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高原,山河壮美;少年儿童,未来所系。新修订的《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8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青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值此之际,本报特开设专栏,立足政法单位以及妇联、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追踪执法成效,传递维权声音,记录法治实践,共筑未成年
开栏语:
青海高原,山河壮美;少年儿童,未来所系。新修订的《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8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青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值此之际,本报特开设专栏,立足政法单位以及妇联、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追踪执法成效,传递维权声音,记录法治实践,共筑未成年人成长防线。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法治之光驱散成长阴霾,以社会合力筑牢保护屏障,让青海每一株“格桑花”都在法治晴空下绚丽绽放。
困境中,总有一双手,为孩子拨开阴霾。
危难时,总有一个身影,为孩子挺身而出。
近年来,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全力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实际行动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为未成年人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
强化排查防未然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育人环境,能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校门外50米范围内是否有餐饮商铺经营?200米范围内是否有网吧?这是今年春季开学前夕,我省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的一个场景。
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不断深化排查整治,聚焦突出问题、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认真履职,发挥监督指导职能作用和安全防范专业优势,以设施是否达标、制度是否落实、操作是否规范、职责是否清晰为重点开展检查,全力推动校园安全防范隐患动态清零。
攥指成拳,多方合力。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加强与教育、市场监管、烟草专卖等部门的协调联动,紧盯校园周边流动人口聚集区、流动商业摊点、出租房、娱乐场所以及网吧等场所、部位,联合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大对管制刀具、非法出版物、电子烟等物品的清查收缴力度。积极探索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新模式,全面整改交通标识标线和信号灯不符合标准、设置不规范等问题,着力解决高峰期校园周边交通拥堵的问题。
强化排查,重拳执法,为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筑牢了安全篱笆。
共同关注齐参与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法治进校园则是关键一步。根据《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共选派1682名资深、熟悉青少年心理与法律的业务骨干受聘担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成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方面的“主力军”。
在西宁市南川东路小学,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公安分局南川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谢国栋作为法治副校长精心组织策划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引导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对一起真实的校园欺凌案件进行模拟审判,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体会到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中的关键作用。一堂精彩的法治课,让学生掌握了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技能”。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第三中学,一堂生动有趣的普法讲座,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我要好好学习法律,保护自己、保护家人。”“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法官,守护公平正义。”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自己的感想。
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走进学校、深入课堂,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开展法律知识、安全常识、防护技能以及防欺凌、防溺水主题教育宣传,奏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大合唱。
让“好声音”传播更远更响亮。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以每年的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为契机,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视角展示、多层面推广、多点位开花,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近五年来,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5万场次。
校外校内我守护
学生上下学时间段内安全谁来负责?学生在学校内如果有危险,如何报警?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多措并举,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托起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
在我省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地,每逢上下学,校门口就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在城镇中小学、幼儿园组建以公安民警、辅警为主,学校保安员、教职员工、家长志愿者参与的“护学岗”;在偏远中小学、幼儿园,充分调动“村警”、治保积极分子资源,与学校教职员工组成“护学岗”,形成省内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的常态化护学模式,年均出动警力40余万人次。这样的护学模式,深受孩子、家长们欢迎。
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背后,是我省各级公安机关的多方努力、共同托举的结果。
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安防设施测试评估,完善防范设施。全面检验校园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装置与公安机关联通、硬质隔离和防冲撞设施设置使用等情况,严格落实设备线路定期巡检和警情接报制度,确保设施设备有效运行,警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每天放学时段,我们都能看到学校周边警灯闪烁、公安民警在街上巡逻,作为学生家长我觉得很安心。”西宁市文逸路小学学生家长宁女士说。
为了让学生放学时安全回家,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优化巡防机制,紧盯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和治安交通复杂路段,将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纳入社会面整体巡防体系,科学组织定点执勤和武装巡逻,每天投入2500余名警力强化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掌控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时,指导教育部门逐校建立以保安员、青年男教师为主的校园“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组织开展实战技能培训和联动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合力挥“剑”共护“蕾”
7月的大美青海,游人流连忘返。在省会西宁市,携妻儿旅游的吕先生走进某酒店。
“旅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应落实‘五必须’,请您提供同行未成年人的相关身份信息……”接过吕先生提供的户口本,酒店前台工作人员熟练地办理入住手续。
“有了‘五必须’,入住更安心。”尽管入住办理手续很严格,但吕先生表示理解。
这是我省旅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要求落地有声的一个缩影。
2023年8月中旬,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公安局召集辖区内多家旅馆的负责人,进行“五必须”专题培训,现场答疑解惑,提供指导。
“有了培训,落地执行更加心中有数。”玛多县某宾馆前台主管谢女士表示,宾馆将坚持以老带新、定期参加派出所讲座的培训机制,确保每一名员工对“五必须”要求入脑入心。
我省各级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让旅馆从业人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经营者”变成“保护者”,深入了解“五必须”的意义,切实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及经营者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的责任感。
“酒店没有落实相关登记义务,也没有向几个同学的父母问询情况,违反了‘五必须’要求,派出所将依规作出相应处罚。”近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公安局浩门中心派出所民警在对辖区一旅馆业开展治安检查时发现,该宾馆在前期因不如实登记旅客信息已被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的情况下,仍无视未成年人入住宾馆“五必须”要求,不履行询问、登记监护人信息并记录备查等手续,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入住至宾馆中,也未向公安机关报告。随后,公安机关依法对该宾馆给予停业整顿30天并处罚款1万元行政处罚,给予前台服务人员处以5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今年以来,全省登记未成年人住宿18万余人次,公安机关对落实“四实”登记制度和“五必须”要求不到位的46家旅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处罚,并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及时形成有效震慑。
以守护之名“未”你而来!公安部“五必须”要求施行以来,我省公安机关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落地落实落细各项措施,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火墙”,共同防范和杜绝发生在旅馆内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来源:开封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