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自闭环”casting时代,艺人何去何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23:18 1

摘要:每有一部剧集公布选角,网上总免不了一场争论:粉丝们或争抢“好饼”,或高呼“假消息不约”。而平台方近年来自建艺人生态、更多从内部艺人库选角的策略,则让艺人竞争更加激烈。

文|11

内娱苦casting久矣。

每有一部剧集公布选角,网上总免不了一场争论:粉丝们或争抢“好饼”,或高呼“假消息不约”。而平台方近年来自建艺人生态、更多从内部艺人库选角的策略,则让艺人竞争更加激烈。

我们为此与三位经纪人聊了聊当下市场的演员生态。她们坦言理解平台背后的用意,但整体来看,此举却让艺人方的处境愈发艰难。经纪人不仅忧心项目总量减少,更担心演员(尤其是库外演员)的机会被大幅压缩。长此以往,长剧市场的垄断将愈加严重。

作为行业命门的casting,究竟该何去何从?

选角侧重

骨朵联系到的三位经纪人,手下的艺人在市场中基本处于中腰部及以下层级。

谈及当下最易获得机会的演员类型,除了流量艺人和老戏骨,A指出“戏好、长得帅的年轻男演员机会更多”。这种偏好源于市场受众,“毕竟市场活跃度更高、更愿意花钱的是女粉丝,而女演员太卷了,还是要根据受众消费情况来定位。”

C补充了另一类较易上戏的艺人,他们“长得好看、演技也不差,擅长做二三四番,并且观众缘比较好”。她解释道,这种“擅长”有时指作为敲定男女主角后的绑定资源,“有一些片方或平台如果真的很需要某艺人来演主角,经纪公司会谈条件,带一下新人。”

在经纪人看来,剧集选角权一直是根据项目发起方来确定的。

选角决定权取决于合作模式,C说道,“分账剧的话,制片方的话语权会强些,平台自制剧的话一定是平台主导。”B也表示,“艺人的选择权没办法完全说定在谁手上,决定因素在于出资方。一个项目中哪一方的风险系数更高,它的话语权也会更高。”

平台和制作公司选角时有侧重点差异:前者更侧重商业价值和盈利潜力,后者则更看重作品质量和口碑。

所谓“商业价值”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带流量能力,直接影响爱优腾关注的ROI,涉及广告主和会员;二是艺人是否愿意与平台分约,成为“平台独用的艺人”,目前头部艺人的平台站队已非常明显。

C详细说明了分约机制,“平台希望中腰部艺人分约,或是签署正式合约,平台可从艺人商务中分成,或是约定俗成的合作。比较严苛的分约中,平台会在某一周期内承诺艺人会有多少戏,但这是早年间的情况,现在很多艺人不愿意签,会受制于人。”C指出当前的问题,“平台既不会承诺太多,也可能在绑定平台后压艺人价格。”

尽管如此,双方在核心角色选择上其实分歧不大。“前几番的演员选角不是某一方就能决定的。因为大家对男女主、男女二的考量主要基于角色适配度、流量高低以及扛剧能力,最后锁定的其实就几个人。其他配角更是大差不差,因为他们对剧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如今平台也在逐渐减少版权剧采购,对艺人侧来说,一方面意味着项目机会的减少,另一方面选角权将由平台占主导。A认为如果站在平台的角度看,其实十分理解这种做法,“平台现在需要的是项目风险可控,以前项目扑得太多,风险是不可控的。现在他们想把风险放在自己手里,衡量流量等因素,再自己选择。”

回顾选角机制的演变,B指出:“直到2016年左右,casting(选角导演)的话语权还是挺大的,现在话语权集中往上走,比如平台、导演、制片、出品。”

目前的选角流程是缺乏透明度的,“以前配角是选角导演推谁导演就用谁,现在选角导演已经没什么决定权了。”业内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话:“选角导演想用你,那还真不一定;但选角导演不想用你,那非常有可能。”B认为选角导演本应是导演和演员间的桥梁,“但流程不够透明的话,就像是盲选了。”

透明成真?

越来越多的平台正试图收回casting权限,旨在推动选角环节的透明化。

“之前平台没有专门的casting部门,是把选角工作外包给casting公司,比如浩瀚、CDHOME这样规模较大的公司,和平台、制作方都有稳定合作。casting最早就是整合演员资源,让平台最效率地选出他们自己觉得合适的演员,每个环节都交给擅长的人做。”A说道。

但假如平台要收回casting的环节,经纪人们认为,这会把事情变得很复杂,casting环节完全透明化的可能性也不高。

A理解平台的考量,她解释道:“casting相当于一个部门,以前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平台也是合作关系。从平台角度看,选角环节并非专门为平台‘打工’,因此可能存在不够透明的情况。”

然而,A担忧,平台收回选角权可能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选角公司、平台、制片方在实际操作中都有一定的‘消化空间’,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资源倾斜是常态。选角本身是一个完整且庞杂细致的专业工作,平台短期内可能难以完全承接。”

几位经纪人都对“透明化”的可行性和定义提出强烈质疑。

B首先指出选角信息高度保密是当前行业现实:“现在大多是保密项目,通常要到筹备甚至开机阶段才能得知组讯。能否接触到项目,很大程度上依赖运气、个人能力和人脉。题材和演员信息明确的项目,基本都是临近开机才公布。”她补充道:“稍好一点的情况是,业内公共平台会公布艺人侧保密项目的少量信息,供我们递资料。更保密的情况是,只有关系紧密的人才能得到消息和递资料的机会。”

同时她认为:“如果是指选角信息渠道透明化,要看透明到什么程度;如果是有限度的信息透明,比如公布大项目信息、播出平台,其实和现状差别不大。完全透明化反而可能导致项目被‘撬掉’。”

C的质疑则在于选角透明化的定义,“是标准透明化还是流程透明化?这二者本就不同。”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自己理解的“透明化”本质:“所谓透明化,说是‘把门打开让你进’,其实只是让你‘能站在门口排队’,不等于会让你进门。”

不过,平台的选角权回收,对艺人接触项目选角信息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A对此态度直接:“神仙打架和我们凡人有什么关系?无论平台和制片方最终谁掌握选角权,作为经纪人,我们都得把艺人资料递交给掌握决定权的一方。”

她强调casting很难做到完全公平,“现在的casting资源是‘N足鼎立’的状态,平台、制片方、选角公司等相互制衡,形成一种对抗平衡。如果未来平台话语权独大,资源倾斜会过于严重,不如维持相对平衡。”

B则从演员层级角度分析透明化的潜在后果,她将演员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已被市场认可的老戏骨、流量演员、线上演员;二是有成熟作品但本人知名度不高的新人演员。“完全透明化后对前者不太友好,他们大概率背靠各大制作公司,平台收回casting权限的话,机会可能就砍掉了。”

库里,库外

目前,多数平台都建立了自己的艺人库,对于不在库内的艺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在经纪人看来,几大平台一直致力于构建自己的艺人生态。例如,腾讯从选秀时期就开始艺人储备,优酷拥有艺人库,爱奇艺和芒果则拥有自己的经纪公司。

C分析道:“平台希望降本增效,掌握选角主导权是关键。以前部分项目选角可能受制于制片方,自建艺人库后,理论上可能为一、二线艺人带来更多机会,因为需要更多艺人‘入库’后再优胜劣汰。然而,对于缺乏强大资源背景、亟需机会的新人演员来说,未来会更加艰难。”

她指出,处于上升期、能抗数据、能在平台盛典露面的艺人相当于有了“铁饭碗”,只要不“作”就不愁项目。“但对其他演员而言,即使与平台绑定也未必能被选用。有些演员明明有能力演三号角色,平台可能只给五、六号角色,不接就无戏可拍,职业发展必然受限。”

B的艺人就不在平台的演员库中,这直接导致演员错失机会。“现在谈项目,我习惯先问播出平台是否确定。如果是有演员库的平台,就只能及时止损。与平台有强合作的演员,接外平台剧集也会受限,库外演员的试镜机会变得非常少。”

她站在平台角度表示理解:“平台自建艺人库,是为了更熟悉演员适配题材。如今的爆款剧体量不同以往,平台也要考虑生存。”但作为经纪人,她也很无奈:“平台的做法可以称为垄断,因为国内主流平台就这么几个,项目也越来越少,每个平台都做艺人库的话,演员完全供大于求了。”

也有经纪人认为演员无论环境如何,首要任务仍是提升专业能力。

“有人会焦虑:平台都用自己人,我们没背景怎么办?于是整天琢磨人情世故。”A建议道,“演员应专注自身,多拍戏展现闪光点。库里演员众多,并非都是‘太子太女’,想入库必须有一技之长。”

现在的演员可取代性很高,年轻演员和中年演员都是如此,因此经纪人对演员库还有一个顾虑——平台除了自己的演员库还会不会拓展圈子。“如果演员的演技过关,是否也有相应的机会获得入库的机会?入库的标准公平的话到底有多公平?这是不在演员库中的艺人方考虑的问题。”A说道。

对于当前市场,B更担忧演员的上戏情况:“即使平台没有新动作,行情也已接近低谷,如同一潭死水。希望平台的新举措能激活行业流动性,但市场走向难以预测,我们只能见招拆招。”

A认真思考过新人的出路:“比如刚毕业的新人若无平台资源,还是要从小角色演起。”从某种程度上讲,平台日益收紧的casting政策也在倒逼演员从长剧跳到短剧。“市场在迭代,长剧演员演中剧,中剧演员演横屏短剧,横短演员演竖屏短剧。市场不好,大家都在向下一级内容形式渗透。在演员作品量减少时,大家有更多机会表演,塑造人物,并不冲突,在不本末倒置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去尝试?”

面对现状,经纪人们也在积极调整策略:“长剧平台也在试错和调整方向,我们不能坐等。”她们也鼓励艺人明确自身核心价值:“演员不能闲着,要多表演、塑造人物。任何平台都是机会。”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