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料、切割、输送、钻孔、弯管……近日,在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管材加工岛,机器人手臂灵活转动、协同配合,将一段段原始管材制作成电动自行车组装配件。这里已经实现全程机器人智能化操作。
报纸版面。
8月5日,在贵港市港北区的广西爱玛车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数控激光切割等智能设备高效运行,30秒就能下线一辆电动自行车。
爱玛智慧出行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钟春云 摄
作为电动自行车制造标杆企业,爱玛车业采用智能制造系统,实现原料供应、生产调度和成品发货的高效衔接,让“七天交付、次日到达”成为常态。
这样的智能生产场景,在港北区还有不少。今年以来,港北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AI+制造”:让生产更智能高效
上料、切割、输送、钻孔、弯管……近日,在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管材加工岛,机器人手臂灵活转动、协同配合,将一段段原始管材制作成电动自行车组装配件。这里已经实现全程机器人智能化操作。
“以前人工抓取和摆放总有1—2毫米的误差,现在可实时监控管料加工质量,管材加工的精度达到0.3毫米以内,精确度是人力加工的10倍以上,效率也提升了20%左右。”绿源电动车公司人事经理朱小兰介绍。
据悉,绿源电动车公司智能化管材加工岛项目入选2025年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案例。
作为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近年来,绿源电动车公司广泛应用机器人焊接、液冷技术、智能骑行、数字化电池养护等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了车架制造、铁塑件涂装、电机、整车装配等关键工序信息实时互联互通和自动化加工。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生产电动车99.6万辆,产值12.42亿元,产量、产值均同比增长45%。
绿源电动车公司是港北区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一例。“数智”赋能企业生产正在该区不断涌现。广西雅达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进“AI协同生产”项目,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AI算法分析设备正在搭建;广西鑫辰车业有限公司车架焊接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喷涂工艺智能化升级进入试验阶段,生产自动化率超70%,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生产配件超20万套。
港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旭贤介绍,该区正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深耕本土资源优势,强化科技引领,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数字化研发投入,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AI+农业”: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
在港北区大圩镇益农水稻智慧农场里,智能农机正忙着“双抢”:无人驾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割再生稻、无人驾驶拖拉机耙田、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植保无人机飞防……
益农水稻智慧农场是广西首个水稻智慧农场,计划建设规模2000亩,2025年建成核心示范区500亩。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汉才介绍,智慧农场应用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水稻生产无人驾驶、智能控制、全程机械化作业,2024年,智慧农场亩产干谷超1000公斤,超过贵港市平均水平。“我们农场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无人作业,增效又节本,亩均节约成本约200元。”
港北区坚持科技强农,加大探索更多“AI+”农业场景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按下“加速键”。
近日,港北区武乐镇的星荷AI智慧猪场又新进了1000多头小猪。该猪场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生猪养殖中,显著降低了饲养成本。该猪场负责人周艺介绍,猪场应用AI巡检机器人、智能视频与声音数据的大模型,还引进德国液态饲喂系统,以“中央厨房”式智能管理,使生猪的生长速度提升3%—5%、成本降低8%。“目前,猪场人均可饲养生猪4000—5000头,生产效率提高8—10倍。”
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仓库码垛机器人正在搬运大米。陆宏夏 摄
在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大米生产线已实现全自动化、全智能化操控。近日,该公司的“筒仓智能监测调控系统”入选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案例。
人工智能、无人技术……越来越多的智慧“农具”在港北区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促进农业生产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
“AI+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现在来这里办事,服务好效率高,比过去省心多了。”近日,来港北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市民吴杰英对智慧政务服务十分满意。
港北区AI家门口就业服务中心让求职触“屏”可及。港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市民的感受正是港北区让数字多跑路,切实解决办事群众“堵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的缩影。
该区强化数字平台建设、深化智能服务应用,打造智慧化政务服务体系。引入“DeepSeek智能+助手”,推出了智能客服,实现政策咨询“秒问秒答”、智能导航及动态解读,打造24小时在线政务服务,群众咨询响应答复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2分钟,满意率由75%提升至92%;推行“智能填表、自动审核、网上发证”审批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申请人在网上办事大厅、App、自助服务终端等渠道提交申请材料,系统即可在数秒内完成审批,极大减少了群众和企业的等待时间。
目前,港北区城乡居民参保个人缴费等54项事项实现智能审批新模式。今年以来,申办事项4575件。
乘着数字科技的东风,港北区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使社会治理模式更加科学、更加智能、更加精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法律服务方面,港北区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法律”的模式,把法律服务平台体系从“实体覆盖”转变为“网络覆盖”。已经试运行的公共法律服务微平台,集成法律咨询、文书生成、类案分析等功能,并支持公证、法援、调解等业务的在线预约、申请、材料提交,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在就业服务方面,港北区率先启用贵港市首个AI家门口就业服务中心,在六八社区与石羊塘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AI一体机、AI职播机、AI交互机3个AI终端设备组成“智慧矩阵”,为群众提供智能求职服务,提升就业帮扶精准度。今年上半年,该区累计为企业输送求职人员5800多人,促成1500余人入职。
在森林防火方面,港北区依托“铁塔智联AI识别分析监控系统+无人机测绘取证技术”,全天候、全时段监测大面积林区,精准识别烟雾、热源等异常信号。一旦发现火情,工作人员立即升空无人机勘察,指挥中心实时调度,形成“发现—取证—处置”的闭环,让火情定位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
从政务服务到法律服务,从就业服务到森林防火……在港北区,AI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广西大数据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