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黄河水汽与贺兰山风交织的银川平原,这一曾被视作“实验与挑战”的当代美术馆,用十年时光完成了一场从“荒地”中生长出的艺术种植。近日,银川当代美术馆“十/10”十周年特展对外展出。这座在当代艺术版图上填补西北空白的美术馆,用十个单元的艺术叙述,讲述一场跨越十年
地处宁夏的西夏陵前不久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在宁夏银川,也有着一家面向当代的艺术机构——十年前成立的银川当代美术馆,至今仍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当代美术馆。
地处黄河水汽与贺兰山风交织的银川平原,这一曾被视作“实验与挑战”的当代美术馆,用十年时光完成了一场从“荒地”中生长出的艺术种植。近日,银川当代美术馆“十/10”十周年特展对外展出。这座在当代艺术版图上填补西北空白的美术馆,用十个单元的艺术叙述,讲述一场跨越十年的种植故事。
“越是文化艺术资源贫乏的地方,对美术馆的需求越迫切,也越有意义。”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创始人、馆长刘文锦说。
银川当代美术馆矗立在黄河古河道旁的荒滩上
摄影《牧羊西夏陵》, 朱宪民, 1996
荒凉之地的当代艺术实验
银川当代美术馆矗立在黄河古河道旁的荒滩上,一侧是沙漠,一侧是绿洲。2015年开馆时,西北被普遍视为“当代艺术荒漠”——没有成熟的艺术市场,缺乏专业观众,甚至运输布展都因地理偏远而成本倍增。
基础薄弱,专业团队匮乏——在许多人看来,在银川建当代美术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当年应聘成功后来到工地时,望着结冰的黄河,内心也曾怀疑:“图纸上的场馆真能建出来吗?”
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创始人、馆长刘文锦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银川人,她将建立美术馆视为对故土的回报,并在十年前果断确立了美术馆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艺术回应生态、文化与交流的命题,致力于成为一座“精神堡垒”,为这座地处西部的城市注入沉静与真实的“社会重力”。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5年8月8日,由WAA国际建筑设计团队设计的银川当代美术馆终于矗立在黄河西岸。建筑外观灵感来源于黄河地质变化形成的岩石褶皱肌理,象征着千年沉积与冲刷的力量。
开馆展“文明的维度”声势浩大,艺术界反响热烈。然而普通观众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冷淡。抽象化的艺术装置让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摸不着头脑。“很多人没有看过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很难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赵子懿坦言。
展出现场
作为土生土长的宁夏人,美术馆团队开始深刻反思:一个西北的美术馆,如何做出与当地产生连接、让大众乐于接受的展览?美术馆其后推出“光阴的秘密——开启记忆宁夏的木箱”系列等活动。一百多位参与者将自己的“宁夏记忆”装进小木箱:有人将小鸡孵化过程做成模型,有人把老家等比例缩小成微缩景观,还有人用沙砾和葡萄枝构筑绿色长廊。“每一个物件、场景都是一个微缩的装置艺术,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感慨道。这场活动让参与者恍然大悟:原来装置艺术可以如此接地气。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10”十周年特展现场
十年耕耘,银川的艺术生态已悄然发生变化,银川当代美术馆从“荒漠中的文化新地标”蜕变为“黄河边的西北当代艺术中心”。面对西北地区当代艺术资源的匮乏,美术馆开启了系统性构建。十年间,美术馆策划了大量重要展览,开展了馆藏研究,组织了上千场公共活动,将艺术带入了宁夏的校园、社区和乡村。两届银川双年展与多场国际大展不断把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艺术家、评论者引向黄河岸畔,40多场展览的轨迹,连接起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艺术家,让“银川”这一地名深深刻进当代艺术版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不断举办的艺术公共项目则把艺术带进田野与巷陌,美术馆由展示空间转化为跨文化对话与社会参与的平台,如“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中,央美艺术家与本地创作者合作“银川小满”主题作品,将对银川的印象跃然纸上。“奔流的舞姿:艺起织造母亲河”大型公共艺术活动吸引200余位观众参加,共同织造了一条艺术的“黄河”,让艺术成为日常。依据“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展览,特别策划的“美术馆奇妙夜”项目,则为小朋友开启一场探索之旅,在趣味互动里为孩子们播下艺术的种子。
展览现场
十重维度的艺术叙事
此次十周年特展名为“十/10”,展览主题蕴含双重寓意:“十”代表人文、感性与回顾,指向扎根黄河岸线、与西北人文共振的精神脉络;“10”则代表科技、理性与展望,指涉算法与未来,映照对科技发展与艺术边界的探讨。
美术馆挑高12 米的 2 号展厅被打造为一座“记忆剧场”,五大工作领域——展览策划、典藏研究、公共教育、设计出版与公关传播——通过文献、照片、影像、实物和现场重现等方式系统呈现。十年积淀在此清晰可见。
展览分为十个单元:激澜、涌现、河图、东方、汇聚、共融、稚光、醇酿、节日、回响。每个单元都承载着独特的思想重量。展览的文献部分因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成为了展览的核心内容。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说,文献部分不再是简单的摆放和展示传统的资料照片或档案,而是被设计成一个类似小场景般的呈现空间,以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仿佛进入一个微型的“土地”和“场域”,感受着历史、场域和人的关系。
文献部分
展览通过三重视角展开叙事:“河图”承载着大地肌理与水脉记忆,引导观众回望并思考地域身份的根源;“东方”重新审视千年文化与哲学,让东方思想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涌现”则将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入传统艺术母题,探讨生命与创造的本质。三者交织成一条时间与空间的涌流,带领观众从自然的纹理,至传统的脉络,再到技术的未来。
“十/10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第二板块:此刻在此,东方低语
展览现场
展览邀请了44组艺术家共同参展,展现当代艺术在不同地域文化与社群中的生成与回响。
“十/10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第四板块:杯灯正暖,必有回响
“十/10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第四板块:杯灯正暖,必有回响
在展览空间中特设的“关系单元”尤为动人,主办方特别邀请了艺术家、观众、志愿者、馆员以及物业工作人员等曾在美术馆成长过程中留下印记的人们,选取他们珍贵的记忆片段,展现这份既专业,也充满人文关怀的共同历程。
展览以“醇酿、节日、回响”三重意象收束十周年叙事。“醇酿”指向一切经过时间精心孕育的生命过程;“节日”则是情感被点燃的高光时刻,凝聚民族记忆与身份认同;“回响”则是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年间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实验,在物质空间内,也在精神世界中,如同涟漪一般留下回响。
展览现场
展览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引来了不少外地游客。“这样的展览让我们对当代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银川文化的认同感。”一位观众的留言无疑代表了众多观众的体会。
十年间,这座黄河岸边的美术馆举办了622场次活动,9个年度公共教育项目,32项美育课程,2148次志愿者服务,用不同的方式唤醒和吸引公众对艺术的感知。从开馆时“文明的维度”展览上困惑的目光,到如今十周年特展中本地观众自信的讲解,银川当代美术馆证明了创办者当年的预言:“在西北荒漠中种下一颗当代艺术的种子”,终将迎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的景象。
来源:凌洁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