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直播镜头无处不在,路人频繁“被出镜”,该如何维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10:28 3

摘要:“真的很让人生气!”日前,在南宁某商场一家网红餐厅内,市民李小姐正与闺蜜共享团聚时光,却被邻桌主播的直播镜头频频打断。这让她们气愤不已:“没有任何询问,更没有经过许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了背景。而且提醒好几次,才把镜头转走。”

“真的很让人生气!”日前,在南宁某商场一家网红餐厅内,市民李小姐正与闺蜜共享团聚时光,却被邻桌主播的直播镜头频频打断。这让她们气愤不已:“没有任何询问,更没有经过许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了背景。而且提醒好几次,才把镜头转走。”

李小姐的无奈,道出了许多群众在公共场所遭遇的隐私困境。近年来,随着直播、短视频拍摄技术愈发普及,公共空间里“被入镜”成了常态,个人隐私保护正面临新挑战。

01从商圈到菜场镜头“无孔不入”

今年4月,酷玩乐队演唱会上某CEO的私人画面经镜头传播引发全球热议,这一事件将公共场合的“非自愿曝光” 问题推向公众视野,也引发了大家对个人隐私边界的思考。

在南宁,类似的困扰也早就悄然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7月30日晚,记者在朝阳广场步行街上看到,多位主播们举着设备穿梭直播,仅仅五分钟,正在逛街的市民陈先生就被3个不同镜头清楚地扫过脸庞。

“如果你不说,我都没注意到我出镜了。”在记者“提醒”下,陈先生这才注意过来。但等他找到距离最近的一位主播时,对方却表示画面已经播出、不能删除。

接着,面对主播在镜头前边调侃边致歉,陈先生既无奈又尴尬。

“他的账号有几千个粉丝,一些人跟着起哄叫我别在意,还有些人说我太较真的……我在那里跟他计较,反倒成为直播素材。”最终,他只能选择尽快离开。

一主播在朝阳商圈户外直播,路过群众纷纷“被入镜”。

面对镜头同样无奈的,还有去菜市场买菜的市民黄阿姨。7月31日早晨,她到良庆区一个农贸市场买菜,在一家猪肉摊前讲价时被摊主的直播镜头拍到。回家后第二天,侄女小黄告知她讲价的镜头被直播,一些网友看后对她评价“抠门”“挑剔”等字眼,让她一度被气到胸闷气短。

“她本身有心脏病,我们都劝她看开点,不要去跟那个人吵架。”小黄表示,最后黄阿姨再去买菜时找到摊主要求道歉,最后也只得到一句口头道歉和一次打折买肉。

记者几天走访下来发现,从繁华商圈到市井菜场,几乎无处不在的镜头正以“记录生活”之名,逐渐模糊公共与私人的边界,悄然侵蚀人们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而面对维权成本高企、回报低廉的困境,多数人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隐忍了事。

02多重壁垒夹击维权路“荆棘丛生”

“法律明明保护肖像权和隐私权,可真遇到问题却不知找谁。” 市民王女士的困惑颇具代表性。

我国法律对自然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保护有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

但在现实中,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些用户分享了维权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取证。

“我没有关注他,无法取证。”用户“妮妮”说。用户“晴”分享:“有些直播很隐秘,不注意真发现不了。”用户“爱吃牛油果”在直播间质疑主播拍摄陌生人的行为是否合法,结果被主播禁言。

公共场合直播无处不在,围观者难免被“合理使用”成为背景。

南宁某餐饮店负责人的解释,道出行业普遍心态:“拍视频展示店内环境氛围,镜头扫到顾客很难完全避免。”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非恶意拍摄”往往游走在灰色地带——若未刻意聚焦、丑化或用于营利,往往容易被认定为“合理使用”。

广西桂胜律师事务所杨丰瑞律师分析:“法律对公共空间拍摄的边界界定模糊,给维权带来先天障碍。”

平台规则的滞后,更让问题雪上加霜。

当前,各大直播平台仅明确禁止拍摄浴室、更衣室等私密场所,对商场、景区等公共空间的路人入镜行为无强制规范,全凭主播自觉。

这在无形中给了主播一种“平台默许”的认知。

维权成本的高企,让多数受害者选择隐忍。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南宁市青秀区法院数据显示,近三年受理的普通市民肖像权纠纷不足10起。

2024年10月,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肖像权纠纷案件显示,顾客李女士在某理发店理发时,被理发师小华拍下理发过程并发布到某平台,后经起诉,法院判决小华在媒体致歉7天,赔偿精神抚慰金500元。

“固定证据难、诉讼周期长、赔偿金额有限,三重门槛让维权成了‘赔本买卖’,也让被侵权者望而却步。”杨丰瑞律师坦言。

03多方尝试破局探索隐私保护新路径

面对镜头围猎下的隐私焦虑,多方正从技术、规则、意识多维度探索解决方案。

在五象新区某科技园内,一家公司的科研团队正在调试一套AI智能识别系统。“通过算法实时捕捉画面中的人脸信息,自动对非主播指定人物进行模糊处理,避免路人‘被入镜’。”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系统已完成初步测试,预计年底将在会展中心、大型商圈等场所投入应用。

行业自律也在逐步萌芽。东盟商务区一家酒店经理告诉记者,商管明确要求餐饮企业直播时设置醒目标识,还要求拍摄前对在场顾客进行口头告知。一些商圈管理方计划划定“绿色无拍区”,在休息区、母婴室等区域禁止直播拍摄,为消费者保留一片“不被打扰的空间”。

某超市的直播间前,消费者频频“正脸入镜”。

公众隐私保护意识的觉醒同样显著。记者浏览本地各社区平台发现,“南宁圈”发起的公共拍摄礼仪讨论中,超八成参与者支持建立更严格的拍摄规范。其中,一名网友提出的“应像设立禁烟区一样,在公共场所划定明确的‘无拍摄区’”的提议,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可。

一些市民开始主动维权。近期,西乡塘区一名市民投诉某健身房直播镜头长期聚焦顾客,最终通过社区调解成功删除视频并获赔。

公共空间的镜头,本应记录城市的烟火与温暖,而不是让个体陷入“被围观”的不安。随着技术防护的推进、行业规则的完善、公众意识的提升,南宁正努力在“记录自由”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寻平衡。

当每个镜头都懂得尊重“不被拍摄”的权利,城市的公共生活才能真正回归松弛与尊严。

记者:蓝灿

实习生:黄媛媛

编辑:蓝灿

校对:李艳

审核:罗妮

严重违纪违法!广西两地2名领导干部被“双开”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