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贾晓文等揭示南高加索地区的人群遗传历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00:11 1

摘要:2025年8月7日,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PI-EVA)所长Johannes Krause和Harald Ringbauer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The genetic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Caucasus from the

2025年8月7日,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PI-EVA)所长Johannes Krause和Harald Ringbauer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The genetic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Caucas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Early Middle Ages: 5,000 years of genetic continuity despite high mobility,研究团队分析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50个考古遗址的230个古代人类DNA数据,以空前的细致程度揭示了南高加索地区的人群遗传历史,建立了一条跨越近5000年的古代人类DNA样本序列。本研究从整体上重建了南高加索地区人群历时性的遗传互动历史,同时也关注个体的流动性。

该研究的要点概述有:

1. 稳定的遗传成分:尽管经历了重大的文化变迁,南高加索地区的人群在5000余年间依然保持着非常稳定的遗传成分。
2. 青铜时代的遗传贡献:虽然本地人群存在高度的遗传连续性,但在青铜时代来自欧亚草原和安纳托利亚的人群对南高加索地区古代人类的基因组成产生了部分遗传贡献。
3. 文化影响:人工头骨变形等习俗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为本地人群所采纳,而非单纯通过人群迁徙引入。
4. 对于南高加索地区的新认识:研究揭示了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作为不同人群交汇的“十字路口”的南高加索地区,在复杂的人群历史与文化交流中形成鲜明地域特色的过程。

总体稳定的遗传成分与青铜时代的人群迁徙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从青铜时代早期(约公元前3500年)至民族大迁徙时期之后(约公元500年),南高加索地区的人群遗传构成长期总体保持稳定。“在经历多次物质文化变迁后,当地人群依然维持着一个高度稳定的本地基因库,这在既往研究中非常罕见,”本研究主要负责人、马普所群体遗传学家Harald Ringbauer表示,“与欧亚大陆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这种稳定性尤为突出,在其他地区,许多文化变迁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群流动。”

尽管整体上呈现出遗传连续性,研究仍发现了周边地区人群迁入的证据。尤其是在青铜时代的较晚时期,南高加索地区部分遗传成分可追溯至安纳托利亚人群以及欧亚草原的游牧人群,这反映出当时的文化交流、技术创新、葬俗变迁以及经济体系(如游牧经济)的扩张。青铜时代以后,随着人口规模增长,非本地人群所带来的混合遗传特征大多为短暂现象或仅见于个体层面,未显著改变整体遗传结构。

人工头骨变形:通过人群迁徙传入,后成为本地传统

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来自中世纪早期(约公元300至800年)伊比利亚王国(Iberian Kingdom,位于今格鲁吉亚东部)的一批样本,他们的头骨经过了人工变形。这一文化习俗长期以来被认为与中亚草原人群有关。“我们确实在部分头骨变形的个体中发现了中亚遗传特征,有的甚至与阿瓦尔人和匈奴人有直接的亲缘关系,”马普所与慕尼黑大学的遗传学家、论文第一作者Eirini Skourtanioti表示,“然而我们的分析也显示,大多数经过人工头骨变形的个体实际上是本地而非外来人口。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表明一种最初可能由游牧群体引入的文化习俗,后来被本地社会所采纳并延续。”

第比利斯国立大学人类学实验室主任、论文合著者Liana Bitadze也强调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我们过去通过形态测量的方法探讨过这个问题。如今借助古DNA技术,我们获得了全新的证据链,得到了更清晰的答案。”

多元人群的大熔炉

研究还指出,从古典时代晚期(Late Antiquity,约公元前50年至公元300年)开始,格鲁吉亚东部的城市中心和早期基督教活动地点成为吸纳多元人群的大熔炉,进一步凸显了高加索长期以来作为文化与人群交流前沿阵地的角色。

“历史文献提到,在古典时代晚期,高加索山脉不再只是人群迁徙的障碍,同时也是通道。我们的研究表明,个体流动性增强正是这一时期南高加索新兴城市中心的重要特征。”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慕尼黑大学博士研究生贾晓文表示。

这项研究在揭示长期被古人类基因组研究忽视的地区的人群历史方面,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来源:蛙蛙科学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