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王世雨对话未来智能马啸:如何打造一款有价值的AI硬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6:27 1

摘要:由启明创投主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AI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于7月2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蓝厅成功举办。

硬件将成为下一代AI操作系统不可或缺的入口。

据IPO早知道消息,由启明创投主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AI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于7月2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蓝厅成功举办。

在对话环节中,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同未来智能首席执行官马啸围绕 “AI实用主义:从智能硬件到办公助理,真正解决用户需求”话题展开对话。

马啸分享了未来智能从智能硬件切入办公场景的创业历程。他指出,AI硬件的成功关键在于平衡耳机基础硬件能力与AI增值服务,并以讯飞AI耳机为例,强调“5+X”策略——先做好音质、续航、外观、降噪、舒适度等核心体验,再叠加AI录音转写、AI摘要、翻译、AI嘴替等独特功能。他认为,大模型时代的数据积累与垂直场景深耕是创业公司的核心壁垒,未来智能将通过硬件入口构建“感知+工作流闭环”的办公生态,与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

以下系对话节选:

先聚焦硬件本身的价值,再增添AI的附加值


王世雨:先请马啸总自我介绍一下。

马啸:大家好,我叫马啸,我们公司是未来智能,主要是做AI+办公硬件垂直领域,目前主要产品是讯飞AI耳机。我估计在座各位有些人正在用我们的产品做记录,其实它就是主打基础硬件非常优秀的耳机,再加上能够记录、能够总结、能够摘要的AI功能,做了这样的产品。

整个公司创业也就三年的时间,主要还是focus办公和硬件方向。

王世雨:我来补充两句。讯飞AI耳机作为最近两年兴起的耳机硬件,尤其是和AI结合的AI硬件,它在今年618是AI耳机领域天猫、京东都是NO.1,现在已经在千元耳机类目里面,包含了苹果、华为这样的核心玩家,排名前三,他们的业绩做得很好。

第一个问题,你们做耳机的时候还是上一代AI。能不能先讲一下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市场很大,但又“高手林立”的细分赛道?

马啸:这是个逐步收敛的过程——我们这个团队的前身是在上市企业科大讯飞,我们做了好多年的人工智能助理,安卓手机上的各种智能助理是我们这个团队承接开发的。我们从2011年开始做,当时Siri智能助理的火爆程度和今天的生成式AI差不多,诞生了很多创业公司。这个行业做到2013、2014年以后,就会发现大家不怎么用,不怎么用是怎么回事?

我们总结了一下,发现上一代的AI:

第一个,摊子铺得太大,给用户的期望值过高,最后用户用下来整个体验和实际期望值的落差实在太大。

第二个,其实打不通很多商业环节,号称什么都有用,但什么都很平庸。我们这次创业也是结合上次踩的大坑,回过头想既然都是AI,但是又不能解决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垂直场景越细分、越简单,用户马上就能产生实用价值的方向来做,所以我们慢慢摸索到耳机这个方向还不错——一方面,很多用户都有耳机,甚至很多用户都不只一副;另外耳机除了听和打电话的通信需求以外,是一直伴随我们很重要的随身设备,这个设备上如果增加一些有用的AI功能,会不会用户就去买?所以我们从2018年开始尝试,2018年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到了2019年又尝试了一次,直到2022这次尝试还算是比较成功,一下子打开了市场。

王世雨:2022年刚好结合了AI的2.0时代。

你觉得对于耳机这个场景,从用户的需求视角来讲,什么样的点是他们最在乎的?你们从2022年之后成功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马啸:这个问题挺好的。耳机这个领域其实有很多传统的耳机大厂,做了很多年,用户也很认。我们贸然杀进去以后,交了很多学费,最主要的点在于用户对于耳机的需求和对AI需求的平衡。

这个话题稍微往远一点延伸,很多消费品乃至具身智能,其实它都有这样的问题,AI有多重要?硬件本身有多重要?最后我们通过“血泪史”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耳机这个产品必须符合是“5+X”的规律——5是耳机必须做好的五个属性:音质、外观、续航、佩戴舒适度和降噪。如果这些东西做不好,就像我们在2019年犯的错误,我们做了AI功能很强的耳机,我们觉得自己无敌了,结果推到市场上用户的反馈是,你这个耳机塑料感十足,可能也就是100块钱的耳机,凭什么卖我七八百块钱?商业模式就失败了,可能功能跑通了。你卖多少钱,就必须得和这个价位段的最好的普通耳机形成一致。

另外是X,别人没有,你有的功能。一旦有了,用户就会觉得我花了1000多块钱买了很值的耳机,还有一个AI功能帮助我翻译,能够帮助我像这个会场上的录音记录,不用再费劲逐个打字了,会后通过大模型又有摘要、提炼,再把要点帮我提取出来,这样就觉得很值,整个商业模式就Work。

总结下来,所有的AI硬件,大家千万不要只去关注它的AI功能,有时候AI功能做得太泛、太碎,过于曲高和寡,反而忽略了硬件本身的价值,其实在商业上很难取得成功。

王世雨:我觉得特别有共鸣。

其实我的团队在投AI和消费硬件相关,也有一部分和应用相关的,最近两年有个特别深的体会,在投消费场景的AI结合,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有时反而你得把AI先拿掉,我们投的是AI的something,但我们先把AI拿掉,我们先讨论这个something成不成立。就像马总刚才说的,AI耳机核心是什么?抛掉AI,你得先是一个好用的耳机,AI本身带来了体验上的革新,这是一个Plus。

从我们看到的整个国内消费场景的AI投资来讲,我们确实觉得场景优先,AI的功能会在长远的时间体现出公司之间的差异,但前提是要先把握好(硬件和应用本身)。

“更多的数据收集、更强大的AI大脑”

王世雨:第二个话题,刚才您也提到耳机只是现在切入办公场景的第一个载体,也是很好地承接了一些像媒体工作者、律师、sales会议很多,然后有很长的记录场景,之后还有很多做摘要的场景。除了耳机之外,在整个办公场景里,你们未来的规划是怎么样?这里面和AI的结合场景又有哪些?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马啸:其实这一直是我们的战略思考,我们也不是创业第一天就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了,属于有点像“跳下悬崖以后再造飞机”的感觉。

我们最初想做AI耳机做记录,后来大模型来了以后,我们有一个认知的升级,突然觉得原先是大脑不好用,上一代的人工智能大脑不好用,每做一个行业、方向非常费劲,非常多的标注、数据,还要做很多Skills、范式,现在的大模型有点大脑变得极其强大的感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思考误区,觉得它什么都可以,实际上大模型就像人一样,我们的大脑假设从一个小学生升级成博士生,最重要的缺乏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就像我们做办公领域,如果这个办公领域的数据收集的不多,就像世雨总有一个助理,而这个助理是一个超级博士生,他第一天跟着你,他对你的需求是不够了解的,但如果他跟着你三年,他知道你的所有会议信息,知道你的开会习惯,知道你发邮件的习惯,这时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哪怕是个中专生。

所以我们秉承这个理念、觉得AI大脑变得很强大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感知足够好,这是我觉得大家会忽略的点。比如听得清、看得准,其实我们做这个耳机费了好大的劲,因为这个耳机不只是传统的耳机,是听和打电话,它还需要感知周围的声音,需要录得准。比如大概10米的距离,有一定噪音的情况下怎么录下来?原先的耳机只是为了戴在自己耳朵上,自己嘴说话时的收音,如何戴这个耳机就像现在的场景,在后排倒数第三排的同学们要想录我说的话,怎么录得清楚?其实对耳机的听要做很多改造。所以我觉得AI这件事情要想去迭代,大家不能光看大脑怎么把功能做得够垂直,还要让AI更好地感知周围,有点像机器人,只不过机器人非常明显,原先可能是没有的,有了这个行业慢慢开始迭代,说我重新做了一个东西。而耳机这个东西原先一直都是有的,大家就会忽略,在耳机上做硬件创新这件事情感觉没那么性感,实际上这件事情要做很多工作,让听和看这些东西融入到产品里,这样办公的数据维度就会越来越立体。一旦数据越来越立体,就像一个助理跟着你听得多、看得多,最后产生的结果会越来越好。

这也是我们未来在办公硬件方向上迭代的主要方向,第一是听得清、看得准。第二个是黄仁勋提的概念,AI现在只是帮我做个记录,其实媒体工作者、金融投资界的朋友除了把这次录音记录完成以后提炼出来,还要形成PPT,还要把它形成一些报告,形成他自己工作习惯上的内容,然后再发邮件给他的下属或者同僚们,但这个工作慢慢要AI从一点去切入,慢慢向工作流和任务流的闭环里完成掉,所以这是我认为公司未来在做AI方向上的两个主要的路径。

王世雨:一个是数据采集,更多的数据才能更懂你;另一个就是把工作流用超级大脑串起来。

马总还是有所保留,我知道他们下一代产品长什么样,他们下半年应该会推出一款比较划时代的办公场景用的产品,我觉得这个特别适合于平时有很多记录场景和案头工作的人,敬请期待。

硬件将成下一代AI操作系统不可或缺的入口


王世雨:最后一个问题,在竞争这个环节上,你怎么看大厂?刚才你也说了数据,其实大厂的数据不比创业公司少。钱、人不用讲了,这个问题你应该被无数投资人问过,今天你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一下,在你这个赛道里有巨头,你们和巨头比,你觉得竞争的优劣在哪里?

马啸:因为有我们这样非常优秀的启明创投作为投资方,做了这么多年的投资,肯定知道如果诺基亚能够做好手机的话,就不会有苹果什么事了。这个行业永远在滚动的发展,实际上最核心的是这个行业滚动发展过程中的未来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在影响。

其实好的公司是有好的认知,敏锐提升的点,提前把这个位置卡住了,所以有超越巨头的机会。作为耳机产品,大家都知道是很红的“红海”,所有的巨头几乎都在这里面,我们怎么才能和他们竞争?或者办公硬件这件事情怎么才能竞争?我觉得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以终为始地看,未来的硬件是什么样子?再稍远一点,大模型是不是只能在手机和电脑上使用?有没有可能在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上使用?它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OS?如果它变成一个OS的话,什么样的设备能够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各种各样的硬件都有机会,我不是说一定是耳机,有可能也是眼镜,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设备。

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其次,回到现在,我觉得我们具有发展的、超越巨头的能力。

另一方面,更务实一点讲,这些AI和巨头怎么竞争?

第一个,大量的电子消费品巨头,比如传统的耳机,我们早于他们在一些垂直场景进行布局,这里面有两个“护城河”,正常的产品有一个“护城河”是传统的商业“护城河”,以品牌、渠道,其实最终回归到消费者心智方向上的“护城河”。我认为AI多了一个“护城河”是数据的“护城河”,早一点为用户在这个领域做服务,用户信任你,并且把数据托付到你的资产,这个东西会变成未来AI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觉得和电子消费品巨头竞争要守住这两个“护城河”,想办法做自己创新的品类,同时守住数据的核心资产。

第二个,大量的互联网巨头,他们的崛起是用互联网工具改造了商业,把商业的盈利模式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改造,从而让商业盈利模式的核心到他身边,其实是信息供给、供需交互的平台。这种情况下,最大的要求是什么?有点像口碑专注极致、快,所以互联网企业强调的是快快快,只有快才能把竞争对手干掉,干掉竞争对手我就是这个行业里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巨头,我就可以收到相对来说更高的利润。

但硬件其实是反着的,如果光图快,实际上很难做好。互联网是一个功能做得极好,剩下的再发版本,不断迭代就好了。以耳机为例,如果音质、外观、续航这些功能有一个做得不够好,匆忙上线说我可以迭代,其实是毁灭性的,所以这就是造就互联网巨头在硬件方向的耐心可能没我们更足,同时因为互联网基本上运行在手机和PC上,所以他们之间还是有数据的墙。

我认为硬件有一个独特的价值“锚定”,比如说今天office的数据和笔记软件的数据没法互通,因为从系统上不开接口,怎么才能让它互通?如果你有个视觉设备可以看你的屏幕,你就完全可以“锚定”他了。所以我认为硬件有它非常独特的价值,所以基于这些点,我觉得我对“硬件慢慢变成下一代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不可或缺的入口”这点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王世雨:我总结一下,用硬件作为独特的入口,沉淀私有的排他性的数据,这是AI硬件创业公司和巨头竞争非常核心的亮点。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来源:IPO早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