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那个特殊年代,有一群人正在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柳乃夫就是其中的一员。柳乃夫原名赵宗麟,号玉书,出生在一个富裕而又封建传统意识较浓的知识分子家庭,算得上是一名阔少爷,他是怎样蜕变成为一名抗日文化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呢?
新重庆-重庆晨报 特约撰稿 黄裕涛
柳乃夫
荣昌中学“乃夫亭”
柳乃夫广场雕像
20世纪30年代末,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
在那个特殊年代,有一群人正在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柳乃夫就是其中的一员。柳乃夫原名赵宗麟,号玉书,出生在一个富裕而又封建传统意识较浓的知识分子家庭,算得上是一名阔少爷,他是怎样蜕变成为一名抗日文化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呢?
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神童”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华夏大地受到严重创伤。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深渊,加剧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八国联军侵华约十年后的1910年3月10日,柳乃夫出生在四川省荣昌县路孔乡(现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峰子坡拦坳田赵家新房子。
赵家新房子一带田土肥沃,财丰人旺。而赵家在路孔乡则是出了名的大家族,富豪势大,远近闻名。虽然柳乃夫这一房的祖辈渐趋衰落,但家里的条件仍然不算差。其父赵学鑫,曾在辛亥革命后先后任铜梁县知事、重庆铜元局总务科科长及代理局长,以及荣昌中学校长、事务主任等职,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过同盟会。其生母罗秉坤、继母廖先琼,均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父母为柳乃夫取名赵宗麟,“麒麟有宗,其志为鸿”,寄托着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
童年的柳乃夫在路孔乡小学读书时,受国学深有造诣的父亲引导,不仅练得一手好书法,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时人称为“神童”。1923年,柳乃夫考入县立中学,他学习非常刻苦,时常挑灯夜读,成绩排名前三。这时,处于大革命中的荣昌中学,已成为本县的革命摇篮,聚集了共产党员、校长吴尚周,以及青良翰、吴超然和进步人士车耀先等一大批革命者和先进知识分子。柳乃夫受先进思想熏陶,革命的火种点燃了小小少年的信仰。他开始从现实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阅读了《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等一些西方著作。
1927年,柳乃夫从荣昌中学毕业,当时正值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下,柳乃夫萌发了强烈的报国热忱。1928年,他考入成都法政学校预科班。1930年4月,柳乃夫离开家乡远赴上海深造,并于1932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后来,他在老同学李散之的影响下,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时时发表抨击社会时局的文章。
狱中锻造出一个新生命
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推行白色恐怖,镇压革命运动,残害进步人士。当年4月初,柳乃夫的老同学李散之从上海邮寄给他一本瞿秋白编写的《三民主义》小册子,被国民党邮检部门查获,柳乃夫随即在宿舍被捕。国民党当局以传播“反动书刊”,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处柳乃夫有期徒刑5年,并开除学籍。
柳乃夫被囚禁在国民党中央军人“日”字监狱。面对莫须有的罪名,面对五年铁窗生活,柳乃夫深感茫然和愤怒。好在有狱中难友的安慰和照顾,才使他郁闷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狱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为开展同敌人的斗争,成立了隐蔽的地下党组织,积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柳乃夫受党组织关怀,指导他学习英语、日语和世界语,给他讲述革命道理,坚定了他追求真理的决心,政治上日益成熟。
柳乃夫积极投身监狱斗争,主动要求到印刷部劳动。这一时期,柳乃夫不仅与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曹瑛、南洋归侨郑天保(胡英)、史熙清(史亚璋)等进步人士结下深厚友谊,还学会了印刷编排技术,不仅身体得到锻炼,精神世界也得到锤炼。
1933年春,柳乃夫在度过两年多艰难的牢狱生涯后,经亲友营救,终于被保释出狱。出狱后,柳乃夫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柳乃夫”(New Life,即“新生命”的英文谐音),以感激狱中同志的帮助和教育,感激共产党给了他新的生命。
成为抗日阵线文化战士
出狱后,柳乃夫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救亡图存而呐喊,为唤醒民众觉悟而呐喊。
1934年,柳乃夫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柳乃夫为笔名,写下不少抨击时局和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文章,发表在《新华日报》及一些进步刊物上。为深入研究帝国主义,柳乃夫于1935年春东渡日本东京留学。留学期间,他还暗中联络在日本留学的华人,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底,国内因“文救”工作缺少党内骨干,中共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党组书记钱俊瑞向上级党组织建议,电召柳乃夫回国。柳乃夫迅速回到上海,在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任编辑,并担任《永生》杂志主编,秘密参加左翼社联和文化界救国会工作。此外,他还是《大众生活》《时代论坛》《客观》等杂志编委。1936年底,《永生》杂志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柳乃夫又与钱俊瑞等创办《现世界》月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引起反动当局的恐慌,再次遭到查封。
柳乃夫夜以继日地工作,撰写了大量极富见解、慷慨激昂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至1937年,柳乃天出版的著作有《日本大陆政策》《资本主义的前途》《世界往哪里去》《中日战争与国际关系》《怎样发动民众自卫组织》等,发表的文章包括《从国防说到北海所占的地位》《从政治上观察绥远抗敌》等。字里行间,体现了拳拳爱国之情和为民族呐喊之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柳乃夫积极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战后援会工作,他舍生忘死,活跃于战火纷飞的街头。几种公开和秘密的刊物,从写稿到排印,几乎都是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的。他在担任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团长期间,组织30人背起行李、油印机、宣传品等,徒步跋涉,通过出墙报、写标语、演讲等方式宣传抗日。服务团没有经费,全靠自筹。服务团离开上海一个月后,筹集的200多元经费便用完了,柳乃夫连忙折回上海,在3天内赶写出《内地工作经验》,得到60元稿费。恰巧此时,家里电告父亲病危,给柳乃夫寄来30元路费,催其立即回家。但柳乃夫已顾不上家人,毅然把寄来的路费捐出,东拼西凑筹得150元钱送回服务团。
在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柳乃夫率团活跃在大江南北百余个城镇,广泛发动成立各界救国会和抗敌后援会。1938年春,柳乃夫在武汉参加“全国救国联合会”工作期间,国民党第38军(西北军杨虎城部队)派人,请求中共党组织协助聘请教官训练干部,并特别提出要请柳乃夫这样的知名文化人士到部队去。征得中共长江局同意,董必武亲自同柳乃夫谈话,鼓励他做好友军工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柳乃夫随即到第38军做政治工作,主讲国际形势和日本侵华罪行等课程,鼓舞抗日斗志。
“新生命”于战场喋血升华
1938年秋,柳乃夫突患黄疸病,遂到西安治疗。在此期间,他在给夫人唐宗鹤寄的照片背面,写下了四首表达以身报国、不惜为国捐躯的诗歌,其中一首写道:“高堂遥盼他乡子,战地星月倍家思;若问何日归故里,杀尽倭奴建国时。”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1938年10月底,柳乃夫患病初愈,立即前往第177师师部任秘书,掌管师部事务。1939年6月6日,日本侵略军以第20师团和第37师团的一部,配属两个炮兵联队、一个飞机大队,第6次大举进攻平陆茅津渡第38军防区。由于敌众我寡,177师伤亡惨重。最终中条山失守,在滔滔黄河岸边,柳乃夫壮烈牺牲。
牺牲时年仅29岁的柳乃夫,留下他在战火硝烟中撰成的《中条山下》《抗日政治工作》等遗稿。他的牺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西安、成都、桂林、平陆、上海等地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悼念这位文化烈士。沈钧儒、邹韬奋、钱俊儒、史亚璋、崔仲远等,组织成立了柳乃夫烈士亲友会。按照中共长江局的决定,1939年12月17日,在重庆张家花园巴蜀小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大会还演唱了由沈钧儒作词、史亚璋等作曲的歌曲,高度赞颂柳乃夫。
柳乃夫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光耀夜空,留下永恒。为纪念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和具有家国情怀的抗日战士,荣昌中学高五九级120余名校友筹资3万元,在1992年建校九十周年之际,于校园内修建了一座“乃夫亭”。该亭由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杨超题名,全国著名作家、戏剧学家郑培风撰写碑文。荣昌中学新校区还建有“乃夫楼”“乃夫厅”以志纪念,潜移默化教育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