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996年,我为了给上海著名收藏家、紫砂艺术大师许四海写一本传记,在他的陪同下走访宜兴丁蜀镇的紫砂艺人,还抽空去了“陶二厂”——当时叫紫砂二厂。许四海忆及当年他参与建厂的种种艰辛,仍然唏嘘不已。在这之前他是上海公用事业学校的干部,停薪留职到宜兴拜师学艺,“
“陶二厂”这个名字并不符合网络时代易于传播的地标特性,但身边许多朋友居然都知道那里。
早在1996年,我为了给上海著名收藏家、紫砂艺术大师许四海写一本传记,在他的陪同下走访宜兴丁蜀镇的紫砂艺人,还抽空去了“陶二厂”——当时叫紫砂二厂。许四海忆及当年他参与建厂的种种艰辛,仍然唏嘘不已。在这之前他是上海公用事业学校的干部,停薪留职到宜兴拜师学艺,“陶二厂”是他的一个落脚点。“丁蜀镇本来已有一个紫砂厂,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紫砂壶居然供不应求。20世纪80年代初,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很猛,社办企业风生水起,功不可没。丁蜀镇周墅公社有一些在60年代下放的紫砂艺人,春江水暖之时也想建一个紫砂厂,农时种田,闲时做壶,就地取材,就地销售。这个想法立即得到政府的支持,于是政府征收了60亩地,招收了100多名农民工,造了4个车间和一座倒焰窑,做出的产品精良,一炮打响。几年后镇上派史俊棠来统领全局,负责扩建,通过建造比较先进的隧道窑来提高生产力。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每天晚上在厂里值班,泥巴墙留一个豁口,用两张竹床一扎就算大门了。我们用河里取来的水烧饭煮茶,这水不仅苦,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煤油味。后来顾景舟的大弟子徐汉棠也来了,还建起了紫砂艺术研究所。”
紫砂二厂老照片。资料
当时在我眼前展现的“陶二厂”一派兴旺,年轻一代的紫砂技师在茁壮成长。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许四海捐赠的一件紫砂雕塑——一头很大的卧牛。不过老许的眉宇间也透露出了一丝忧虑:江湖上有点名气的工艺师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并不与厂方脱钩,每月交一两件作品,余下的时间研发自己的作品,销售所得大大超过工资收入。如此一来,如何平衡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就成了新的课题。
我劝他不要担忧,因为紫砂壶自诞生那天起,就具备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天然属性,个体生命的印记及文人的参与也使它变得高贵。即使在工业化时代能以流水线形式批量复制定型产品,大师的传世作品还须以手作精神和个人风格来体现终极价值。那么,工作室和师徒相授应该更能推动紫砂艺术向更高、更深、更广的空间发展,续写文化基因。
21世纪后,我与几个书画界朋友再访丁蜀,正值紫砂收藏狂潮急遽退去的苍茫时刻,“陶二厂”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新的场景。几十位青年工艺美术师在工作室里又是设计又是制作,忙得不亦乐乎,前店后工场的格局又恢复了,制作与销售无缝对接。
今年初夏,我又与几位朋友走进我久久挂念于心的“陶二厂”。在转型、升级、多元、兼容等文化语境中,它已转身为总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文创核心区、高品质生活体验区、现代陶艺与科技融合区等为一体,成了一个陶文化旅游目的地。
眼前展现的广场开阔气派。红砖烟囱在园区任督两脉交汇的醒目位置直指蓝天,具有永不屈服的象征意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不同颜色的建筑物和锈迹斑斑的废旧机器引导游客如溪流一般散开。厂区内的4幢老建筑还被保留着,每个楼层隔作一间间规整的工作室,已有50多位紫砂工艺美术师在此落户。园区还组建了一个评审团队,从作品的原创性、空间设计等方面开展审核,并帮助艺术家们走向更高的平台。有些年轻人曾在中国美院深造过,学过设计和雕塑,他们视野开阔、思路活跃,还将自己的工作室延伸到室外,在园区内开出各种小店,涉及茶艺、花艺、陶艺——不限于紫砂器物,还包括瓷器。
而对一般游客来说,更能出片的打卡点是两个项目。第一个是陶书局。这是引进朵云书院品牌而打造的一个以陶艺为主题的专题书店。风格简洁的建筑物顶端有一个充满漂移感的太空兔子,建筑内部空间被切割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紫砂壶的“生长过程”。第一室以土黄色基调对应着炼泥与制坯,书架与空间形态的默契配合隐喻一个人从懵懂迷茫走向成熟坚定的成长之路。第二室以深浅不一的红色象征龙窑内部的火焰,洞穴式的设计让人恍若置身于灼烈的窑炉内部,接受高温的历练。第三室以象牙白标志着壶与人共同修成正果。设计师用水波纹地坪漆打造出一个波光粼粼的水面。泛光天花板与天窗外的蓝天融为一体,如果正巧有雨,那么雨水仿佛从顶端注入到建筑内部,读者在恍然间进入物我两忘的迷境。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陶艺为主题的书店,它让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最冷门的陶瓷图书,以及从紫砂大师工作室流出来的二手书。
我们攀着红色的钢结构楼梯上了阳台。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晚霞如一片巨大的红色羽毛飘落在蜀山略带起伏的脊梁上,广场上的游客以此为背景拍照。我们在外挑5米高的平台上眺望UCCA陶艺术馆,这是游客指定要造访的第二个目标。
UCCA陶艺术馆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担纲设计,外观像一座绵延至远的山脉,有人认为就是蜀山的缩影,还有人认为它更像大海中的岛屿,或一头静卧深山的猛虎。我发现隈研吾特别喜欢采用挂片,上海黄浦江边的“船厂1862”,是在钢丝绳上挂片的成功范例,而在“陶二厂”这个项目中,他很能理解业主方提出的“在地陶文化”概念,使用陶土作为建筑物外表挂片,将宜兴本土的陶土、本土的竹子和松木为这幢艺术馆焕彩赋能。
事实上,外挂陶板在材料与工艺等方面与紫砂壶泥片并不是一回事,综合材料加上高温烧制,使其表面产生凹凸纹理与色彩层次,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窑变效果,视觉辨识度极高。内部空间的立柱和横梁采用了松木和竹子。材料本身的颜色、性状和质感实现了内外呼应,让这个项目体现出朴素而含蓄的东方美学。
为实现美术馆与周围环境和历史景观的完美融合,隈研吾还设计了一条空中走廊,让下面的空间形成一个涵洞,使整个建筑物有了较强的通透感,并与园区的广场、河流以及工业遗迹缀连成一个整体,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建筑与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互动。
从UCCA陶美术馆出来,我们又去逛“陶二厂”手工市集,这里充满着艺术灵气和市井烟火气。我在一家由4个大学生合伙开的店铺里看中了一只来自越南的小果盘,贝壳镶银边的格调既朴素又高贵。怀揣着那只美丽的贝壳盘子告别“陶二厂”,我心想:拿回去放什么好呢?石榴、莲蓬、香囊、核雕、U盘、玉雕挂坠……都可以,就像一把有包浆的紫砂壶,在扫叶烹茶的现实场景中,肯定比供在聚光灯下接受惊诧的目光更值得抚摸吧?
来源:秦中古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