山由狗尾巴草进化而来后,就成了这些先民的主要食物。除了种植粟黍豆等植物,他们逐水而居,还可以捕食河里的鱼和蚌,还养有猪狗鸡。
先民白天想办法果腹,夜晚回到五边形房子里睡觉,房子里还有灶,生火做饭也是他们的日常,一缕炊烟袅娜出5500年前的人间烟火。
从人们懂得安置自己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一个梦想,尽管房子从茅草屋、半地穴居,到土房、砖房,再到混凝土,材质变了,安居的梦想没有变。太原城里奔跑着的人群,有一座栖身的房子,依然是基本需求。
房子为什么要做成五边形呢?田建文先生说是时尚,我想可能是出于稳定性的实用功能。
并州新闻 王 芳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