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智慧: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太考虑别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0:40 2

摘要:全球网友骂他 “败家子”“拿纳税人的钱开玩笑”,他转头对工程师说:“下次让助推器在海面上跳支舞。”这种 “别人关我屁事” 的劲头,恰恰是多数人学不会的成功密码。

在星舰第四次爆炸直播中,马斯克叼着可乐罐笑得像个孩子。

全球网友骂他 “败家子”“拿纳税人的钱开玩笑”,他转头对工程师说:“下次让助推器在海面上跳支舞。” 这种 “别人关我屁事” 的劲头,恰恰是多数人学不会的成功密码。

我们从小被教育 “要懂礼貌”“要顾全大局”“要为别人着想”,可马斯克用火箭炸出来的真相是:过度考虑别人,本质上是给自己套枷锁。

真正能掀翻世界的人,脑子里都装着个 “屏蔽器”,自动过滤掉 99% 的噪音,只盯着自己的靶心。

特斯拉工厂里流传着个段子:有次马斯克发现生产线的机器人动作慢了 0.3 秒,连夜让工程师整改。有老员工提醒 “这样会让大家加班到天亮”,他头都没抬:“我付工资不是让你们睡觉的。” 结果那批 Model 3 的产能直接提升了 20%。

这事儿要是换作普通人,估计会纠结 “大家会不会恨我”“是不是太不近人情”,最后不了了之。

但马斯克的脑回路是直线型的:目标是造更多车,挡路的就得挪开,至于别人怎么想,不在他的操作系统里。

这就是第一个反常识的真相:“不太考虑别人” 不是缺德,是高效能人士的生存算法。

我表哥开了家设计公司,每次改方案都要问遍全公司的意见。实习生说 “颜色太艳”,他改;保洁阿姨说 “字太小”,他也改。

最后客户看了直摇头:“这到底是谁的设计?” 结果半年就黄了。他后来反思:“我不是善良,是没种坚持自己的判断,只能靠讨好别人找安全感。”

这种 “安全感依赖症”,是普通人最大的绊脚石。

发动态要纠结 “会不会被人笑话”,选工作要考虑 “爸妈会不会满意”,就连穿件花衬衫都要琢磨 “同事会不会觉得我怪”。你以为这是成熟,其实是把方向盘交给了别人。

马斯克当年要造电动汽车,全行业都在嘲笑 “电动车就是玩具”。

通用汽车的 CEO 公开说 “特斯拉活不过三年”,他直接在推特上回了句 “等着看”。后来特斯拉差点破产,供应商催债,员工离职,他睡在工厂地板上啃三明治,也没功夫理会外界的冷嘲热讽。

有人说这是 “偏执”,但偏执的另一面是 “专注”。就像狙击手瞄准的时候,眼里只能有准星,要是总想着 “旁边的观察员会不会觉得我姿势难看”,早就错失目标了。

我们村的李二叔就栽在 “太在乎别人” 上。

他种的草莓明明品质好,却总怕 “卖太贵没人买”,比市场价低了三成。结果大家觉得 “便宜没好货”,反而没人买,最后烂在地里。他叹着气说:“这辈子就没为自己活过。”

这世上根本没有 “让所有人都满意” 的选项。你降价,同行骂你搞恶性竞争;你涨价,客户说你黑心;你不涨不降,又有人说你没魄力。过度考虑别人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逼到墙角。

SpaceX 第一次发射火箭时,燃料箱爆炸得只剩个底座。网友 P 了张 “马斯克破产倒计时” 的图传遍全网,连他妈都打电话来劝 “要不还是回南非吧”。他却在废墟旁边开香槟:“至少我们知道哪里炸了。”

这种 “心大”,其实是种超强心理韧性,知道自己能扛住差评,所以没必要讨好任何人。

而多数人 “太考虑别人”,本质上是心虚。怕自己不够强,怕被孤立,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只能靠 “让别人舒服” 来换取生存空间。

我前同事小雅就是典型。她做的策划案明明被客户夸了,却因为有个老员工阴阳怪气地说 “也就那样吧”,连夜改了三遍。

结果客户气得说 “你们到底有没有准主意”,单子黄了。

她哭着说:“我就是怕他在背后说我坏话。”

这种 “差评恐惧症”,会让人陷入恶性循环:越怕得罪人,越不敢坚持自己;越不坚持自己,越没底气;越没底气,越怕得罪人。最后就像被蜘蛛网缠住的蝴蝶,扑腾得越厉害,缠得越紧。

马斯克也不是天生就刀枪不入。

他第一次创业办 Zip2 时,被投资人当众骂 “你这破网站能值几个钱”,回来躲在厕所里哭了半小时。但他擦干眼泪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那个投资人的意见列出来,发现 90% 都是废话,只有一条 “界面太复杂” 有价值。

这就是高手的秘诀:把别人的意见当数据,而不是判决。有用的就留下,没用的就删除,绝不会让情绪占内存。

我邻居张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甲骨文,有人说 “这玩意儿有啥用”,他笑笑不理;有人说 “你应该多写点通俗文章”,他也摇摇头。每天雷打不动泡在书房,去年居然破译了个困扰学界三十年的谜题。他说:“我哪有功夫管别人怎么想?甲骨文比他们有意思多了。”

这种 “找到比别人评价更重要的事” 的能力,才是破局的关键。当你的注意力被真正的热爱或目标填满,别人的看法自然就成了背景噪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骂:“照你这么说,做人就该自私自利?” 别急,马斯克的 “不太考虑别人”,和村口王二麻子的 “蛮横不讲理”,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会为了星舰的一个螺丝钉误差骂哭工程师,却会花三小时给自闭症儿童讲解火箭原理;他会因为员工迟到直接开除,却会默默给困难员工的家人支付医药费。

他的 “不在乎” 有严格的筛选标准:不考虑无关的评价,不考虑低效的情绪,不考虑短期的非议,但会在乎核心目标,在乎关键细节,在乎长远价值。

这就是第二个颠覆认知的真相:厉害的人不是没感情,是把感情用在了刀刃上。

亚马逊的贝佐斯有个 “双披萨团队” 理论:团队小到用两个披萨就能喂饱,效率才最高。马斯克把这招用到了极致,特斯拉的核心决策圈永远不超过 5 个人。

他说:“人多了只会互相迁就,最后做出一堆平庸的决定。”

这种 “精简社交” 的背后,是对精力的极致吝啬,普通人总想着 “多交朋友多条路”,结果把时间浪费在无效饭局和虚假寒暄上;厉害的人却像狙击手选阵地,只站在对自己有价值的地方。

我表妹开了家瑜伽馆,刚开始总拉着各种 “人脉” 入伙,今天请这个 “大师” 来讲座,明天跟那个 “网红” 搞合作,结果钱没少花,老学员却觉得 “越来越商业化”。

后来她狠心砍掉所有杂事,只专注于课程质量,反而吸引了更多人。她说:“以前是怕自己不行,总想靠别人撑场面;现在才明白,自己行,场面自然来。”

这世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用 “讨好所有人” 来掩盖 “自己没主心骨”。就像熊瞎子掰玉米,抓得越多,掉得越多。

马斯克的 “筛选器” 具体怎么用?看三个标准就够了:

第一,对方是否和你的核心目标相关。 如果你想减肥,健身教练的意见要听,躺沙发上吃薯片的邻居说 “你不胖”,直接忽略。

第二,对方是否有资格评价。 有人骂马斯克 “不懂火箭”,他根本不在乎, 因为对方连推进剂和燃料都分不清;但 NASA 专家提的意见,他会连夜组织团队研究。

第三,这事儿是否影响长远。 有人嘲笑特斯拉的车标 “像个钉子”,他索性在推上发起 “车标设计大赛”,反而赚了波流量;但如果有人说 “电池会爆炸”,他会立刻让工程师做一百次撞击实验。

这种 “拎得清”,比单纯的 “不在乎” 高级一百倍。它不是鲁莽,是精准计算后的果断;不是冷漠,是排除干扰后的专注。

马斯克在传记里写过一句话:“当你想改变世界时,批评声就像蚊子叫。” 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你总被别人的看法烦扰,大概率是因为你还没找到值得拼命的事。

我大学同学老杨,以前是出了名的 “老好人”,谁借笔记都给,谁求帮忙都应。后来他迷上了无人机,天天泡在实验室,有人说 “你都快三十了还玩玩具”,他头都不抬;有人喊他去喝酒,他直接拉黑。

现在他的团队研发的农业无人机,已经卖到了十几个国家。

他说:“不是我变冷漠了,是我找到了比‘让大家喜欢’更重要的事。就像登山者快到峰顶时,哪有功夫理会山下的人喊‘太危险了下来吧’?”

这就是普通人最该学的:先找到你的 “珠峰”,再谈 “要不要考虑别人”。没有目标的 “不在乎”,是没头苍蝇;有了目标的 “不在乎”,才是指南针。

那么,怎么找到自己的 “珠峰”?马斯克的 “第一性原理” 可以抄作业:抛开所有干扰,问自己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哪怕全世界都反对,你还愿意干吗?

如果你回答不上来,说明你还在 “为别人活” 的阶段。可能是为了父母的期待选专业,为了朋友的眼光买衣服,为了同事的评价熬资历。这些都没错,但别指望靠这些能活得惊天动地。

真正的改变,往往从 “得罪人” 开始。

第一次拒绝无理要求时的忐忑,第一次坚持自己想法时的紧张,第一次无视别人差评时的不安,都是成长的阵痛。

就像学走路总要摔跤,学会 “不在乎” 也要先硬着头皮扛住。

马斯克炸了四次火箭才让星舰成功回收,每次爆炸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嘲笑。但他说:“如果事情不够失败,说明创新还不够彻底。”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的决定没得罪几个人,说明你走的路还不够新。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