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介绍立秋的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开始增大,季节交替期,建议公众顺应节气变化,减少寒凉食物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开启健康的秋季生活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今天,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8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介绍立秋的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开始增大,季节交替期,建议公众顺应节气变化,减少寒凉食物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开启健康的秋季生活。
秋已立,暑难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表示,立秋并不代表酷暑的结束,同时还会经历一个特殊的节气,就是“秋老虎”这样一个节气。大概在8月到9月之间,这个季节主要的特点是早晚凉爽,但是午后气温仍然是比较高的,因此,建议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老人、儿童以及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晚做好头颈部以及腹部的保暖。
王乐表示,季节转换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阶段,较大的昼夜温差会导致人体的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脏负荷,这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有这样三个公众常见的谣言需要澄清:
一是在换季时输液能够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这是一个错误的言论。输液并不能够“冲走”或者“疏通”血管内的动脉硬化斑块,反而是通过这样盲目的输液,可能会加重心脏或者肾脏的负担,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二是“血压稍高没有关系,换季后自然会降下来”,这也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季节转换的时候血压波动会更加明显,高血压患者是需要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情况,切勿擅自停药或者调整剂量。
三是喝红酒或者喝醋可以软化血管,目前并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它们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过量饮用反而会伤身体,保护血管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遵从医嘱,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
俗话说,秋蚊猛于虎。立秋后,高温多雨还会持续,蚊媒依然活跃,加之基孔肯雅热疫情在部分地区出现,科学防蚊灭蚊成为关注焦点。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丁晟表示,不同的蚊种可以传播不同的疾病,伊蚊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疾病;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库蚊可以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河热、圣路易斯脑炎的传播;各蚊种还可引起丝虫病的传播。所以,生活中要科学防蚊灭蚊,多管齐下,做到“防灭结合”。
丁晟建议,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儿童选择驱蚊剂要选择含量低的产品,孕妇要慎用。避免在黄昏至清早蚊虫出没高峰期进入草丛、湿地;室内要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同时要清除家中的积水容器,像蓄水池、水井等要加盖密封,以阻断蚊虫产卵孳生。
丁晟指出,要购买使用正规的灭蚊产品。使用杀虫气雾剂时,要对准容易藏蚊的地方,比如门后、窗帘后、床底下、墙角这些地方快速喷射,喷后要关闭门窗30分钟,通风1小时后才能进入,注意喷射的时候避开食物、餐具、火源和电源。
进入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化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易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
对于运动的最佳时间,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陈丽霞表示要因人而异,需结合个人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状况来选择。比如上班族平时很忙,可以选择在早晨或者晚上来进行运动,关键是要形成固定的习惯和作息规律。一般来说,清晨会适合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晚上可以做一些拉伸运动,比如瑜伽。
陈丽霞建议,每周从2~3次运动开始,每次20~30分钟,给身体一个充分的热身,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强运动的强度,以及运动后的放松。
关于运动方式,陈丽霞建议遵循“多元搭配”的原则,就是多种运动结合起来,因为有氧运动主要改善的是心肺功能和有氧的耐力,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容积,提升骨密度,柔韧性训练可使肌肉更加有弹性和柔韧性,平衡训练可以防止跌倒,所以不同的运动方式作用不同,要结合起来进行。
陈丽霞指出,力量训练可以采取自重的力量训练,比如做一些深蹲、俯卧撑、平板支撑等,也可以借助弹力带和哑铃进行抗阻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做瑜伽,有氧训练可以采取快走、跑步、游泳、骑车、骑行等。
在“例行健康提示”环节,杨金瑞表示,健康方面的谣言花样繁多,掌握识别谣言的技巧非常重要。他介绍了一个识别技巧——“警惕万能养生秘笈”。
杨金瑞指出,有的谣言擅于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养生神话,推荐某种神奇的食物或者特定的养生法,比如说“某某食物包治百病”“一辈子都不用去医院的几条法则”等等,这些看似能“一招制胜”的养生方法,往往隐藏着误区和风险。具有以上特征的信息请大家不要轻信。
杨金瑞强调,健康从来不是靠速成法实现的,更没有“偏方”或“秘方”能包治百病。真正的养生,靠的是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现健康谣言或者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健康方面的信息,可以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上面的“辟谣平台”进行举报或者检索。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来源:保健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