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城市治理·实践书写城管新篇 洪山城管夏令营学子与青年干部共探治理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5:23 1

摘要:经过一个月的沉浸式实习,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的11名“洪山城管夏令营”学员,在参与公园管理、燃气安全宣讲、清洁家园行动、水务设施参观等实践活动后,带着满满收获与思考,迎来了成果展示的时刻。

通讯员 朱仙红 谢卓维 赵莹莹

经过一个月的沉浸式实习,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的11名“洪山城管夏令营”学员,在参与公园管理、燃气安全宣讲、清洁家园行动、水务设施参观等实践活动后,带着满满收获与思考,迎来了成果展示的时刻。

8月8日上午,洪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召开《青春助力城市治理·实践书写城管新篇——洪山城管大学生实习夏令营结业汇报会》,邀请城管青年干部与学子们围坐畅谈,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探索城市治理的新可能。

实习汇报: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认知蜕变

活动现场,近三年城管夏令营的实习纪实短片循环播放,镜头里,一届届学子从初见城管工作的好奇,到深入一线后的感悟,画面定格成政校合作的生动剪影。随后,学员们分为三组,分享这段时间的成长与思考。

深入燃气工作一线实习的尹智慧、余蔚婕、何思源小组,通过对近一个月城管工作的回顾,谈了他们对城管印象的转变,也在实习中深刻理解了“城管像妈妈”这句话的深意;在市政维护与园林管理岗位实习的钟嘉、张欣雨、穆尼、庄文灿,则聚焦“口袋公园”的提质升级,他们结合专业知识谈到,可以与高校、社区联动,实现公园共治共享,让公共空间更具人文温度;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和水资源中心实习的柳雯倩、谭源、齐紫薇、扎拿巴·沙拉,则对“精细化治理”有了切身体会,希望借鉴洪山“科技+人力”模式,构建“校方主导、学生自治、城管协同”共治圈,强化高校周边卫生治理,共同维护高校周边环境。

“从校园到街头,从理论到实践,同学们的思考既有专业高度,更有民生温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熊卫教授点评道,“这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破解难题’的模式,正是产学研融合的鲜活实践,也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变得可触可感。”

“实战”练兵:在案例推演中碰撞治理智慧

汇报结束后,一场聚焦城市治理难点、痛点问题的情景模拟实战演练成为焦点。青年学员们直面问题,现场作答;城管战线青年干部即时分享,传授‘真经’;一线执法者现身说法,分享破解之道。

“某条道路白天占道卖菜导致交通拥堵,夜间大排档油烟扰民,该如何破解?”面对这一典型难题,学生何思源首先剖析问题根源,提出“疏堵结合”思路;穆尼同学则表示可以参考中南民大附近的华罗利夜市,进行综合提升。 青年干部表示赞同,强调“治理并非简单取缔,需在规范秩序与保障民生间寻求动态平衡”。

此时,曾破解此困局的洪山街道执法中心负责人周新立,分享了真正的一线经验:“目前,我们是通过普法教育、集中整治、疏堵结合三管齐下的模式,尽力寻找‘烟火气’与‘秩序感’的黄金平衡点,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这场模拟以“问题为媒”搭建起一座政校联动的新桥梁,在这里,没有师生与干群的身份隔阂,只有为破解民生难题而共同探索的平等对话,让高校的理论智慧与基层的实践经验在即时互动中实现深度交融,为长效合作注入了更鲜活的动力。

政校携手:“产学研”探索新添洪山样本

“学校一直在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如何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多年和洪山城管的合作,恰恰提供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绝佳样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管系副主任王军鹏曾在集中研讨时说道。

记者了解到,洪山城管夏令营已举办4届,多年来,其成长轨迹清晰可见,2019年开始探索,首批高校学子跟着城管队员走上街头,用脚步丈量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持续深化,学子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环卫作业设备实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验等工作;2024年升级后,同学们不仅零距离体验城市管理微细节,还“建言献策”,共同探索城市管理之路。今年,城管夏令营迎来新突破,同学们以“城管体验官”的全新身份入驻,在工作中学思践悟,并与城管青年干部面对面交流,搭建政校新桥梁。

“城市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既需要一线实践的深耕细作,更需要理论智慧的赋能加持。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让我们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时多了‘智囊团’,也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产学研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在汇报结束后,洪山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人的发言引发共鸣。

从燃气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到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从校园周边的“源头破解”到占道经营的“柔性治理”,洪山城管依托“大学之城”优势,与高校“双向奔赴”,不仅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产学研融合提供了“洪山样本”,更彰显了政校携手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智慧与力量。

洪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当青年学子的锐气与基层治理的经验相遇,当高校的理论智慧与街头的实践温度交融,必将碰撞出更多破解民生难题的火花,让城市在共治共享中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城市的温度,源于对每一个民生需求的回应;城市的活力,来自于每一份智慧力量的汇聚。而政校协同也将在这片“大学之城”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多惠及民生的治理新篇,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