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内容的生产者也会是内容的消费者,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民社交媒体时代,不管是发朋友圈,还是拍视频,或者是写文章、发动态,都是表达。
自媒体人会越来越多,人人都是内容创作者,这是大势所趋。
同时,内容的生产者也会是内容的消费者,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民社交媒体时代,不管是发朋友圈,还是拍视频,或者是写文章、发动态,都是表达。
表达也是一种记录,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没有表达就没有展示,也就不容易吸引同类。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表达、沟通和交友是人类永恒的需求。
所以自媒体的世界还会扩大,特别是在AI时代,好的内容仍然是稀缺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做自媒体都能赚钱和成功。
下面是我做自媒体近十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1、不要随大流,不要因为看别人做什么红了就去做什么。
我一开始也是稀里糊涂,看什么火做什么,觉得自己做哪个领域都行,人文、军事、财经、科技等都做过,那时候处于行业早期,内容流量大,就不认为有错。
但很快就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整个群体开始阶段的分流,质量高的向上,质量低的边缘化。
当然“质量”是相对的,不过如果你是杂糅在一起,那对于算法来说不友好,就不容易给你分配流量。而且如果你一直追热点,那你有两方面的坏处:
其一,你做提供的是二手信息,甚至是三手、四手信息,于是内容权重就低了;其二,你习惯了追热点,那你自己容易把自己练废了。
因此还是要聚焦一个领域深耕,如果实在创作欲旺盛,那可以开两个或三个账号。
2、起个好名字很重要,最好全网的IP账号都统一。
从过去到现在,我看很多自媒体都忽略了这点,他们觉得反正可以改,就随便起了一个名字,名字千奇百怪,有的带数字,有的带符号,让人不清楚这个账号是干什么的。
简单来说,起名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其一,醒目,易记,能让人留下印象;其二,与别人的账号不重复,不近似;其三,名字跟自己内容的领域相关。
账号名字就相当于你在虚拟世界的另一个身份ID,如果你打算长期做这件事,那最好是认真考虑清楚名字的问题。
有了名字后就要迅速在各个平台注册下来,免得以后麻烦,我就吃过这样的亏。
3、做视频、播客,还是文章?
看你自己的兴趣和条件,如果你喜欢在镜头前展示自己,那就做视频或直播。还有就是自己不出镜,用素材来做视频也是可以的,不过成本要高一些,比如有的人做教学和做观点输出,也还不错。
而有的人声音很甜美,很有磁性,辨识度很高,那做播客就有优势。比如有人教英语,就是靠声音特色吸引到很多粉丝的。
我认识一个做播客的女孩子,她的声音就很好听,这就是老天赏饭吃。
但从规模来看,还是文字类内容居多,文字的穿透力更强,有信息密度,速度也有优势,毕竟人们都是从读报走到互联网时代的,还有看文字的习惯。
不过文字相比视频还是式微了,视频更直观,也更受欢迎,现在的人们又养成了一秒划几个视频的习惯。
4、平台选择很关键。
有的平台适合视频,有的平台适合文字,有的平台适合声音。你做科技类适合去什么平台,做财经类适合什么平台,做知识付费适合什么平台,这都需要你自己去测试。
比如我有个教书法的朋友,他一开始就是在某短视频平台做,一两年都是效果一般。后来换了个平台,并开了直播,流量就很快起来了。
平台之间的主流用户群体不一样,有的是年轻人多,有的是老年人多……这些都跟你作品的客观回报有直接关系。
我现在主要是三个平台分发,其中最好和最差之间就有十多倍的差距。
这方面大家可以私下里交流下,看你到底适合去哪个平台发展,又应该以哪个平台为侧重,以及具体的运营策略。
5、选了一个平台,你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接受其“KPI”。
对大多数人而言,内容都是受算法来主导分发的逻辑,只有出现特殊情况才会受到人工干预。
因为用户的喜好是庸俗化的(不是贬义),这就很考验你“叫好又叫座”的能力,核心策略就是平衡流量和专业度的关系。
我看太多自媒体都是怨天尤人的态度,很多意气,这其实没必要。看庄子《空船》的故事就知道,算法是没有主观意识的,你跟平台、算法置气没有什么意义。
什么行业都是适者生存,“适者”的意思就是顺应规律,你的每个内容都相当于接受算法的KPI,受欢迎就高流量,不受欢迎就低流量,规则很简单。
另外规则也会调整,你随之调整就是了,多余的情绪都是浪费。做自媒体也是修行,破我执很重要,如果你一直是老样子,那就很难适应这个喜新厌旧的世界。
最后需要提醒你的是注意风险,特别是某些平台一旦出现违规就面临很严重的处罚,最好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内容不踩线,免得后面受影响。
总之,如果上面提到的5点都做好了,那无疑会节约很多时间,相当于走了“捷径”。
来源:私家视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