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许多留学生而言,“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更是抵御陌生感的一种方式。无论身处何地,那口熟悉的家乡味总能带来踏实和温暖。然而,在异国他乡,想找到地道的中餐并非易事,很多人都曾为一顿合口味的饭菜四处打听。
对于许多留学生而言,“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更是抵御陌生感的一种方式。无论身处何地,那口熟悉的家乡味总能带来踏实和温暖。然而,在异国他乡,想找到地道的中餐并非易事,很多人都曾为一顿合口味的饭菜四处打听。
今天的主人公Amy,就是一位“爱吃、会吃、吃出水平、吃出事业”的留学生。她因找不到合适的餐厅而萌生了分享的念头,从最初的QQ群、微博推荐,到如今搭建起“吃货小分队”平台,Amy用十多年的坚持,把一件小小的爱好变成了事业。
文章源自留学生研究社,作者梁晓轩
2010年,Amy刚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传媒管理硕士。即使是在洛杉矶这样华人聚集的城市,她依然感受到饮食上的不适应。虽然中餐馆不少,但大多数菜品都经过了美式改良,难以找回家乡的味道。“那时候的中餐还停留在‘1.0时代’,虽然有火锅、川菜、江浙菜等地区菜系,但大多都经过了口味改良。”她回忆道。
为了解决一个人吃饭点不了太多菜的问题,她拉起了一个“LA吃货”QQ群,寻找饭搭子,同时分享餐厅体验。“我自己一个人吃饭点不了太多菜,找一些饭搭子就能吃到更多不同的味道。”她说。
当时微博刚刚兴起,她也开始写下自己的美食体验,推荐餐厅。第一条微博是对洛杉矶Tasty Garden的核桃虾和咖喱锅的推荐,没想到简单的分享引来了互动和关注。2010年至2014年,她累计写了上万条微博,美食分享逐渐成为她留学生活的一个标签。
作为一个典型的“吃货”,Amy最初的出发点很简单:只要有好吃的,就想和别人分享。她在QQ群里聊美食,在微博上记录餐厅的味道和氛围。
“完全没想过会红。”她回忆说,“我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告诉大家,让更多人少踩雷,吃得开心。”
随着社群的不断壮大,Amy也意识到,想要把“吃货小分队”做得更专业,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2016年,联合创始人 Cosmo Hu 正式加入团队。Cosmo在国内互联网和媒体行业都有丰富经验,她的加入让“吃货小分队”在运营和战略布局上得到快速提升。
“如果没有Cosmo的加入,我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平台扩展到更多城市。”Amy坦言。正因为有了Cosmo的分担与支持,Amy才能在2017年离开洛杉矶,搬到湾区,专注于拓展北美市场。两人一直保持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直到今天仍是平台的核心战友。
2013年前后,洛杉矶中餐行业迎来第一波“出海潮”,国内品牌如海底捞、梅州东坡陆续开到美国,新一代移民也带来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家乡菜。Amy与Cosmo一起,将“吃货小分队”打造为一个既能解乡愁、又能捕捉餐饮趋势的窗口。随着社交媒体从微博扩展到微信、再到小红书和短视频平台,他们不断调整内容形式,让平台逐步覆盖湾区、西雅图、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地,粉丝量突破百万。
2014年,Amy决定辞去跨国传媒公司的全职工作,把“吃货小分队”当作一项长期事业来做。
“我白天上班,晚上写文章、回复社交媒体,很累。后来我意识到,如果不专心做这个事情,就很难让它有更好的成长。”她坦言。
像很多留学生一样,Amy在创业前也面临身份问题。她曾在一家本地传媒公司工作,并通过这份工作抽到了 H-1B 签证,这让她得以合法留在美国继续积累经验。2014年,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将身份顺利 transfer 过去,成为全职创业者。
“这一步其实很关键,如果没有先解决身份问题,我无法安心去做自己的事业。”她说。
这一年,她注册了公司,将“吃货小分队”从兴趣社群升级为专业平台。商业化成为新的课题,她需要平衡内容的独立性与盈利之间的关系。“只要涉及商业化,难免有人质疑。即便我没收过钱,也有人会问‘是不是有广告费’。”她表示。
为了维持用户的信任,她坚持亲自体验餐厅和产品,再决定是否推荐。“味道是主观的,我们不会单纯用‘好不好吃’来判断,而是尽量客观描述特点,让用户自己做出选择。”她说。
随着平台的发展,Amy逐渐意识到“吃货小分队”能够承担的角色远不止于探店分享。她和团队把多年积累的餐饮资源、用户反馈和市场洞察结合起来,逐步探索餐饮行业更深层次的需求。
“我们现在的业务更下沉,和餐饮人共同成长。”Amy解释说。早期她只是记录一家餐厅的菜色和味道,如今,她和团队更愿意和餐饮品牌一起思考如何从零到一搭建市场体系,如何让中餐在美国不仅仅被视为“家常味道”,而是一个值得主流群体认可的餐饮文化。
“我们的目标是赋能中餐出海,让中餐品牌更快适应美国市场。我们从菜单设计、品牌定位,到用户沟通与社交媒体策略,都会提出一些本地化建议。”她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人不仅因为口味喜欢中餐,也能看到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故事。”
她坦言,“吃货小分队”一直被外界误解为“靠给餐厅写推广内容赚钱”,但这从不是他们的商业模式。“我们不是靠写几篇好话生存,而是通过帮助餐饮品牌建立长期发展路径,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市场。”Amy强调。
疫情三年对中餐行业的冲击极大。许多中餐厅面临经营困境,留学生群体也一度陷入就餐不便、生活孤立的困境。Amy和团队决定把更多精力放在为餐饮人和用户提供真实的信息与交流平台,“那段时间我们在做的,不只是餐厅推荐,而是帮助大家找到值得信任的美食资源,帮助商家与顾客之间建立联系。”
她希望“吃货小分队”不仅仅是一个媒体平台,更是一个能够让餐饮人抱团取暖的社区。“大家一起成长,共享资源,才能让中餐在美国有更稳固的根基。”她补充道。
对于一个从留学生时代就热爱探索美食的人来说,亲自参与餐饮经营几乎是兴趣发展的自然延伸。2023年前后,Amy决定尝试开设餐厅,把多年来积累的美食体验与行业洞察落地到实体运营中。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们做平台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开餐厅?但只有亲自下场做餐饮,才能更深入理解行业,也能验证我们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她说。
曾经,Amy只是一个在异国他乡寻找家乡味道的吃货留学生,如今,她希望用自己的判断去打造一家真正能满足海外华人口味、同时融入本地市场的餐厅。在筹备过程中,她将自己多年在内容创作和餐饮合作中积累的经验应用于实践——从店铺选址、菜单研发,到用餐体验和品牌形象,每一个细节都注重本地化与用户需求的平衡。
“以前我们是帮餐厅做品牌故事、做推广,但自己开餐厅后,才真正理解经营中的难点,比如成本结构、人员管理、供应链问题。这种体验让我对行业的理解更全面,也能帮助其他餐饮品牌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她补充。
随着平台的影响力不断增长,Amy始终坚持初心:不让商业化取代真实。“我们不会因为盈利而为不好的餐厅打广告,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她强调。
早期的“吃货小分队”更多是以个人口味为驱动的分享,那是一个留学生探索美食的自我表达过程。但如今,她更注重客观性与文化呈现。“味道是很主观的,我们会更多地从餐厅的菜品特色、文化背景和服务体验来进行描述,让读者自行判断这家餐厅是否值得一试。”
“很多人以为我们是靠给餐馆写好话赚钱,其实不是。我们的价值是在于推动中餐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帮助餐饮人提升竞争力,而不是单纯地做流量内容。”
她认为这是一种“吃货留学生”的责任感:既是为身边的华人社区服务,也是让更多美国人能够看到中餐背后的文化故事。
从南加大传媒管理专业的课堂,到成为洛杉矶的探店网红博主,再到如今同时身兼媒体公司创始人和餐饮老板,Amy的成长轨迹几乎涵盖了留学生创业的多种可能性。
她从一个爱吃的留学生出发,用兴趣搭建起“吃货小分队”,再借助自己的专业背景,将内容运营与品牌营销做成了事业。一路走来,她既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同样面临留学生身份的困扰,也有过专业方向上的迷茫和摸索。
如今,她用多年的积累将美食文化传播和餐饮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让自己的兴趣变成了长期可持续的事业,也让中餐文化在海外有了更多被理解和认可的机会。Amy的故事或许能给正在海外求学和探索的人们带来启发:从兴趣和专业起步,通过坚持与实践,每一步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