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来气人,很多人明明天天喷驱蚊液、挂蚊帐,家里窗纱也没破,怎么还是中招了?问题就出在一个地方:忽视了白天的暴露时段。
“腿像灌了铅,一动就钻心地疼,整整三天我连洗手间都要人搀着。”
这是不少感染基孔肯雅热的人最真实的体验,不是夸张,是连翻个身都叫苦连天的那种疼。
说来气人,很多人明明天天喷驱蚊液、挂蚊帐,家里窗纱也没破,怎么还是中招了?问题就出在一个地方:忽视了白天的暴露时段。
很多人以为蚊子只在晚上咬人,白天光着胳膊、穿短裤,出门遛弯、下楼倒垃圾,不当回事,殊不知,伊蚊白天最活跃,尤其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
但凡留个心眼,穿个长袖、戴顶帽子,可能就能避开这一劫。
为什么这事特别值得上点年纪的男人警惕?因为他们一旦感染,往往比年轻人更容易持续疼痛、恢复慢,甚至留下长期关节不适。
有些人常年风湿,一旦叠加上病毒炎症,那是双重打击。
很多人问:基孔肯雅热是不是比登革热还可怕?为啥一身的骨头都像要散架?
下面就来掰扯掰扯这个病到底怎么回事,关键是怎么能不靠药,靠生活细节防住它。
基孔肯雅热,听着陌生,其实在不少地区早已悄悄流行开了。
它的罪魁祸首是白纹伊蚊,这种蚊子白天咬人,不怕阳光,而且特别喜欢人多、潮湿、阴凉的地方。
你以为工地、绿化带、楼道的积水是脏水没人管?其实那是伊蚊的天堂。
别看它个头不大,一旦叮上,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潜伏期短、发病快、传播猛。
感染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剧烈的关节痛,尤其是手腕、膝盖、脚踝这些地方。
疼起来像得了严重风湿,走路都打晃。
更麻烦的是,退烧不等于痊愈,很多人热退了,可关节痛一拖就是几个月。
有人甚至半年后还痛得握不了筷子,穿袜子都费劲。
这不是吓唬人,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会让关节处的炎症反复发作,尤其是本身就有基础关节问题的人,更容易“旧伤复发”。
再来说说为啥上年纪的男人格外容易中招。
首先,免疫力下降是大背景,年过五十,身体的“防火墙”没年轻时那么灵敏。
再加上不少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这些慢性病本身就让身体更脆弱。
一旦感染,容易走向重症或恢复慢的轨道。
还有个常被忽视的点:很多人不爱涂驱蚊液,嫌味道呛,穿衣也讲究凉快,结果暴露皮肤面积大,给蚊子留了空子。
尤其是清晨在楼下打太极、遛狗、锻炼,这时候正是伊蚊出没的高峰。
穿短袖、短裤,汗一出,体温一高,蚊子闻“味”而来,咬上就是一个包。
说到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我天天喷驱蚊液行不行?
当然有用,但不能只靠这一招。
防蚊,光靠喷的远远不够,得从生活里找“蚊子喜欢的窝”。
比如阳台的花盆托盘、楼道的饮水机接水盘、家门口的下水沟、车棚里的废旧轮胎……这些地方只要积水超过一周,就能孵出上百只蚊子。
所以,清积水比喷药还重要。有个经验很实在:家里如果养花,记得每周倒空花盆底盘的水,擦干净再放回去。
别看只是几滴水,蚊子就能把那当产房。很多人不知道,蚊子不仅通过气味找人,还能“看”到人。
尤其是穿深色衣服的人,更容易被盯上。所以夏天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不仅防晒,还能降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
出门戴帽子、穿袜子,也能遮住血管丰富的部位,少让蚊子有“下口”的机会。别觉得穿得多热,真要是被病毒咬上一口,后悔都来不及。
说到底,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主要靠自身免疫力扛过去。所以日常就得把提升免疫力这件事当回事。
不是光靠吃保健品,而是得从作息、饮食、运动这三方面下手。睡觉别熬夜,睡眠质量差,免疫系统跟着打折。
吃饭尽量规律,少吃太咸、太油、太辣的刺激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豆类、绿叶菜。
运动不求多激烈,规律的快走、太极、慢跑,哪怕每天30分钟,也够身体“养兵”。还有一点不能忽略:情绪状态。很多人一感染就焦虑,担心是不是“得了大病”,越想越怕,反而影响恢复。
其实多数人都能自愈,只是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劳累,身体才能集中精力“打仗”。尤其是有慢性病的人,更要学会“慢下来”。
别因为怕落人后,硬撑着干活,结果让恢复期拉得更长。防住基孔肯雅热,不是靠一两件事,而是靠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
说到底,这不是哪个城市哪个人群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现实。只要有蚊子、有积水、有疏忽,就有中招的风险。别等到痛得走不了路才想起防蚊这回事。
真正把蚊子挡在门外,靠的不是药,而是细水长流的生活智慧。所以,别再只靠晚上挂蚊帐了,白天也得留神。出门戴帽子、穿长袖,家里定期检查积水源,穿浅色、不流汗、少暴露,才是实打实的防蚊术。
再忙也别忽略身体的“警报信号”,尤其是关节老是痛,别当成老毛病凑合。早点休息、吃点清淡、注意保湿防晒,说到底,防的不是病,是日子能安稳过下去。
如果你家里也有爱在户外活动的老人,或者自己经常晨练、黄昏散步,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看看。
防蚊这事,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就怕你知道了却不当回事,结果“吃了教训才长记性”。
今天就开始试试文中提到的几个方法,别让一只蚊子,毁了你整个月的好状态。收藏起来,转给朋友,防蚊防病,咱一起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朱自伟,徐翠平,冯时,等.中国基孔肯雅热监测与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23).
[2]马素霞,郑晓燕,阴赪宏.基孔肯雅热[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DOI:10.3969/j.issn.1002-2694.2008.02.018 .
[3]林苗,李华,黄吉城,等.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4).DOI:10.3969/j.issn.1004-9770.2008.04.001 .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徐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