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智慧课堂、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标配。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差钱”的城市,研支团的接力棒却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传递了26年。
2024年8月到202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下简称“研支团”)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受访者供图
在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智慧课堂、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标配。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差钱”的城市,研支团的接力棒却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传递了26年。
当物质不再匮乏,支教的价值何在?这支队伍用实践给出了答案:从“扶贫支教”到“精准支教”,从“补齐短板”到“共创特色”,一代代青年学生在鄂尔多斯蜕变之路上绘出青春最美好的模样。
从缺老师到要特色
2024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第26届研支团成员王惠初到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旗校区时,被这所“豪气”的学校震惊了:综合实验楼、生物标本馆、植物馆、气膜馆一应俱全。“没想到一所高中比一些大学建得还气派。”王惠说。
得知要到鄂尔多斯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时,王惠便开始做攻略,她从网上查到:鄂尔多斯有着“羊煤土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四大资源;鄂尔多斯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民族风情旅游城市;鄂尔多斯有全国首个以城市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带着憧憬与期待,王惠和同校的4名同学一同来到鄂尔多斯市,他们被分配到3所学校,各自开展教学、社团活动、志愿实践等工作。作为该届研支团队长的文凯风,曾有过3次支教经验,与以往在乡村支教艰苦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凯风说,“我们住在学校提供的公寓里,城市整洁、道路宽敞,各方面条件都很好”。
此外,文凯风对支教学校的连廊印象颇深,“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建筑”。连廊也成了文凯风组织学生活动的重要场地。
长达几百米的连廊不仅连接教学楼,更串联起多元教育空间:国防教育展厅、科技展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党建展厅等各类主题展,飞机、坦克、航空母舰等仿真模型与3D打印的蒙古包相映成趣。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旗校区教师苗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代课老师,而是能给学生带来新理念、新方法的引路人。”
对于这点,文凯风深有体会。策划毕业典礼、录制支教活动视频、组织辩论赛……一年来,文凯风协助组织了多场学生活动,他还兼任鄂尔多斯市阿勒腾席热镇团委书记。文凯风觉得自己这一年成长了不少,做事越来越严谨、能更好地给团队成员分配任务、掌握了更高效的工作方法。这段工作经历,也让文凯风更加坚定了要当一名基层工作者的想法。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西部计划研支团还致力于开展民族团结、扶困助残、慰老扶幼、文明实践、科普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书香一缕,爱心满溢”“暖青支教日记”“追锋前行”“沪爱伊路”等特色品牌,累计为基层学校申请各类公益援助80余次,捐赠图书500余册,文体用具284套。
带着30台电脑开启“数字革命”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投入大量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各旗区义务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回望20多年前,鄂尔多斯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贫瘠。
199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据团伊金霍洛旗委副书记贺艺阳介绍,1999年,团伊金霍洛旗委申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办。同年,第一批研支团成员来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26年来,来自10余所学校的26支研支团队,3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伊金霍洛扎根生长。
2006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研支团成员孙东来带着捐赠的30台电脑,走进伊金霍洛旗第四中学简陋的平房教室时,孩子们兴奋地一拥而上,围观着从未见过的新事物。
支教前夕,孙东来听闻支教学校没有机房,学生们的计算机课就是照着课本学。他试着联系英特尔,用英语发了一封邮件,说明伊金霍洛旗的教育现状,表达学生需要电脑上课的迫切需求。“当年我带着30台电脑来到学校,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活。”孙东来回忆说。
就这样,孙东来成了计算机课程的任教老师。伊金霍洛旗第四中学的学生穿着脚套进入机房,有人对着主机箱的散热孔好奇地吹气。孙东来教学生们如何开机,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上机房是当时学生们最期待的。”孙东来说。
上旱厕、打水洗脸、烧火炉取暖……孙东来讲述着当年支教生活的不易。2016年,谢焕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第18届研支团成员,在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中心小学支教时也有过类似的感受。
不同于上海的车水马龙、万家灯火,苏布尔嘎镇在太阳下山后就是一片黑暗和寂静;不同于大学校园的风景如画、格局井然,这所小学的操场上甚至还有两块菜地;不同于大学生活的忙碌和热闹,伊金霍洛旗的生活节奏很慢,甚至略显单调,几乎是教室、办公室和宿舍的三点一线。
慢慢熟悉了这里的生活后,谢焕开始思考:“这些孩子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改变或者影响他们?”在苏布尔嘎镇中心小学,谢焕筹划了一个让孩子梦想成真的活动——把学生在纸条上写下的心愿,分发给城里的“大朋友”去认领。
从烧锅炉到用电暖气,从上旱厕到公寓楼里卫浴设备齐全,从没有电脑到2024年鄂尔多斯市中小学生在各类科创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62个,文凯风听学长分享自己的支教故事,他觉得一代代支教人,见证了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发展。
希望的播种者
“你们是我成长路上的守护者,是你们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相较于老师,你们更像我的哥哥姐姐,我也想像你们一样优秀。”2025年6月23日,在团伊金霍洛旗委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第26届研支团欢送会上,高中生焦元波分享说,他不忍送别这些小老师。
这批支教老师来到伊金霍洛旗不久便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触发着支教学生的思乡之情。在这个时候,作为“娘家人”的团伊金霍洛旗委组织了一场谈心茶话会,大家畅聊感受收获,写下了一封名为“写给支教一年后的自己”的信。
时光如川,岁月奔流。当夏风掠过伊金霍洛,上海交通大学第26届研支团为期一年的服务已至尾声。欢送会上,当大家朗读一年前写给自己的信时,有欢笑、有泪点,更有满满的收获。
苗强感慨地说:“看着一年又一年支教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在伊金霍洛旗这片热土上用青春接力青春,这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作为一名负责支教工作多年的教师,苗强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年的变化,2016年之前,“支教老师主要担任教学工作,他们扎实认真,又贴近学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如今支教老师带着学生体验,启发学生未来的可能性。”苗强觉得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2019年之后,学校每年都会招聘应届毕业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我们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了。”
在贺艺阳看来,一代代支教老师更像是播种者,他们在学生心里种下的种子,不知何时便会生根发芽。
孙东来的故事或许就是个例证。如今,作为极熵科技创始人兼CEO的孙东来,带着技术、资源来到鄂尔多斯市投资,成立了内蒙古鄂熵科技有限公司,他坦言这个选择离不开这段支教情。更让孙东来惊喜的是,第一个来公司面试的应聘者,正是当年他教过的学生张伟哲,“当年连电脑都没见过的他,如今已成长为一名高科技创新人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