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烧制、注浆、粘接、施釉……5月13日一大早,家住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的村民们在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个岗位上,有序完成陶瓷生产的各个流程。
整理陶瓷制品。
烧制、注浆、粘接、施釉……5月13日一大早,家住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的村民们在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个岗位上,有序完成陶瓷生产的各个流程。
“工资待遇不低,五险一金都有,家门口守着这么一个好单位,再也不用出去找工作了……”村民高阳脸上洋溢着笑容,幸福感十足。
一名女工在车间内作业。
仔细检查产品质量。
工人霍春艳正在负责给烧制成型的陶瓷上釉,以前她一直在家照顾孩子,2023年她来到了这家公司工作,两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她的技艺日渐成熟,工资稳步增长。
陶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端礼品瓷的生产,需要大量员工通过手工完成。国礼陶瓷的工人中,大部分是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还有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牧民。他们按时上下班,收入稳定,而且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幸福感十足。
质检作业。
工人在注浆车间工作。
2008年,作为首个落户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的陶瓷企业,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研发生产出了大量礼品陶瓷、日用陶瓷、陶瓷酒瓶等优质的陶瓷产品,并在国内陶瓷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公司副总经理曾学富告诉记者,目前公司80%的员工来自本地,不仅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还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用工保障。
据其介绍,该公司生产人员有80人左右,平均工资都在5000-6000元,实行计件之后,部分人员的月工资能过万。因为用工稳定,公司这些年培养了一些技术过硬的操作工人,也支撑着公司生产系统,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注浆作业。
近年来,准格尔旗持续加大项目引育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端上了“金饭碗”。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聚集涵盖能源化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陶瓷、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的民营企业,还有大量新建、续建产业项目正在加速落地。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适应了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晓博
新闻编辑:马嫣然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