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证与文史交织,触摸吴堡历史脉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08:36 1

摘要:2025年7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羊光筑梦”兴农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档案馆,通过参观贾四贵艺术博物馆、契证展览馆和文史资料馆,系统梳理吴堡发展轨迹,感受这座“铜城”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

2025年7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羊光筑梦”兴农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档案馆,通过参观贾四贵艺术博物馆、契证展览馆和文史资料馆,系统梳理吴堡发展轨迹,感受这座“铜城”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

贾四贵艺术博物馆:吴堡人民的精神图腾

步入贾四贵艺术博物馆,贾四贵先生的代表作《光明在前》便映入眼帘。作品以阴刻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毛主席头像。馆内《龙脉相续》《一清二白》等佳作同样匠心独具,以谐音妙趣传达对吴堡产业的美好愿景,将对幸福的祈愿凝结于方寸之间。

图1 光明在前合照

契证展览馆:土地制度的千年见证

在契证展览馆内,200余件地契静默陈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份《顺治十七年地契》。这份距今300余年的契约,详细记录了当时土地买卖的流程、税赋标准及双方权责,成为研究清代土地制度的珍贵实物。从古老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耕者有其田”的实践,地契的演变轨迹,正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史,最终凝结为今日的不动产权证书。

图2 讲解员在介绍稀有长契

文史资料馆:革命记忆与时代风云

步入文史资料馆,清代《吴堡县志》的墨香与泛黄的《解放日报》交织,勾勒出吴堡从边陲要塞到革命热土的转型轨迹。边区公债的印记、朱德亲笔的奖状、字迹密密麻麻的抗美援朝捐赠登记册……一件件实物,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峥嵘往昔与赤诚奉献。

图3 讲解员在介绍文史资料

让历史“活”在当下

“我们不仅要守好档案,更要让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档案馆负责人这样表示。为此,除实体展览外,档案馆还创新推出新栏目《档案说》,以短视频、图文专题等多元形式,拉近档案与大众的距离,使档案知识生动有趣,化作鲜活的历史课堂;同时联合学校开展“档案里的故事”宣讲,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种子。团队带队教师焦教授评价道:“吴堡档案馆的创新举措,让厚重的历史活了过来,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显著提升了吴堡历史的影响力。”

实践感悟

此次参观让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档案不仅是历史的“存根”,更是未来的“路标”。吴堡县档案馆通过“三馆一室”(契证展览馆、文史资料馆、贾四贵艺术博物馆、特色党建活动室)文化矩阵,将静态档案转化为动态教育资源。通过契证与文史的双重叙事,讲述了一个县域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故事。

图4 合照

夕阳西下,实践团队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档案馆。展柜中的地契与捐赠单依然静默,但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已化作青年学子心中的文化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来源:【动科学院赴吴堡县“羊光筑梦”兴农服务队】 供稿:辛泽林/文 霍林峰/图 )

责编:杨阳

编辑:刘忻

来源:荣耀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