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突变?释永信被带走不到半月,四大名人挺身而出,愿为其养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6:50 1

摘要:作为一名出家人,更作为寺庙的方丈,其所作所为更没有给手底下的弟子做一个好榜样。贪财好色、靠着香客们的香火过着奢靡的生活、还靠着自己住持的身份在外搞男女不正当关系。他的这些行为,简直就是三观尽毁,且没有任何底线。

编辑丨tx

释永信原本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带着少林寺越走越远,但因为贪、色、利等诱惑,深深的陷了进去无法自拔,不仅害了自己,还给寺庙的声誉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作为一名出家人,更作为寺庙的方丈,其所作所为更没有给手底下的弟子做一个好榜样。贪财好色、靠着香客们的香火过着奢靡的生活、还靠着自己住持的身份在外搞男女不正当关系。他的这些行为,简直就是三观尽毁,且没有任何底线。

佛门领袖身败名裂,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口诛笔伐,就连许多曾与少林寺关系密切的名人也集体失语,明哲保身。然而,就在这片批判声浪中,一个“逆行者”的小圈子却悄然浮现。

傅华阳、释延云、宋清辉和鲁大魔,这四位或深或浅与释永信有所关联的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声援”。他们的出现,不仅为这场风波增添了更多戏剧性,也引发了公众对人性、利益与道义的深思。

在这批支持者中,与释永信关系最紧密的,莫过于他的两位弟子——导演傅华阳和僧人释延云。傅华阳,法名释延坛,自称与释永信有逾二十载的师徒情谊,情同父子。

他公开表态,即便师父最终被证实是罪犯,自己也永远视其为师,并愿为他养老送终。这番“知恩图报,绝不忘恩”的宣言,无疑将个人情义置于了所有法律与道德批判之上。

同样是弟子,释延云的立场与傅华阳如出一辙。7月29日,疑似释永信徒弟释延云在社交平台发文,来了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便他犯了错,也不会断绝师徒关系。他表示这个时代,不能只讲法律,不讲良心,不能恩将仇报。

单看这些话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放在释永信的身上,显然不太合适,因而这样标新立异的观点,很快引发了关注,此人发文不到一小时,评论数就突破5万条。

不少网友质疑,他是否代表所有少林弟子发声,有人觉得他混淆了“师父”的概念,还有人翻出他多次与释永信合影、拍短视频的记录,说他是“靠方丈流量吃饭”。但也有一部分人说他“重情重义”,不忘“师恩”。

在网络上,支持他的人与反对他的人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他是愚忠,也有人说他是硬气。不过无论舆论怎么评价他,他都没有删帖,也没有改口,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

他把师徒情谊比作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坚称“父母犯错,子女也不会断绝关系”。他还试图拔高声量,强调“全世界的少林弟子心中都有师父的位置”。

这番话,听起来仿佛是为全体弟子代言,却与绝大多数弟子的沉默形成了刺眼对比。他们二人对“小义”的坚守,与当初举报释永信的另一位弟子释延鲁的“大义灭亲”行径,构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人性图谱。

除了师徒情谊,傅华阳与释永信之间还牵扯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他曾是电影《少林寺2》的制片人,也曾担任少林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说,傅华阳是“少林IP”商业化大潮的直接参与者与既得利益者。他的支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在维护一个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确实,在释永信的运作下,曾经破败的少林寺摇身一变,成为了拥有700多个注册商标、开办药局、网店乃至全球文化中心的商业巨舰。有人说,是他把佛门圣地变成了“摇钱树”,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

然而,批评者则指出,这种过度商业化让寺院铜臭味十足,更重要的是,其庞大收益的去向成谜,不少资金被质疑流入了释永信的个人腰包,而非寺院公账。这使得任何关于“贡献”的辩护,都无法绕开“钱去了哪儿”这个核心问题。

可笑的洗白言论

相较于两位徒弟,经济学者宋清辉和网红鲁大魔的立场则显得更“外围”,也更具争议性。宋清辉抛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论,力图为释永信“挣脱”困局。

他引述数据,强调释永信将少林寺发展到旅游收入占当地财政三分之一的规模,并拿今昔对比图为证。在他看来,四十年的经营之功不应因一时之过而全盘抹杀,呼吁给予“公平审判”,在审判时“论功行赏”。

网红鲁大魔的表态则更为直白,带着一丝“匪气”。他反问批评者:“如果把少林寺交给你,你能把它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IP吗?”此言一出,直接将焦点从法律和道德问题,转移到了经营能力层面。

有趣的是,有网友爆料他曾因从事灰色产业“吃过公家饭”,这不禁让人猜测,他是否对释永信的处境产生了某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份共情?

至于他们的动机,外界普遍认为,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发表反向观点往往能迅速博取关注,这无疑是“蹭热度”的一种策略。然而,“功不能抵过”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常识,终究让他们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

喧哗的终章

傅华阳、释延云、宋清辉和鲁大魔,这四股声援力量,在释永信事件的巨大漩涡中显得格外刺耳。

无论是基于情感维系、利益捆绑,还是寻求舆论关注与身份共情,他们的声音都在不同程度上挑战着公众对公义、道德与法律的普遍认知。他们的“喧哗”,不仅没有为释永信争取到多少同情,反而将自身推向了风口浪尖。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宝强、释小龙等同样与少林寺有着深厚渊源的知名人士,在此事件中却选择了集体“沉默”。

这份沉默本身,也代表了一种立场,它使得那四位逆行者的行为,在公共记忆中被定格成一幅复杂而耐人寻味的光谱:有的忠诚,有的逐利,有的追名,而那份平静的沉默,或许才是对纷扰世事最有力、最智慧的回应。

来源:全球一点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