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学家古川隆久:天皇不可推卸战争责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15:10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曾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及地区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日本是在什么背景下挑起对华战争?当时的日本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昭和时代和现在的日本,又有怎样的关系?《风云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曾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及地区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日本是在什么背景下挑起对华战争?当时的日本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昭和时代和现在的日本,又有怎样的关系?《风云对话》专访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他是昭和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毁灭与重生 : 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以下简称《昭和史》)

古川隆久:日本军不满政府应对经济无力

自导自演“九一八”

记者 倪晓雯:

今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我们希望从日本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并探讨其对当今的启示。首先,我想从战争之前,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谈起。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的事件,首先想请问,当时关东军为何做出这一决定?

日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古川隆久:

首先,日本军对当时的政党内阁无法解决日本经济衰退感到不满,尤其是在大萧条之后,他们认为这会影响军队士气,当时以征兵制为基础的军队是他们的基本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大陆,因为之前发生的日清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让他们产生了对中国的优越感,深信自己比中国更优越,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日本军就认为通过在中国获取各种权益和利益,就能解决经济危机。此外,恰逢蒋介石政权一直在推动收回权益,甚至扩展到满洲地区。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日本军决定不惜使用武力,强行制造既成事实,以确保日本势力范围。

记者 倪晓雯:

但是,当时日本已经是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因此应该清楚侵犯他国主权的后果。即便如此,军队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是的,就是这样。这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可能是因为日本距离欧洲和美国等当时的国际社会中心较远,因此可能存在一种疏忽或松懈的心态,认为自己的行为会被忽视。第二个原因是,尽管日本陆军本应在天皇的命令下行动,但如果他们认为某件事对未来有利,即使没有命令,也会自行判断并采取行动,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当然,比如外务省的外交官之类的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陆军的人则认为,只要先占领了地方,之后再找理由就行了。因为距离欧洲很远,所以他们认为欧洲和美国等国不会真的来说他们,因此产生了这种松懈的心态。

记者 倪晓雯:

但是,这种通过侵略他国来获取利益的军事行动理念,在陆军的历史中是否也存在过呢?

陆军最初成立是因为要防止被欧洲各国侵略并殖民,然而,日清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一个重大转折点,日本首次与当时的清朝这种外国大国交战并取得胜利,这让日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此后,日本不仅将台湾纳入殖民地,还开始认为自己也能像欧洲国家一样成为拥有殖民地的强国。此外,军队不仅用于防御敌人的入侵,还被视为向外扩张日本权益的手段之一。虽然最初并非如此打算,但日清战争成为重要契机,日本军认为即使采取被对方视为侵略的行为也没关系,这成为他们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

古川隆久:为掩盖错误

日本军借天皇权威“正当化”战争

日本近代天皇制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视为天皇“股肱之臣”的军队发生了质变,政府也在军方压力下逐渐失去独立性。天皇、政府和军队三者之间形成了权力与责任的相互放任与推诿,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迅速蔓延,将对外扩张与侵略视为维护国家的必经之路。

记者 倪晓雯:

从战争开始之前,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国际联盟派遣的调查团就形成了《李顿报告》,在那时以及之后的日美谈判中,实际日本也有选择国际协调道路的机会。但日本为什么都放弃了,而是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呢?

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家普遍认为必须维护天皇主权,不能损害大日本帝国的权威。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军人中,外交官和政治家也持相同看法。承认日本做错了事,在各种意义上都将带来巨大不利。相比之下,大家认为强行坚持主张,不承认错误会更好。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是一个由天皇统治的国家,因此天皇不可能犯错,这是大家共同的信念。既然天皇不可能犯错,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必然是正确的,形成了这种非常牵强的逻辑。当然,这与政府无关。例如,外交评论家或反对派议员中,肯定有人觉得这很糟糕,记者中也有。但毕竟,说天皇会犯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此,没有人敢明确地说出来,只有政治学者吉野作造稍微暗示了这一点,他在杂志上发表了评论,暗示这样“显然不好”,但他并没有明确说这是一个错误,也没有要求撤回。因此,这种情况正是因为日本是一个以天皇权威为基础的国家,才导致了无法承认错误的严重后果。

记者 倪晓雯:

但实际上军队是利用了天皇制度吧?

这种“利用”的含义,归根结底就是不承认自己错误的一种手段。比如,从陆军的视角来看,他们原本以为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不会在国际上引起太大骚动,但结果完全相反。因此,陆军确实犯了错误,这是判断失误,但如果承认错误并道歉,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于是他们利用天皇的权威,声称“这一定是正确的”,对那些多嘴的人绝不宽容。结果天皇制度被利用了,这种权威被利用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

记者 倪晓雯:

也就是说,天皇和政府即便想阻止也没能阻止。

最大的问题还是陆军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日本军队已经进入而且控制了那个地区,并迫使建立了“满洲国”(伪满洲国),多大程度上能否定这种既成事实,大家还是缺乏勇气。而且,日本陆军名义上直属于天皇,因此批评陆军等同于批评天皇,这种机制使得人们难以直言不讳。

记者 倪晓雯:

从这点来看,您认为天皇对战争负有责任吗?

是的。毕竟从立场上来说,只有天皇才能下令停止军队,但这被西园寺阻止了,我想天皇亲自下令停止是有可能的。如果要说责任在谁身上,最终只能说要归咎于实际上批准了这一决定的昭和天皇。

古川隆久:日本强行模仿欧洲列强

最终走向战争

“天皇至上”的理念不仅造成了政治体制失效,军部失控,也延伸到了学校教育和整体社会氛围当中。

1935年,“天皇机关说事件”爆发,宪法学者美浓部达吉主张“天皇只是国家机关之一,而非国家本身”,其学说在军部与右翼的强烈攻击下被定为“异端”,遭到查禁。此后,批评政府和军队都被视为间接冒犯天皇,社会氛围日趋压抑,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批评也变得几无可能。

记者 倪晓雯:

在您所著的《昭和史》一书中提到,当时的学校教育强调天皇主义和国体论,也就是说,将对天皇和国家的忠诚视为绝对。这种教育背景的形成,您认为是由于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其实,从明治中期开始,教育方针就逐渐发展成,要培养为天皇至上的国家尽忠的国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自由民权运动等的蔓延,当时要防止这种运动对官僚政治构成威胁,例如参与明治维新的伊藤博文、山县友朋等人,他们认为自己是最能做出最佳决策的人,认为自由民权派的人没有好的想法,他们认为,如果这些人掌权,日本将会灭亡,因此他们建立了各种机制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其中之一就是学校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对天皇国家忠诚的国民

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强调要听从上级指示,而上级指示的最终指向就是天皇。认真听从上级指示,不提出异议的才是“好孩子”。因此,人们往往认为既然政府这么说,那就没办法了,形成了一种没有独立思考的状态。

记者 倪晓雯:

当时,也有右翼势力发起的恐怖活动,还发生了多起暗杀事件。根据统计数据,1940年12月时,当时大约有2000个国家主义团体,人数约有6万人。考虑到这些情况,当时的社会氛围是怎样的呢?

右翼,也就是认为日本最好的那种国家主义思想,在那个时候非常引人注目,反过来说,主张国际协调主义的人几乎已经消失,已经到了无法在媒体上公开讨论的地步,这是1940年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起了关键作用,虽然此前右翼势力也存在,但右翼势力真正获得强大影响力,还是以满洲事变为契机。满洲事变本质上是日本的阴谋,但当时人们并不知情,因此认为日本在做正确的事,为何其他国家要批评呢?因此,对国际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人们开始认为“既然如此,日本只能自己努力”,于是日本主义、国家主义思想迅速蔓延。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在参与国家主义运动,但容忍这类思想的氛围逐渐加强。

古川隆久:对极右翼政党推动

国家至上主义教育表担忧

日本举国走上战争之路,这是在国家体制与社会氛围中共同塑造的“集体选择”。而如今,日本政坛极右翼势力再度抬头。成立仅5年的参政党,以“日本优先”为口号,限制移民、推行“自尊史观教育”。在上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中,该党斩获14个席位,加上原有议席,达到可独立提出非预算类法案的门槛,成为左右国会的重要力量,这也引发外界对日本政治走向的关注。

记者 倪晓雯:

战争对今天的日本有什么启示呢?

日本现在不应该再自诩是世界第一了,虽然这听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日本的人口虽然不算少,但也绝非众多。因此,日本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在没有其他国家帮助的情况下,独自维持现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各国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分强调“日本(最好)”的这种说法,从长远来看,对日本自身也不利。

记者 倪晓雯:

您刚才提到的这种的想法,您本人会对现在“日本优先”的这种动向感到担忧吗?

我担忧的有两点,首先,那些主张“日本优先”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试图推行国家至上主义教育。例如,有些政党主张在历史教育中重新引入神话故事,还有些政党则认为目前对昭和时期,包括同中国战争时期的描述过于负面。此外,在具体问题上,例如主张进一步限制外国人在日本工作的政党也开始出现,与10年前的日本相比,排外主义的倾向确实更加明显,虽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但这种趋势确实已经开始显现。

记者 倪晓雯:

如果以现在日本的政治制度,和学校教育,如果再次回到1931年,日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

我想不会和当时一样轻易的作出决定,如今的日本,至少在媒体上也能对这种右倾化问题发表意见,而且,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甚至有自民党议员在演讲中说,比起那些极度右倾的政党,自民党还算好些。毕竟,在战前,日本是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家体制,要说出真实想法确实困难,但与那时相比,现在至少还能发表意见。以当今日本社会的体制来看,如果回到1931年,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来源:凤凰卫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