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通讯录专辑|《Brat》究竟神在哪里

B站影视 2024-11-28 08:28 2

摘要:尽管《Brat》巡演在海外爆红,但国内似乎对《Brat》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通讯录”的符号价值上,对于这张专辑好在哪里没有丝毫见地。这部分是因为 Hyperpop 在国内仍然算是一个小众曲风,而国内的音乐市场发展畸形,音乐的价值明显次于“明星”价值,只要树立起饭

尽管《Brat》巡演在海外爆红,但国内似乎对《Brat》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通讯录”的符号价值上,对于这张专辑好在哪里没有丝毫见地。这部分是因为 Hyperpop 在国内仍然算是一个小众曲风,而国内的音乐市场发展畸形,音乐的价值明显次于“明星”价值,只要树立起饭圈玩法便可收割大批受众。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小众的艺人既缺乏足够培养创作与制作能力的生态,也缺乏能够从边缘底层爆红到头部的行业渠道(背后是垄断巨头,这个处境跟绝大多数人的教育与就业一样)。

既然如此,让我来展开分析这张专辑究竟好在哪里。

一、性别策略

我好些文章都是在讲性别策略的,实际上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性别策略:团结一致对外,追求女性上桌,有共同的价值与梗。其他的东西或许不合时宜或者“超前”了。而在过去十年里,欧美女权的打法或者给人带来的观感是:建立一个强大的 diva 形象,承载大众对于一个优秀强大的女性形象可以与男性精英并驾齐驱的爽感;喊出女权的口号,用极具传播力的方式让绝大多数人知道世界上有“女权”这种东西存在,并且“女权”是积极的,而不再是“女TXL恨男人”的边缘玩意;借助互联网工具,传播的基础设施发生质的变化。

也正是因此,我们这一代对于女权的初始理解便是:变成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但现在这个玩法部分行不通了,因为你把这样的形象推到台前,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底层的男性会觉得自己的男子气概被这样的形象所威胁;宗教保守主义领袖觉得你们这群人在外面抛头露面会破坏最基本的家庭价值;某些群体觉得你凭借结构性优势占据了话语权与位置,转移了阶级、种族等各方面矛盾。简而言之,反对女权的人也将女权与强大的女性符号绑定在一起了。

在这种情况下,Charli XCX 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性别策略:我不再注重形象与内容的“权力感”,而是从技术底层出发,积聚自己的力量。这在《Brat》最初的爆红上可以看出来,一张极具病毒传播力的头像瞬间席卷了社交平台,并且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演变为了“Brat Summer”的时尚潮流,大红大紫。

这件事的核心意义在于:你无法忽略我的存在。在谈到封面的时候,Charli 特别说了,选择绿色是一种“confrontational”的行为,对峙、摆到台前,这同样是一种女性上桌。我在表达一种叛逆的态度,我要争取主动权,并且我争取主动权的方式逐渐深入,或者随着时代而发展。如果目前的形势不适合做这样的事,那我就换套玩法。只要有心,一切都有可能。

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资本效率的玩法。正如我之前分析的一样,TS、Beyonce 这种强大的女性领袖,背后的玩法是大资本财阀的玩法,是靠巨型的金融运作与资本投入完成了造星模式,这种情况下,你去打造这种明星,至少意味着:作为行业来讲,培养这样的艺人所耗费的成本非常高,并且你资源都聚拢到某些头部艺人那里去了,行业的垄断程度明显增加,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你这就是在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所以从性别层面来讲,一张病毒式传播的专辑头像,足可以取代海量的资本投入,获得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二、小众艺人的生存策略

在音乐社会学中有个基本观点,主流与小众(独立乐)在行业中的分工不同,需要沟通交流。按照批判理论所说,资本最终只会走向同质化,所生产出的产品最终都会变成千篇一律的东西。这点你看 Jack Antonoff 就知道了,这种同质化不仅是他本人的才华有限,更是在过去十年里资源笼聚到头部这种产业现象的必然性。

千篇一律的东西对于行业来说是双刃剑,好处是你可以用最懒惰的方式捞到最多的钱,坏处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你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到一个项目里去,万一这个项目失败了,你的亏损承受得起吗?这也正是为什么,通常投资会强调多元化你的投资组合,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对于行业来说,培养各种曲风的人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上个十年这样的行业形成了,并且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最大的不利便是TS的垄断局面与旧资产翻新这样透支行业的行为),那么如何去化解?《Brat》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首先,Hyperpop 尽管有许多艺人深耕,但这种曲风的确没有那么主流,为了让这种曲风主流,《Brat》原版采取的创作思路是,我每首歌专门抓住一种情绪或者一种渴望,通过音乐的方式不断重新这些情绪,从而将这种曲风彻底在听众这里留下印象。6月的时候在豆瓣看到了一个短评,它说“这张专辑与 Charli 之前的专辑最大的不同是,所有有意思的旋律什么的都去掉了,任何的制作都是为了绝对的流行而存在”(我不记得原话了,也找不到了),实际上一语道破这张专辑的初始策略。我要用一整张专辑的方式征服你,是你先从身体层面熟悉起这种曲风的身体感觉。一旦身体感觉建立后,我再发现类似的作品,你才能够继续接受,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冷漠、抵触。

混音版出来后,这个思路有了进一步深化:我之前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重复情绪,就像是按上了一个重复键,一直在播同样的片段造成洗脑效应,现在我用混音的方式重新创作,将歌曲的内容、旋律、制作等各方面深化,从而脱离原来的那种能够让人立马能够 get 到这种曲风的流行化操作,在艺术层面继续深挖。

可以说,这种方式,是很适合在一个曲风中深耕的独立艺人走向台前的做法,你先用最洗脑的方式让人接受这种曲风,后在原有的作品基础上深挖出新的创作,从而让人逐渐走入你真正想表达的艺术世界。通过这种方式,行业可以重新用相比之前培养大 diva 更小的成本去培养各种“独立明星”出来,从而重新推动主流音乐的再度“爆发”。

就我个人而言,我之前一直是不怎么听 Hyperpop 的,但在《Brat》的影响下,我在今年接受了很多 Hyperpop。对行业来说,意味着它们造饼成功了,行业可以继续推广这样的艺人走向台前,最重要的是,他们足够深耕独立曲风、足够有创作与制作能力、足够有区别。

(这部分观点实际上 tlmgt 有写过,我在他写之前就已经酝酿了这些想法,可惜他先发了...因此也跟他提前沟通过,确保没问题再发的这篇。)

三、摇滚造星传统与精神的薪火相传

《Brat》的造星模式除了从技术与感官层面“釜底抽薪”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我先说第一个点。这张专辑给我的感受太像 The Strokes 的《Is This It》。《Is This It》从纽约1960-70年代的时尚中吸取营养,打造出了一个玩乐主义的时尚人格,并且推动了一种新的曲风涌动,将行业里的旧东西焕发出新生命。

《Brat》也是如此,“Brat”的人格便是最好的彰显。《360》《Von Dutch》等曲目都隐形中传递了“我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酷”的时尚书写。我对“Brat”这种人格先前并不了解,但凭借这张专辑,它在过去的几个月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反传统、反桎梏、走出自己的自信风采、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无论“Brat”先前指什么,如今它的“符号价值”已经被再度书写,并且取得广泛传播。

整张专辑的创作思路也颇有打造一个“Brat”人格给完全不了解这种人格的人一个惊喜与震撼,连同曲风,这张专辑就像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用第一部影片像观众介绍一个明星一样,比如联想奥黛丽·赫本的《罗马假日》,看过之后,你对这个公主的性格、来历等等该了解的基本都了解了,并且让你足够爱上她了。

“Brat”是舞池,是欲望的解放,是快乐。它们能够尽情去爱、去心动(《Everything is Romantic》),会被外人被误解为是《Mean Girls》,但是她们是饱满的、真诚的、有丰富的情感的(《So I》)。《Brat》不仅建造了一种人格,使其成为时尚潮流、带动音乐作为人格的一部分走向火热,更在无形中丰富了大众对于曾经被刻板印象占据的女性形象的理解,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表达,突破了外界不友好的话语权。

回到第一部分所说的“confrontational”,这是摇滚、这是朋克精神的老玩法了。

四、乐坛女性主义的新发展

今年谈论最多的一个女性主义话题是“女同性恨”,其背后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建构无形间加剧了女性之间的内斗,通过情绪对立与消耗自身能量的方式防止女性联合,从而达成“分而治之”的目的。在《Sympathy is a Knife》中,Charli 坦言了自己的女同性恨的情绪,而在混音版中,Charli 更深化了这些讨论,我的唱片经常被公司老板说不够流行,不给我发行,还拿你举例,说我必须得像你一样成功。

这就像是在课堂中,学习成绩的单一导向下,学校系统用这种价值去阉割所有人的个性(有些人不适合学习,但适合社会啊,不适合文化课,但适合艺术啊),并且总是对学生灌输,“你要向他学习,他成绩比你好,你这次没考好都是因为你没听...(我们的话),不如他...(勤奋、认真、听话)”,这种焦虑制造与价值灌输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嫉妒等人性之恶会被放大。

“女同性恨”讨论带来了很有意思的营销现象,即方便几家女歌手之间的饭圈互相内斗,同时引导她们往“和平发展”去走,无法和平发展的饭圈或许要被淘汰掉、牺牲掉他们最后的产业价值了。目前行业整体趋势是去饭圈、推动多元与独立,与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利益是一致的。现在这种有毒的饭圈如果真的四两拨千斤地化解掉,也是件好事。

抛开“女同性恨”、打破“雌竞”这个被国内听众讨论最多的点,我还在另一篇文章讨论了这张专辑中的母职讨论。此外,专辑中的《Rewind》我每次听总觉得是在讲,女性被社会建构了一套成为“枷锁”的“身份”与“自我认同”,现在是时候甩开它们,找到真正的自己、创造生存环境了。

《Everything is Romantic》的混音版也建议很多人听,除开鹅妈妈仙气满满的客座表现外,这首歌对于“爱”与“情欲”的解构、反思与审慎也值得很多人探究与学习。

总结

国内现在提到《Brat》好像还是会形成,“顺直”鄙视“TXL”、“TXL”反过来作为个性建立身份边界的做法,这种做法我觉得并不利于团结,也不利于特定曲风突破壁垒,可以说与我上述所说的欧美新玩法背道而驰。我们还有很多桎梏需要打破。我个人的主张是,我厌恶各种身份ZZ的玩法,不在乎我讨厌“边缘身份”,也不在乎我认为他们在“追求特权”,而在乎,设置身份的边界与门槛,最终变成圈地自萌的恶性循环,人与人之间将继续割裂、对抗、激发各种恶意,到那时,我们身处的环境会怎样呢?

来源:郑州楼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