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民园1920步行街上,几位游客一边低头走着,一边对着地上的砖细细端详:“这呢!这砖上有大象!这就是传说中的百年老砖!”随着步行街开街,越来越多老建筑爱好者循着历史痕迹来此“寻宝”,那些镶嵌在街道上的百年老砖和旧井盖,成了触摸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天津城建大
近日,民园1920步行街上,几位游客一边低头走着,一边对着地上的砖细细端详:“这呢!这砖上有大象!这就是传说中的百年老砖!”随着步行街开街,越来越多老建筑爱好者循着历史痕迹来此“寻宝”,那些镶嵌在街道上的百年老砖和旧井盖,成了触摸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兰旭深耕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研究多年,他和记者一起走近这些“凝固的史书”,揭开开滦砖与五大道旧建材的神秘面纱。
一砖一码 印刻近代工业的“中国印记”
“最早带有‘MADE IN CHINA’标识的砖,和现在咱们看到的这些被称为‘大象砖’的开滦砖,是同一时期开滦矿务局砖窑的产品。”兰旭指着步行街上专门翻转铺设的百年老砖说,“这些老砖背后,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一段辉煌。”开滦砖的故事要从1878年说起,当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后,为满足建矿需求,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开设砖窑,开启机械化制砖先河。1912年,开平矿务局与滦州矿务局联合组成开滦矿务局,砖厂规模扩大,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天津是开滦砖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兰旭解释,开滦矿务局在津设有重要机构,依托北方港口优势,该局天津办事处统筹销售、联络外贸,让开滦砖从这里出发,远销多国,国内的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也设有代理,成为近代少有的“出海”建材。
漫步五大道,其实开滦砖的“身影”无处不在。兰旭说,开滦砖以唐山优质火泥为原料,经高温烧制后抗压性强,还按用途细分为地面砖、墙面砖等品类,“顾维钧旧居等天津地标,都以它为‘筋骨’,经历百年风雨不褪色。”
一材一物 拼接五大道的“建筑拼图”
五大道上的许多建材都是“时光碎片”,除了开滦砖,德盛砖、新明砖等同样藏着故事。兰旭的工作室里,百年老建材琳琅满目:“这是草砖,早期产量大,砖体含草纤维,成本低,但耐久性稍差,如今在老的里巷仍能见到。”机砖是工业进步的产物,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法租界广泛使用,工艺水平明显提升。
走近历史建筑的门庭,彩色的水泥砖是吸引游客的亮点。这些彩色水泥砖既隔热又防水,铺设在台阶上、进门处,可以形成玄关效果,兰旭介绍说:“将彩色水泥压到素色水泥砖上,这种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彩色水泥砖百年不腐。”除了砖,石材、玻璃、木材、金属材料等也在细节处“诉说”着历史。民园附近洋楼的水磨石台阶,经百年踩踏仍光可鉴人;庆王府彩色玻璃窗虽有破损,但仍显精湛;木地板架空龙骨设计,既防潮又保暖;公共建筑里的金属阻门器等配件,百年后依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细节都是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见证。
一墙一史 守护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老建材是活的历史教材。”兰旭说,在城市更新中,不少老建筑修缮时发现了珍贵的旧材料。这些被精心保留下来的建材,为研究建筑年代、工艺演变提供了实物佐证。 令人惋惜的是,部分民用建筑金属部件因缺乏保护已流失。“铜制门锁、合页,甚至天地销,都带着时代特征,丢了就找不回来了。”兰旭非常支持正在推动建立的“五大道旧建材数据库”,通过拍照、测绘、成分分析,为每类材料建立“身份档案”,将完好的建材分类保存,统一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民园1920步行街上铺设旧材料的小广场成了“露天博物馆”。游客听着开滦砖的故事,都忍不住去亲手触摸这些经过百年风雨洗礼的材料。“这些材料见证了天津从漕运码头到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蜕变,记录了中西文化交融。”兰旭说,保护老建材,就是守护城市的集体记忆。
来源:海河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