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黑历史”:剿灭太平天国时,他为何纵容部下劫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12 18:26 4

摘要:1864年,天京陷落,湘军“杀满三日”,数十万人死于屠刀。妇女“40岁以下一人俱无”,幼童被“斫戮以为戏”,整个南京成了人间炼狱。

曾国藩号称一代儒将,倡导“以理学治军”,但湘军攻下太平天国重镇后,干的却不是“克己复礼”,而是大开杀戒。

1864年,天京陷落,湘军“杀满三日”,数十万人死于屠刀。妇女“40岁以下一人俱无”,幼童被“斫戮以为戏”,整个南京成了人间炼狱。

这到底是“军规失控”,还是曾国藩刻意放纵?儒家“修齐治平”到了战场,怎么就成了“杀光抢光烧光”?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墙轰然倒塌,城破的那一刻,太平军和城中百姓的末日正式来临。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如潮水一般冲进南京,展开了长达三天的大屠杀。

赵烈文在日记里记下了触目惊心的场景:“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

在太平军巅峰时期,天京人口曾达百万。然而,湘军的屠城,使得这一繁华之地在十年后人口仅剩五十万,可见屠杀的规模之大。

湘军攻入城内后,将成年男子用作苦力,负责搬运战利品,而那些老弱妇孺则几乎被一刀斩尽。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三日之间,毙贼十余万人。”

但根据历史记载,攻陷天京时,城内太平军最多不过一万余人,而洪天贵福、李秀成等人也已突围逃走。换句话说,湘军屠杀的,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

这场屠杀并非湘军的首次尝试。1858年,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屠杀两万军民;1861年,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安庆,再次大开杀戒。

三次屠城,湘军杀人如麻,这与曾国藩所标榜的“以理学治军”格格不入。曾国藩本人或许没有直接下令屠城,但他从未试图阻止甚至在事后将这场血腥屠杀美化为“剿灭逆匪”。

湘军内部的行径,与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言,形成了讽刺性的对比。清军历来以杀戮著称,但即便最臭名昭著的军队也没有在清廷坐稳天下之后这样屠杀过无辜百姓。

湘军的这场南京大屠杀,在当时的清朝史上都显得尤为突出。即使三十多年后,谭嗣同来到南京,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对曾国藩的控诉。

那么问题来了,湘军为何屡屡屠城?曾国藩为何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曾国藩初建湘军时,曾提出“以理学治军”,强调军纪严明,克己奉公。然而,到天京陷落时,湘军俨然已经变成了一支劫掠之军。这一变化,根源何在?

首先是兵员构成的改变。早期湘军主要由湖南乡间的朴实农民组成,这些士兵忠诚、服从命令。然而,自1856年起,湘军在前线作战日益惨烈,战损极大,兵员补充变得困难。

为了快速填补战斗力,曾国藩不得不放宽招募条件,大量雇佣行伍老兵,甚至直接吸收投降的太平军士兵、绿营残兵。

到咸丰九年(1859年),湘军主力部队中已有大量“老勇”(即长期以打仗为生的雇佣兵),这些人纪律涣散,贪婪成性,他们打仗的唯一动力就是战利品。

其次,军饷短缺进一步恶化了军纪。湘军从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湖南、湖北两省筹饷。

但随着战线拉长,战费剧增,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到1861年攻克安庆时,湘军士兵的饷银已拖欠长达六个月。

甚至连曾国荃部队攻破安庆后,曾国藩想发给弟弟的犒赏金,都不得不向他借钱。这种财政危机,导致湘军将帅默认了一条潜规则——战后掠夺作为军饷补充。

湘军攻破九江时,战利品被一扫而空,“剖棺取财”成为常态;攻陷安庆后,劫掠规模更甚,连百姓家中的锅碗瓢盆都不放过。

而到了天京,湘军甚至动用了上千艘船只,将抢来的财物运回湖南。曾国荃所部士兵,每人手持一个大竹筐,见钱就抢,见物就搬。

劫掠过后,为了掩盖罪行,湘军纵火焚城,熊熊烈火整整燃烧了八天,将南京化为一片焦土。这些行径,曾国藩不可能毫不知情。

但他没有加以制止,因为他深知,这支军队已经无法靠“理学”来约束,只有战利品才能维持士兵的忠诚。

更何况,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清政府最关心的,是太平天国被彻底消灭,至于湘军如何达成目标,没人去计较。

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被誉为“中兴名臣”,其治军之道和理学思想一直被后人推崇。但事实证明,他的“理学治军”只是表面文章,真实的湘军,靠的不是道德,而是屠杀与劫掠。

曾国藩并非不清楚屠城的影响,但他始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在他的幕僚赵烈文的记录中,曾国藩曾私下说:“屠城以泄其愤。”这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态度——默许甚至鼓励屠杀。

他知道,天京之战不仅是军功之战,更是他仕途的关键。最终,清政府以“剿灭逆贼”的名义,让曾国藩位极人臣;其弟弟曾国荃也封爵享受双眼花翎的荣耀。

屠杀十余万人,换来的不仅是朝廷的奖赏,更是湘军的彻底胜利。这种以道德面具掩盖血腥手段的做法,成就了曾国藩,也暴露了他的虚伪。

曾国藩并非“道德圣人”,而是一个深谙权力游戏的老练官僚。他用“理学”包装湘军,但实际上一旦利益受损,他便毫不犹豫地放任部下屠杀、劫掠。他的成功,建立在尸山血海之上。他的“圣贤”形象,不过是后人粉饰的神话罢了。

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后,清政府虽然表面上巩固了统治,但湘军的军阀化趋势,却为日后的晚清乱局埋下了种子。

曾国藩虽被誉为“救时宰相”,但他的军事模式,最终演变成了军阀割据的滥觞。历史不会被美化,曾国藩的“黑历史”,永远刻在南京的废墟之中。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

来源:小僧乱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