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 青春新画卷 | 马俊河:以青春为笔绘就沙漠绿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09:30 1

摘要:在民勤的沙漠公路上,“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标语牌迎风而立。这片被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夹击的土地,风沙是刻进骨血的记忆,也是代代相传的考题。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本是乡亲们眼中“该走出沙漠的娃”,却因一则“民勤将在17年后消失”的报道转身归来。他

编辑 | 赵汉琪

民勤沙漠腹地,马俊河与民勤村民围坐沙梁

在民勤的沙漠公路上,“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标语牌迎风而立。这片被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夹击的土地,风沙是刻进骨血的记忆,也是代代相传的考题。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本是乡亲们眼中“该走出沙漠的娃”,却因一则“民勤将在17年后消失”的报道转身归来。他带着前辈们“沙窝窝里刨活路”的执拗,手握智能手机与键盘,在沙漠与互联网之间架起桥梁,用青春书写着治沙的新答案。从种活一棵梭梭到织就一张全民参与的生态网,从防风固沙到让“沙窝窝”长出共富链,他让治沙这件事,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模样。

从城市归乡,在风沙里扎下根

1981年,马俊河出生在民勤县夹河乡国栋村。村子夹在两大沙漠之间,春天一场风,黄沙漫天,“小时候大人常说,好好念书考上大学,以后别再回来”。但马俊河不仅回来了,还在沙漠里种起了梭梭。

2004年,在昆明工作的马俊河,从网络上看到一则报道称:按当时沙漠化速度,民勤地下水将在17年后枯竭,届时两大沙漠将合拢,民勤也将随之消失。这个土生土长的民勤年轻人第一次听说自己的家乡可能会消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这则新闻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马俊河(右一)和凉州红水河畔腾格里沙漠西南缘的治沙人王天昌、王银吉父子合影

2005年,马俊河被公司派驻兰州。在这里,他见到韩杰荣等几位民勤籍青年,当提到“民勤将会消失”,几个年轻人觉得,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乡消失,一定得干点什么,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生态环保出力。韩杰荣毕业于兰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他设计开发了一个网站——“拯救民勤”。

2007年初,马俊河等人在“拯救民勤”网站上发布了第一条志愿者招募信息。“那时互联网还不普及,BBS论坛是主要阵地,发帖子要限制图片大小,搜索引擎还是3721。在当时能自己做网站当站长,就像现在有几十万粉丝的博主,是件挺时髦的事。”马俊河回忆,“当时这个网站没有花哨内容,只有民勤荒漠化的照片和种梭梭的计划”。

第一批响应者大多是在兰州工作和读书的民勤老乡,每周五下班后从兰州出发,开着私家车,带着铁锹和水桶,颠簸400公里到民勤。“那时候种梭梭是AA制,每人每次摊两三百块钱,包括油费、树苗钱。”

2009年的秋天,马俊河站在一片刚冒绿芽的梭梭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前两年种下的梭梭已扎根成活”。但他又算了一笔账,“民勤1.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4.5%是荒漠,自己一年下来能种二三十亩梭梭,和整个荒漠相比,数量太少了,种植速度太慢了,要是遇到一场大风,吹掉的也不止二三十亩,如果继续这样种下去,好像没有尽头”。这又让马俊河陷入灰心与失望。“少一个马俊河地球照样转,沙漠还是沙漠,绿洲还是绿洲。”那一刻,他犹豫了,“走掉行不行?在城市里继续打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是,梭梭已经种了好几年,并且也有一定效果,放弃心有不甘,更让他牵挂的是,志愿者队伍已近百人。“他们因为信任我才来,我要是撤了,怎么对得起大家?”

那一天,马俊河做了这一生很重要的一个决定。他递交了辞职信,决定全职种梭梭。

但这远比想象中艰难。种梭梭需要经费,辞职后的马俊河没有收入来源,积蓄很快就不够用了。2010年春天,他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连吃饭都成问题”。无奈之下,他只好背起行囊再回兰州去找工作。

就在这时,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而来。马俊河冲进风沙拍下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这成了全国最早的沙尘暴现场报道。这些内容被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置顶,连续三天在首页右上角滚动播报。

那是民勤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全国视野,但评论区的留言像冰锥刺进他心里。“自己要开荒破坏环境,活该被风吹,被沙子埋。”“这种地方就该放弃,人全迁走算了。”看到这些不客气的留言,作为治沙人的马俊河感到无比心寒。“民勤人世代治沙,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梭梭,怎么就成了破坏环境的罪人?”他突然明白,治沙不仅要治理生态环境,更要让外界了解民勤,了解治沙的工作,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本来打算放弃的马俊河重新燃起了事业心。

就在这时,正在武威出差的《杭州日报》记者刘华诚被这场沙尘暴困住了。刘华诚是浙江衢州人,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沙尘暴的破坏力,听说这里有个叫马俊河的年轻人组织志愿者栽种梭梭,他辗转联系到马俊河并见了面,写了一篇新闻通讯,用满含深情的笔调向社会诉说民勤风沙现状和缺水的严重程度。在他的推动下,杭州日报社发起“拯救民勤·绿色传递公益”活动,号召杭州市民出人出物出力,参与拯救民勤。“杭州日报从2011年3月16日开始,连续报道近20天时间。至今15年了,杭州日报的总编都换了4任了,这个公益项目每年仍在继续。”马俊河感激地说。

与此同时,马俊河还关注到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出“银杏伙伴成长计划”资助项目,对各个领域的公益机构创始人或主要负责人进行资助。他填写项目申报书,经过初审、面试、访谈和路演,马俊河的项目成功入选。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杭州日报社的支持,种梭梭的费用有了,2011年,马俊河以新的起点,开始了他的治沙事业。

让治沙从“孤军奋战”到“全民同行”

“自2007年发起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治沙造林,志愿者和当地群众一起搬运稻草、压设沙障,栽植梭梭林。”随着时间推移,马俊河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把防风固沙这个事情做下去,仅仅依靠当地人,力量终显不足,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利用互联网优势,运用短视频、直播、航拍等形式,把民勤的人文历史变迁、生态现状,还有民勤县在防沙治沙上的一些做法及成绩,发布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民勤,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甘肃农业大学实践团队在“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纪念碑前集结,为防沙固沙的青春实践留下合影

在不断努力下,马俊河梭梭公益林不断扩大,他开始接待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员工团队建设等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大学师生、金融系统、报业系统等,遍及许多行业。其中有80多岁老人,也有领着两三岁小孩的母亲。

马俊河认为,荒漠化是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梭梭林形成防护带,生态也在悄然改变,风沙是挡住了,但“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要解决荒漠化,就要从本地老百姓的生计改善入手,于是,马俊河想到了“产业治沙”。

“梭梭能挡沙子保护蜜瓜,蜜瓜能赚钱反哺梭梭,这不就是良性循环吗?”他当即决定推出“吃一箱蜜瓜,种一棵梭梭”活动。

这个模式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经销商说:“哪有人会为了种梭梭买贵蜜瓜?”马俊河带着样品跑遍全国展会。“我给他们讲梭梭林的故事,讲民勤人怎么在沙漠里种出甜蜜瓜。京东、淘宝等平台被打动了,他们不仅帮我们直播带货,还承诺‘每销售一斤蜜瓜捐一毛钱’。”

今年7月9日晚8点,河西走廊的风还带着太阳的余温,民勤梭梭林里,马俊河对着镜头,开始讲述民勤人文历史。他的讲解通俗易懂,感染力强,引来更多人参与。这是京东超市采销团队深入甘肃民勤开展溯源直播的现场,每卖出一斤蜜瓜,平台就向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捐0.1元,用于在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缝中继续种梭梭。直播间弹幕刷屏——“看着就甜!已拍!”、“马哥,一棵梭梭替我种好了吗?”、“下单十斤,给娃攒蚂蚁森林能量!”

自从把蜜瓜种植和沙漠治理结合起来后,民勤蜜瓜的身价从此“逆袭”。“收购价从每斤五六毛涨到一块五六,一亩地能多赚两三千块。”老乡们尝到了甜头,纷纷扩大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万亩,涨到2019年的20万亩。原来一亩地400块没人要,现在涨到1000块还抢着租。以前老乡种10亩地年收入2万多,现在能到6万多。”更意外的是,产业链活了——打包厂、物流公司、电商服务点纷纷落地,“收蜜瓜的车天天排长队,连卖凉面的小摊都多了十几个”。马俊河提出的“吃一箱蜜瓜,种一棵梭梭”等倡议也在互联网多个平台热传,外地志愿者前来治沙种树,走时再买两箱特产。生态与产业的共生,让治沙有了可持续的动力。“农民赚钱了,才愿意配合节水,调整种植结构。”

多年的探索,马俊河把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带动农民就业、增加收入。穿梭在梭梭林中的马俊河开网店、拍视频、做直播,成立“梭梭农庄”网店,注册“沙瓜先生”蜜瓜商标,与152户群众签订包销协议,授权网店19家,累计销售农产品5117.5万元,带动就业700多人,为农民增收1921万元。“梭梭活了,蜜瓜甜了,老乡笑了,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活例子。”

如今,在腾格里沙漠的最西端,马俊河春秋两季种梭梭、压设沙障,其他时间迎接游客、直播带货,种树延展出更丰富的内涵,它不只是某个节点、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几乎贯穿了全年。

从种活梭梭到播撒生态的种子

“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是空洞的口号,马俊河说,自己只是“赶考人”里的一个,曾听过前辈们不少“沙窝窝里刨活路”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竺可桢带着郭普在民勤扎下第一顶帐篷,用试管和铁锹把野生梭梭驯化成“治沙先锋”;70年代的石述柱领着村民一捆捆背麦草、一锨锨挖沟,把沙丘锁进草方格。

梭梭林守护下的民勤蜜瓜田迎来丰收,马俊河(右)和农户合力推送满载金黄蜜瓜的推车

马俊河也没有想到,当初走出民勤的他又被一条“民勤将在17年后消失”的报道拽了回来。当他拉上韩金荣在网络上敲下“拯救民勤”四个字,他就在互联网上敲响了勇战风沙的战鼓;当他带着第一批志愿者在沙尘里栽下两万株梭梭苗时,他仿佛拥有了前辈们当年用肩膀扛麦草一样的执拗。不同的是,马俊河手里多了一台智能手机,他把治沙现场的照片、坐标、天气、成活数据打包上传,让远在全国各地的网民第一次看见“一棵梭梭在地图上长出来”的全过程。

此后,互联网不再只是传声筒,而成了放大器、加速器、连接器。2010年特大沙尘暴,他在网络上发布了现场照片和视频,引发了全国网民的关注。《杭州日报》以四个整版连续报道,30多万元善款通过网络涌进民勤,南都公益基金会“银杏伙伴”计划打来资助款,蚂蚁森林用户参与“云种树”。民勤的梭梭第一次被数万人“认领”,治沙资金第一次有了“众筹”模式,这在传统治沙项目里几乎难以想象。马俊河如今成了“网红”,他以网名“种梭梭的马哥”被社交媒体粉丝熟知。在社交媒体账号上称自己为“互联网种梭梭治沙行动开创者”。

效果来得比风更快。从2007年到2024年,他和志愿者累计种下8万亩梭梭,两大沙漠的合围之势被防护林带硬生生撕开一道绿色豁口。更重要的是,他把“生态账”算成了“经济账”:他推出“吃一箱蜜瓜,种一棵梭梭”,把“民勤蜜瓜”四个字挂上了天猫、京东、抖音的搜索热榜。沙窝窝里长出的不只是梭梭,还有产业链,一条绿色经济带把周边乡镇串成了“共富链”。

荣誉接踵而来——“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年度十大公益人物”、“甘肃好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可马俊河说,自己只是在前辈的脚印上多按了一个鼠标左键。“我们只是把铁锹换成了键盘,把背篓换成了快递箱,把水井换成了互联网。”

如今,能种梭梭的沙地只剩不到5万亩,马俊河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2020年,他注册成立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核心项目从“种梭梭”升级为“种理念”:为中小学生设计荒漠研学课程,让城里孩子在梭梭林里了解当地的乡土、地理、历史、人文文化;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基地,把治沙现场变成“行走的思政课堂”;为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开展生态产业培训,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翻译成可以算账的案例。

站在青土湖畔的梭梭林边,马俊河指着远处起伏的沙丘说:“沙漠就像大海,你不可能填平它,但你可以学会和它相处。”风掠过梭梭细碎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前辈们的回应,也像后来者的接力。他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点开那个“拯救民勤”的链接,只要还有人愿意把一颗蜜瓜的甜和一棵梭梭的绿联系在一起,这片沙窝窝就永远不会失去希望。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8期 ]

来源:中华儿女人物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