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技公司们在为显示器的 4K、8K 分辨率较劲,为 120Hz、240Hz 刷新率厮杀时,工程师 Ben Holmen 却用六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反其道而行之的 “答卷”—— 一台分辨率仅 40×25、由 1000 块木制 “像素” 拼贴而成的显示器。
当科技公司们在为显示器的 4K、8K 分辨率较劲,为 120Hz、240Hz 刷新率厮杀时,工程师 Ben Holmen 却用六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反其道而行之的 “答卷”—— 一台分辨率仅 40×25、由 1000 块木制 “像素” 拼贴而成的显示器。
它被网友戏称为 “世界上最不实用的显示器”,却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实用的时代,戳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原来人类的浪漫,从来都藏在这些 “费力不讨好” 的坚持里。
这台名为 “Kilopixel” 的装置,远远望去像一块钉满小木块的画板。每个 2 厘米见方的染色木块都是一个独立 “像素”,能通过旋转呈现黑、白、灰三种颜色。当需要显示图案时,一只由步进电机驱动的金属机械手会沿着轨道缓慢移动,像绣花般挨个戳动木块旋转到正确角度。
显示一张简单的笑脸需要 3 分钟,播放一段 10 帧的动画则要等上半小时 —— 对比当下手机屏幕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它的 “慢” 简直令人发指。
但 Ben Holmen 偏要在这份 “慢” 里死磕。2019 年某个深夜,他在车库里摆弄着 3D 打印机时突发奇想:“如果像素是能摸到的实体,会是什么样子?” 最初他盯上了乒乓球,这种轻量又便宜的材料本是完美选择,却在测试中发现球体易变形、颜色附着不均。随后尝试的泡沫球、塑料块不是太脆就是太重,直到 2021 年夏天,他在木材市场看到一堆边角料时突然顿悟:“木头有温度,有纹理,甚至能呼吸 —— 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像素感’吗?”
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材,他跑遍了西雅图周边的 12 家木工坊,最终选定枫木与胡桃木的拼接方案:浅色枫木切面做白色像素,深色胡桃木做黑色像素,两种木材的自然过渡色则充当灰色。每块木块都要经过切割、打磨、染色、封蜡四道工序,单是处理这 1000 块木头,就耗掉了他整整八个月的周末。“有次连续打磨到凌晨,手指磨出的水泡沾到木粉,疼得差点把砂纸扔了。” 他在博客里自嘲,“但看到阳光下木块的纹路像流水一样流动时,突然觉得值了。”
比材料更棘手的是 “显示” 机制。最初他想给每个木块装微型电机,却发现 1000 个电机的耗电量能抵得上一台冰箱,且同步控制的代码复杂度远超想象。在报废了三版电路板后,他转而设计了那只 “戳动式” 机械手。这只由 3D 打印零件与钢轴组装的机械臂,精度能控制在 0.1 毫米内,却需要沿着 X、Y 轴轨道一步步挪动,像老式打字机一样 “敲” 出每帧画面。“它笨得像只刚学飞的鸟,”Ben 笑着说,“但每次听到木块转动时‘咔嗒’的轻响,就像在听机器给我讲冷笑话。”
去年圣诞节,Kilopixel 第一次完整显示出全家福时,Ben 的女儿盯着屏幕看了 20 分钟。“爸爸,它为什么这么慢呀?” 小女孩伸手触摸还在转动的木块,“但我好像能看到它在‘想’怎么变。” 这句话意外点醒了他:比起电子屏幕的即时呈现,这种带着机械震颤、木头清香的 “慢显示”,反而创造了一种新的观看仪式 —— 人们会为了等一幅画出现而放下手机,会因为木块转动的误差产生的 “小意外” 而发笑,会在触摸时感受到木材的温度与机械手的力度。
这让人想起《小王子》里的台词:“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在这个被 “效率至上” 裹挟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用参数衡量一切:手机要快充,电脑要跑分,连社交都要 “秒回”。Kilopixel 却像个固执的逆行者,它用 6 年时间证明:人类文明里最动人的创造,往往诞生于 “没必要” 的坚持里。就像古人在岩壁上凿画,在竹简上刻字,在羊皮纸上书写 —— 他们明明可以用更省力的方式记录,却偏要选择最耗时、最笨拙的手段,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心跳的频率、思考的痕迹,悄悄藏进作品里。
如今,这台 “最不实用的显示器” 被摆在 Ben 家的客厅,每天只在傍晚 “工作” 一小时。它会显示当天的天气预报(虽然常常滞后),会播放女儿画的简笔画(机械手偶尔会认错像素位置),有时甚至会故意 “卡壳” 在某个画面 —— 那是 Ben 特意留下的程序漏洞,“就像老唱片跳针时的杂音,反而成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有科技博主批评它 “反智”“浪费资源”,Ben 却在采访里坦然回应:“我们造了太多‘有用’的东西,快得让我们忘了等待的滋味。也许有一天,当 AI 能生成所有图像时,人们会想起曾经有个傻瓜,用木头和钢铁,一点点‘敲’出了一幅会呼吸的画。”
这大概就是人类最可爱的矛盾:我们既会造出每秒运算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也会花六年时间打磨一台 “连表情包都发不清” 的木头显示器;我们既追求星辰大海的浩瀚,也眷恋指尖木头纹理的温度。而这些看似 “无趣” 的坚持里,藏着的恰恰是让生命变得 “有趣” 的密码 —— 毕竟,只有懂得为 “无用” 倾注热情的物种,才能真正理解 “有用” 的意义。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