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家居卖场的血色黄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03:35 1

摘要:2025年注定会成为家居卖场这个行业的命运拐点。几家龙头企业的创始人或身陷囹圄,或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方式吸引整个社会关注。这一连串事件甚至会使2025年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暗黑的一笔。

文丨姜琪

编辑丨石婉佳

【亿邦原创】2025年注定会成为家居卖场这个行业的命运拐点。几家龙头企业的创始人或身陷囹圄,或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方式吸引整个社会关注。这一连串事件甚至会使2025年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暗黑的一笔。

5月,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曾用名车建兴)被带走调查的消息传出,资本市场一片哗然。这家曾被誉为“中国家居零售之王”的企业,迅速被推至风暴中心。然而,这仅仅是一连串悲剧的开始。

7月17日,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从高楼一跃而下,终年53岁。7月18日,靓家居全国百家门店同步贴出《停业通知》,宣布“资不抵债,即日起停止经营”。

10天后,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57岁的商业枭雄,最终没能扛过这个行业的凛冬。

7月24日,富森美董事长刘兵被留置的消息传出,行业震动。短短三个月内,四位行业巨擘接连折戟。

家居卖场是一个典型的“类地产”模式:拿地,贷款,建楼,出租。生意的体量和增速与“资源”获取能力紧密相关,土地是资源,贷款是资源,上市买壳也是资源,这套生意规则需要玩家必须是个“狠人”。但凡是“资源”也往往都有诅咒,而诅咒是否会酿成苦果往往听天由命。一位资深从业者评论说,特别是全国连锁的家居卖场,跟几十个地方政府打交道,复杂的环节和政商关系,让“出事”的概率更是大大提高。命运的苦果一旦成熟,就已经大到难以吞下。

对几位亡者到底因何走向绝路我们不得而知,更无力做任何评价,但那一栋栋体积庞大,设施完整的建筑犹在,还有成千上万的商户租驻其中,以及数以百万人的生计与这些卖场相关,还有资本玩家在觊觎和评估这类“出了状况”的资产到底是“休克鱼”还是“有毒”资产。

过去20年,家居卖场乘着房地产的东风扶摇直上,像一台精密的印钞机,吞噬土地、贷款、商户租金,吐出惊人利润。然而,当房地产的狂欢戛然而止,家居卖场这个“类地产”行业高速增长周期结束,市场需要“出清”,重新洗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会以极端的方式,比如破产被迫退出市场;有些企业会作为“休克鱼”被资本重组;卓越领先者则能适应市场变化,转型成功,凤凰涅槃,迎来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曙光。这个过程会见证产业周期的无情和商业演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经常会上演“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戏码。

01

家居卖场的“冰与火”

商业地产行业普遍将出租率视为衡量项目运营健康度的核心指标,其中95%的出租率更被视为运营生死线。当出租率跌破这一阈值时,往往会被市场解读为运营不善的信号,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投资者信心受挫、商户合作意愿降低,项目整体价值面临重估。

亿邦动力统计,2021至2024年间,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富森美三家头部家居地产企业,其平均出租率普遍维持在89%-93%区间,低于行业公认的安全线。这种持续性低位运行则会加剧运营风险:一方面,高租金贡献商户的流失概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存量商户的议价能力随之增强,双重压力下将导致项目租金收益呈现下滑态势。

根据多家第三方调研机构发布的2024年全年数据,中国家居卖场平均租金同比下调约6%-10%。与此同时,门店的人员结构也在同步调整,“以前一个店能养十个人,现在正常一个店只能留一两个人。”北京居然之家某品牌经销商抱怨道。为了节省成本,越来越多家装设计师也兼任起门店销售导购的角色。

站在北京丽泽居然之家四楼俯瞰,米白色地砖反射着清冷的灯光,导购员倚在黑色真皮沙发上刷着抖音,偶尔抬头看一眼零星走过的顾客。三楼转角处,一家展厅的卷帘门紧闭,锁链上挂着“调整升级”的塑料牌;隔壁店铺的地面被积灰覆盖,角落还歪倒着“新品上市”KT板。这是如今家居卖场的典型切片。

家居卖场的商业模式与房地产周期深度绑定。过去,这些钢筋水泥筑起的商业堡垒与房地产一同狂飙。像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这样的卖场巨头只需圈下一块地,建起标着“欧洲风情”或“现代极简”的展厅,商户便会争抢着预定铺位。

卖场通过“拿地-贷款-建楼-出租”的模式快速扩张。由于家居消费天然具有低频、高客单价的特点,卖场不需要频繁更换租户,只需坐享房地产红利带来的稳定租金。在楼市火爆的年份,新楼盘交付带来更多的装修需求,卖场出租率也水涨船高。

然而,当房地产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家居卖场立即感受到寒意。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为约1.49万亿元,同比下降3.85%。仅在家装行业,2024年破产企业大幅增加,达到440家;今年上半年已有132家倒闭。

更具象化的表现在卖场里。走进北京西四环红星美凯龙,整个商场共六层,占地10万㎡,营业面积有5万㎡,品类包含中高端家具、基础建材和全屋定制家装等。这里位于北京西部高端居住区与科技产业带交汇处,5公里半径覆盖中关村、万柳、世纪城等高净值人群聚集区,周边二手房均价超8万元/㎡,客群购买力强劲。

尽管818好物节的活动气氛热烈,卖场里的顾客却寥寥无几。“以前顾客进店都是看心情接待,看着就不像要装修的根本不搭理。”一位从业20多年的销售导购说,“现在不行了,但凡来个人都得笑呵呵接待。”即便如此,周末高峰期每天十几波客人最多也就成一两单。

02

家居卖场的财务拐点:当数字开始尖叫

家居卖场三巨头的财报,冰冷记录着这个“类地产”商业模式的衰退轨迹。

居然之家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其总营收在130亿元上下波动,而归母净利润却从23.03亿元锐减至7.69亿元,四年间下滑67%。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核心业务,即租赁及加盟管理收入,从2021年的8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55.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62.8%萎缩至42.73%。这一变化意味着,曾经支撑企业利润的“收租”模式正在失去增长动力。2024年度居然之家合并报表中,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2.53亿元,直接导致公司无法分红,这在居然之家上市以来尚属首次。

红星美凯龙同样面临困境。2021年,公司尚能实现20.47亿元净利润,但到了2023年,亏损扩大至22.16亿元,2024年进一步恶化至29.83亿元。营收从2021年的155.13亿元缩减至2024年的78.21亿元,近乎腰斩。其商场出租率从2018年的95%降至2024年的83%,空置率攀升直接导致租金收入下滑。2024年自营及租赁收入53.60亿元,较2023年的67.81亿元减少20.9%。

富森美的情况稍好,但趋势同样不容乐观。2021年至2024年,其总营收始终徘徊在15亿元左右,未能突破增长瓶颈。归母净利润呈逐年下滑趋势。市场租赁收入从2023年的13.06亿元小幅下滑至2024年的12.47亿元,装饰装修工程收入则从1.229亿元降至9422万元。

除此之外,企业的债务压力也逐渐凸显,截至2024年末,红星美凯龙资产负债率同比走高达57.4%,总负债达667.16亿元。居然之家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仅25.04亿元,而一年内到期负债高达44.66亿元,偿债缺口近20亿元。债务压力下,公司担保总额已达76.16亿元,占净资产比例达24.19%。富森美虽然无负债,但自上市以来富森美平均分红率约为70%。2024年分红比例更是高达117.11%,远超全年净利润,企业更倾向于将现金返还股东,这种“掏空式分红”也在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

这些财务指标的恶化都是商业模式临界拐点的明确信号。拐点的含义不仅在于数字本身,更在于行业逻辑的改变。过去,家居卖场依靠地产红利和商户租金实现增长;如今,它们必须重新思考线下空间的价值,寻找新的生存出路。

线下空间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发生了质的转变。在消费者决策链条中,实体门店依然承担着体验、售后和信任建立的关键功能。只不过,这种价值需要通过更精准的空间规划和更高效的服务体系来实现。对商业地产运营商而言,这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转型的契机。那些能够顺应趋势,帮助商户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卖场,或许能在行业寒冬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03

多业态融合转型困局

2024年3月,红星美凯龙正式将“3+星生态”确立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汽车、餐饮、社邻服务等新业态。截至2024年12月,红星美凯龙已与25家车企品牌达成合作,在26个城市落地汽车品类,经营面积16.4万平米。但新业务尚未完全对冲核心业务下滑,转型成效仍需时间验证。

居然之家也曾探索多业态形式,试图以“家居生活MALL”重构人货场逻辑。2018年4月,北京丽泽桥的居然之家家居生活MALL重装开业,融合餐饮、儿童娱乐、健身、影院等多业态,不再是单纯的家居卖场,更像一个商业综合体。居然之家试图利用高频消费业态给家居消费带来更多流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唤醒沉睡的会员数据。

不过,现在看来,尝试似乎也未成功。位于家居生活MALL5楼的餐厅,最多的时候有40多家店营业,现在一整层只剩5家餐饮店,电影院也歇业倒闭。一位重庆小面老板说,最多的时候他店里有5个员工,店内面积一百多平,中午人多的时候像地铁站一样人挤人。但如今,他换到了一个二十多平的店面,一个人打理生意,顾客也只有楼内的员工,再无之前的“辉煌”景象。

04

线上转型难以移植网络基因

线下卖场在扩充业态的同时,也纷纷加码线上布局,试图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消费链路。然而,线上转型并非简单的渠道迁移,而是涉及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全面升级。甚至要考量企业是不是有“互联网基因”。

诸如此类由线下向线上延伸的转型案例屡见不鲜。作为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老牌巨头,苏宁曾大举进军线上市场,试图挑战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然而其战略执行却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持续加码线上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张线下门店网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双线作战的策略导致企业资源严重分散,投入产出比持续恶化。更关键的是,其线上平台始终未能解决用户体验的核心痛点,最终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逐渐丧失吸引力,转型成效远不及预期。家居卖场的线上转型也演绎了类似逻辑。

居然之家打造S2B2C的家装家居产业服务平台“洞窝”,将线下家居品牌代理商/经销商、卖场等产业链主体连接,贯穿消费者端在线选品、到店体验、离店决策、到家服务等消费场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洞窝上线卖场1205家,同比增长近30%。而新上线卖场仅271家,不足2023年592家的一半。虽然线上卖场总量仍在增长,但商家入驻意愿明显减弱,反映出传统家居卖场数字化转型动力正在衰减。

红星美凯龙App于2020年上线,聚焦于提升线下商场的服务能力,通过3D样板间、AI设计等工具强化用户体验。这种“线上引流,线下服务”模式2023年线上实现了百亿级GMV。但其本质上仍是存量业务,而非新的增长曲线。

家居属于高客单价、低复购品类,难以像快消品一样依靠流量驱动增长。对于卖场业态来讲,消费者体验与交付割裂,线上平台无法完全替代线下消费体验,导致转化链路过长。所以,独立的线上卖场很难与综合电商平台竞争,即使顾客购买喜好转移到线上,依旧会选择大电商平台。

05

品牌商O2O,卖场重仓服务体验

线下作为不可替代的渠道,卖场开始在服务上做升级,帮助商家建立线下交易的独特性。品牌也开启设计师驻店模式,并提供更加细致的安装、维修等本地化服务。

居然之家还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2024年上半年新招商面积中,65.4%采用“固定租金+销售分成”模式;同时在马来西亚、印尼建设商贸物流园,提供“90天极速转口方案”,将关税成本降至10%,通过供应链重构破解中美贸易困局,并在洞窝平台开辟“外贸优品专区”,计划带动销售超50亿元。

5月27日,红星美凯龙2.0电器馆全国首馆在上海开业,新业态将家电卖场变成“大型沉浸式体验场”,让消费者因“场景”而来,为“服务”留驻,为“生态”复购。卖场增设了一处用户服务中心,旨在通过推出家电维修、回收、清洗等一站式服务,与消费者建立常态化、多频次的社交联系。

另一端,线上渠道的崛起让品牌商获得了更多主动权,欧派、索菲亚等头部品牌通过自建直播团队和电商运营,实现了线上成交占比的提升。2024年,欧派整合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资源,推动经销商开通云店近15000家。大家居线上引流业绩同比增长128%,推动整体利润逆势增长。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线下空间的依赖程度。

线上引流能力的增强也让O2O品牌在谈判桌上拥有更多筹码,商户会要求更灵活的租约或更低的租金,影响类地产项目的收益稳定性。过去动辄上千平米的豪华展厅正在被更精巧的场景化样板间取代,VR体验区和智慧门店成为新宠,线下空间的功能正从单纯的展示销售转向体验服务和信任背书。

夜幕降临,卖场的LED屏仍在滚动播放“家居消费季”的广告,但智能停车系统显示,车位占用率始终不足1/5。卖场线上直播间里,主播的叫卖声在不足百人的观看量前显得格外单薄。客户经理握着打印出来的留资线索,一个接一个地拨打电话,得到的多为礼貌而疏离的拒绝。或许正如某品牌经销商所说:“卖场过去赚的是房地产红利,现在要学的必修课,是如何在没有红利的沙漠里找水。”

来源:招商无忧合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