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科普 | 立秋纳新凉,肺娇当秋养——立秋防燥护肺全指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8:45 1

摘要:立秋已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它不仅标志着秋季的开端,更藏着古人对时节与养生的深刻智慧。此时节暑热未消却渐显干燥,昼夜变化间,人体也悄然面临着从防暑到养肺的转折。为何立秋要格外注重护肺?如何顺应“早卧早起”的作息规律?面对“悲秋”情绪与干燥不适,又

立秋已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它不仅标志着秋季的开端,更藏着古人对时节与养生的深刻智慧。此时节暑热未消却渐显干燥,昼夜变化间,人体也悄然面临着从防暑到养肺的转折。为何立秋要格外注重护肺?如何顺应“早卧早起”的作息规律?面对“悲秋”情绪与干燥不适,又有哪些实用的调理方法?接下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何沂将为大家详解立秋养生的全攻略,带您科学应对初秋变化,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京津冀之声-康养E站

播出频率:调频FM100.6

播出时间:2025年8月7日10:00

立秋节气的气候特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标志着秋季开始,古人虽无西方气象学指标,却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指导行事,从古诗词中也能清晰感受到立秋时气候与人体感受的变化,比如北宋词人苏辙在诗中提到“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卧肺肝”,点明立秋仍处伏中,天气炎热,但需滋养肺肝。

立秋后的养生方向

立秋虽至,暑热未尽,吹来的多为热浪,因此仍要注意防暑。从中医角度,秋季与肺密切相关,五行中肺属金,对应秋季,肺被称为“娇脏”,如同“林妹妹”,稍遇气温、湿度变化便有感应,且外邪侵袭人体时往往首先犯肺,它作为身体第一道防线处于上焦,肺气如雾露、华盖般守护身体,所以秋季首当保养肺。

立秋后,天气虽热却渐干燥。秋季人体会顺应天时变得干燥,燥气本身有助于收敛精华,但过度则成燥邪,引发不适。立秋的特点是“既在暑热之中,由热转凉而未凉”,一方面仍处三伏,暑湿重需防暑;另一方面欲凉未凉,不可贪凉伤阳气,否则影响后续运化、收敛、收藏功能。

中医中的阳气虚(阳虚)表现为怕冷,如遇冷风瑟瑟发抖(恶寒)、怕风(恶风),肌肉酸懒疼痛,得温则缓,还可能流清水鼻涕、咳透明痰液等就是应对阳气虚的表现。阴液虚则因津液或阴精不足,津液是清晰如水的水液,如汗液、口水,津液受伤会口干舌燥,从鼻腔到咽腔干燥;阴精是质地醇厚的水液相关物质,藏于肾,阴精不足可能有心烦、失眠、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里燥热)等表现,立秋后秋燥会加重这些症状,而肺“喜润恶燥”,养肺需护津液。

立秋后需重点养护呼吸系统。中医认为秋令与肺相应,燥邪渐盛易伤肺,肺主呼吸且外合皮毛,易受风寒暑湿燥火、雾霾等外邪侵袭,秋季养肺可减少冬季呼吸道反复感染,让肺气宣畅,改善气短,提升运动能力,若不及时调理,呼吸系统问题可能演变为肺部疾病,病邪会从皮表、鼻子逐渐深入到咽喉、气道,引发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等。

立秋后应调整作息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在起居作息上,秋天需要相应调整。《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已急,地气已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季应保持平和状态,随着天气变化,要早睡早起,像鸡一样天亮就起身。秋季养肺气需注重收敛,要睡子午觉,午时(中午11点到1点)不用睡太久,打个盹养神即可,以免影响晚上睡眠;子时(晚上11点到1点)如同小树芽要生发,这时候若熬夜就像掐掉芽,会影响后续的生机,所以秋季尽量在11点前甚至10点前睡觉,才能让肺气收敛得好,为后续养生打下好基础。而且秋季天色变化,天黑得越来越早,天亮也比夏天晚,夜晚时间变长也为我们调整作息提供了帮助。

立秋后应调整情绪

在秋天,因情绪问题引发身体疾病的患者并不少见。秋天肺气开始收敛,肺气本身不足的人,收敛后可能会出现胸阳不振、胸闷、气短等情况。中医认为“肺主忧伤”,肺气不足的人到了秋天,即便不想悲伤,也容易情绪低落、伤秋。这时候要主动应对:

一方面,多与人交流、出去走走,做喜欢的事、看喜欢的景物,多和朋友家人相处,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避免孤寂;

另一方面,若情绪低落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比如白天没精神、老想流泪,晚上失眠焦虑,就需要找大夫,中医有食疗、穴位按摩、情志调理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不一定都要喝苦药汤子。

立秋后适宜的穴位保健

这些穴位就像身体的开关,能帮助在秋天舒展肺气、滋润脾胃。首先是膻中穴,它位于身体前方正中间,在第四肋间,也就是两边乳头的交点处。用轻轻点按的方法按压,很多人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膻中穴是“气会”,无论是气郁气闷、胸闷憋气,还是肺气不足导致的肺气不利,点按它都能宽胸理气。比如伏案工作久了觉得胸口闷,或者跟人吵架、心情郁闷时,都可以点按这个穴位,及时散开瘀滞的气机,避免生病。

第二个是内关穴,它在手腕上,腕横纹下三横指、腕正中的内侧,点按的时候可以同时点按外侧对应的外关穴,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这个穴位能宽胸理气,除了缓解肺部的胸闷气短,对心脏的心慌心悸、心悸气短也有帮助,能开心胸之气。

因为肺开窍于鼻,秋天鼻部症状很常见,迎香穴就是调理鼻炎的好穴位,它在鼻翼两侧旁开0.5寸的鼻唇沟边上,轻轻点按会有酸胀感,往鼻中间摁一点,有鼻炎的人可能会感觉有气直通鼻窍,能帮助通鼻窍。

如果鼻子深部堵,按迎香穴效果欠佳,还可以提山根,从两眼中间的山根位置开始,沿着鼻翼往下点捋,再用两边大鱼际沿着鼻子两侧轻轻按摩,对鼻部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家长也可以轻柔地给鼻子不通气的小朋友按捏,注意力度要轻。

对小朋友来说,捏脊也是个好方法,沿着脊柱从尾骨沟往上轻轻捋一捋,能生阳气、生清气、健脾胃,还能作为亲子互动,温柔的力度会让孩子更易接受。

立秋后的注意事项

秋天空气干燥,很多人容易咳嗽,首先要保持空气清新,长期在空调房里要注意通风换气,不能让污浊空气循环,影响肺气。

其次,秋意渐凉后要增加户外活动,虽然现在防晒做得好,但也别太过,太阳下山后暑热减轻,适合出门,天气再转凉些更要多外出。不过秋天的户外活动不建议做剧烈运动,比如跑马拉松、出大汗等,而应选择缓慢持久的方式,比如室内瑜伽、登高爬山、在花草树木间活动,以及早晚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这些都对秋季养肺很有好处。

通过何沂医生的分享,相信大家对立秋养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既要警惕“秋老虎”的余威,做好防暑工作,更要顺应秋季“收敛”之道,从作息、情绪、饮食到运动全方位呵护肺气。无论是膻中穴的宽胸理气、迎香穴的通鼻窍,还是“早卧早起”的作息调整、温和持久的户外活动,都是贴合初秋特点的养生智慧。秋为收获之季,愿我们都能跟着时节的节奏,养好肺、调好心,在渐凉的时光里收获健康与平和。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