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10万和年薪100万,殊途同归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4:05 1

摘要:所谓的个人时间,就是打工人的自由时间,它不应当为“更好地工作”服务,而是让打工人从事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实际上,自由时间的争取和落实困难重重。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打工人的时间从来不属于自己,哪怕拿到的工资再高,也是工作的奴隶、资本的工具。也许喝着不同价位的咖啡,本质上都是牛马的自助饲料罢了。

今年“两会”期间,曾有人大代表提议用“888”工作制取代“996”工作制,即“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个人时间”。

所谓的个人时间,就是打工人的自由时间,它不应当为“更好地工作”服务,而是让打工人从事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实际上,自由时间的争取和落实困难重重。

今天的文章将讨论自由时间如何被工作全方位殖民,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使用自由时间。

01.

自由时间的消费化

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西方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进入了工作社会,因为人们的社会身份或者主体性主要是由工作塑造的。而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消费社会。

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传统的工厂工作和稳定的工作大幅减少,所以大部分人没有办法通过工作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这个时候,消费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消费人们可以自由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的商品以及追捧的偶像,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身份和个性。在消费领域,只要不差钱,我们就是绝对自由的,能够把自己打造成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样被打造出来的自我为“消费自我”。

然而,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虽然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工厂工作和稳定的工作都在减少,但是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哪怕从事的是不稳定工作,绝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依然是打工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雇佣关系所塑造。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消费由生产决定,大规模的消费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在近代工业革命初期,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达14乃至16个小时。后来因为工人运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

资本家认识到,如果工作时间过长,工资太少,工人辛辛苦苦生产出的东西没有人来买,那经济肯定是玩不转的。

为了让生产出的商品尽快卖出去,实现经济循环,有些资本家率先采取了涨工资、降工时的做法,比如美国的亨利·福特。在福特制确立之后没多久,美国在国家层面推行8小时工作制,让打工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不会对打工人的自由时间坐视不管。强硬的做法是无视劳动法,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相对聪明的做法则是调动工人的消费欲。

《活死人黎明》

资本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或者剩余价值,虽然减少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损失,但是卖出更多商品、加速生产进度,可以弥补损失,甚至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资本家就要千方百计地引诱全社会的工人在自由时间内多多消费,从而让机器转得更快,也让自己赚得更多。

广告在当代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就在于,资本家需要广告来轰炸打工人,调动、甚至制造他们的消费欲,让打工人通过眼花缭乱的差异化商品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在文化层面,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是即时满足的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的商品越来越不耐用,得经常更换,因为生产商采取了有计划的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策略,让商品更容易损坏,而且还没有办法维修。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灯泡:灯泡的使用寿命原本有2500小时,后来被人为缩短到1000小时。这样就保证人们有更多的消费需求。现在的手机电池大都不可直接拆卸,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引导消费者在电池报废的时候,直接更换手机。

当代消费主义文化强调即时满足、欲望的放纵、不羁的个性,这和工业资本主义初期强调工人要禁欲、要守纪律、埋头苦干的社会风气不一样,但只是局限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一旦进入工作场所,打工人就要接受老板的管理,服从工作场所的纪律。

打工人依然要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依然要勤劳、有干劲。而且相较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劳动者,当下的打工人,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打工人,不光要拥有工作所需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还得培养工作场所需要的特定社会性格。

比如,面对领导、客户时要有眼力见儿,对老板和公司要忠诚,认同公司的文化,表现出职场上的宜人性。哪怕是没有稳定工作的打工人,也得习得这种工作品格。

相比于“消费自我”,哪怕打工人的工作变得不稳定了,打工人的“工作自我”在生产空间待的时间更长,受到的规训和“管教”更多,受到工作的影响也更大。也就是说,当下打工人的自我或者说社会身份在更大的程度上被工作所塑造。

因此,消费主义只是当下社会的表象,生产主义才是本质。

虽然生产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上没有那么重要了,第三产业成了就业的增长点,消费活动更加五花八门,但是资本增殖和生产主义是资本主义那个不变的因素。资本增殖和生产主义需要打工人“更好的”工作自我。

从根本上说,社会通过生产得到组织,我们的自我或者说社会身份也主要通过工作得到塑造。虽然消费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我们的社会不能称为消费社会,还是应该称为工作社会。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当然,打工人之所以拥抱消费主义,也不全是因为广告的诱导和操纵,也因为打工人需要通过消费来安慰自己。很多打工人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也没有办法从这些工作中获得意义感或成就感。

很多人会想,工作很艰辛,只能忍着,等不工作的时候在生活中对自己要好一点。而“对自己好”的主要途径,就是消费。比如说,有些人会购买各种不太必要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和自己的房子,有些人会花大价钱去购买奢侈品来犒劳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只有从“工作自我”切换到“消费自我”的时候,打工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自己有做选择的自由。

马克思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说,工人运用人的机能也就是工作的时候,因为缺乏自由自主,所以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而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也就是吃、喝、生殖,还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除了自我安慰的目的,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攀比心。一方面我们被远处的广告所引诱,另一方面,我们被“近处”的邻居和同事刺激,总怕自己落在后面,怕新买的鞋子、衣服没有品味,怕新买的车子够不上档次。

这种攀比心也会激发我们的不满足感,想要通过购买和升级消费品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

这种消费主义当然是有问题的。消费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和自由是转瞬即逝的。橱窗和购物车里的商品永远是最美好的,一旦到了我们手里,很快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变得平平无奇。

消费主义造就的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的消费者,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认为,生活总是缺乏某些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满幸福。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总是找不到这些东西,总是在没完没了地寻找。

有研究指出,如果一个人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过于强大,就会过度看重占有,很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看来,现代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行为规范,一方面要专心工作,不要分神或者胡闹,这是雇佣劳动的规矩,也是必须被内化的法则;另一方面,休闲时间应该跟工作不一样,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效率。

工作是全情投入的,所以休闲的时候是精力涣散的,不能太耗费精力。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里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所谓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主要通过消费性的“休闲产业”得到满足,比如逛商场、逛购物网站、看电影、打游戏、观看各种比赛和演唱会、出门旅游等等。

这就意味着,自由时间内的休闲活动基本都是消费活动。

《极度空间》

02.

自由时间的工作化

自由时间的消费化同时也会带来自由时间的工作化。当我们不断追求更多的消费品,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购买力。为了提高购买力,就会主动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更加努力地赚钱。

就这样,很多人陷入了工作-消费的恶性循环:主动压缩自己的自由时间,把一部分自由时间变成工作时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剩下的自由时间转变为消费活动的时间。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遵循努力工作、尽情玩乐的原则,在自由时间通过高消费和强烈的娱乐刺激来补偿工作时的付出,这是一种看起来非常充实的生活方式。

当然也有人缺少消费欲求,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对工作本身没有什么好感,但害怕跟不上工作进度,害怕被裁员。为此,他们不得不主动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或者在自由时间学习充电,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在职场更有竞争力。

学习充电就像通勤一样,也是为了工作的目的而进行的,所以实际上也是从属于工作的。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人把工作当成重要寄托,主动把自由时间变成工作时间。他们在休息的时候思绪也很难停下来,忍不住想着工作。还有一些人会觉得休息的时候也不能懈怠,通过继续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优秀。

最后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对工作谈不上热爱,但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所以在自由时间里闲不下来。对这些人来说,与其在自由时间里消费花钱,或者无所事事,更为理性的做法是把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转变为工作时间,攒更多的钱。

自由时间被工作所殖民,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的必然现象。正如法国思想家安德烈·高兹所说,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容不下真正的自由时间,只能容得下用于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因为只有生产和消费,才能为资本增殖带来好处,给资本家带来利润。

对于努力工作、尽情玩乐的打工人,通过消费休闲活动让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这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但是消费主义和休闲产业,让劳动力的再生产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需要,让打工人在消费和休闲上尽可能多地花费时间和金钱。

在阿多尔诺看来,消费活动看似自由,其实也是被资本增殖所引导的,是不自由的。近些年,消费休闲越来越像工作。

《监视资本主义》

就线下消费来说,很多超市都会让顾客自己扫码结账,这其实是把收银员的工作转嫁给了消费者。就线上消费而言,打游戏要做每日任务,买菜软件要签到,这些跟钉钉打卡没有多少区别。

除此之外,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休闲冲浪,会留下各种数据。平台资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广告投放、数据加工等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说,我们在网上休闲的同时,也在间接地为平台资本打工。

对于热爱工作、学习充电的打工人,把自由时间变成工作时间,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工作和学习充电都应该适可而止,因为大脑需要休息,需要自由时间,长时间工作会带来健康风险。

没有业余爱好的打工人,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学习怎么样使用自己的自由时间。

03.

操持闲暇:

探索真正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

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888工作制”,即“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个人时间”。在“888工作制”下,我们的时间被划分为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和自己的时间。

在清醒的时间内,工作时间是属于老板、受老板支配的时间,只有去掉家务劳动和日常琐事的自由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们的自由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资本家的时间。

一方面,自由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消费活动,过剩的消费欲让我们主动压缩自由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自由时间变成了工作时间和学习充电的时间。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工作和休闲的二分法。休闲时间成了一种相对次要的存在,因此可以被牺牲。自由时间变成了被工作和资本主导的时间,成了不自由的时间。

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有必要去了解古人的智慧,看看在古典时期的雅典,人们怎么样看待工作和休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工作和休闲的必要,休闲是为了放松身心、恢复精力,然后再回到工作里去。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我们的休闲活动称为游嬉(paidia)。

游嬉的目的是更好地工作,为工作服务。在这个意义上,游嬉时间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并不是真正自由的。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除了游嬉或者休闲之外,还存在真正的自由时间和活动。这种真正的自由时间和活动叫做闲暇(schole)。这里的闲暇既可以指真正的自由时间,也可以指真正的自由活动。

也就是说,现代人使用的是工作、休闲的二分法,而亚里士多德使用的是工作、休闲、闲暇的三分法。

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来看,现代人的休闲是为了工作,学习充电也是为了工作,所以人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工作-休闲或者工作-消费的恶性循环,缺乏真正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

但是在工作、休闲、闲暇的三分法里,工作和休闲的目的是为了闲暇,是为了让人们在合适的时机能够停下来,然后去从事人们真正自愿的、没有任何外在功利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从事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会使用“操持闲暇”这个表达,为的是强调闲暇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典型的闲暇就是哲学沉思活动。

所谓哲学沉思不是学校里所教授的哲学,因为这种哲学也难免沦为赚钱的工具。一旦成为赚钱的工具,成为功利性的活动,哲学沉思就变成了工作,也就不配称为自由自主的活动。哲学沉思必然是非功利的,是个人在自由时间内完全出于求知的兴趣而进行的活动。

认为只有哲学沉思活动才叫闲暇,这样一种精英主义观点可能适合很多读书人的胃口,但是很显然不适合大多数人。比起教条地坚持亚里士多德闲暇的观点,更应该适当扩大闲暇的范围。

哲学沉思当然是一种闲暇,但是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闲暇,也不应该成为最高级的闲暇。很多脑力和体力劳动也可以成为闲暇活动,比如文艺创作和手工活动,甚至家务劳动。

只要我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不是为了外在的实用目的,也没有任何外在强制所带来的紧张感。

比如说,不要在饿肚子的时候才想着做饭,赶紧填饱肚子,而是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并锻炼自己的厨艺,尽可能地做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晚饭。尽管把饭做好是首要目的,但可以享受做饭的过程,这时候做饭就是一种闲暇。

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在工作之外,操持体力性质的闲暇,让思想投入同时又对体力有所挑战,这可以促进心理资源的恢复,得到更好的休息。

在操持闲暇的时候,被使用的时间真正属于个人,这种时间与工作和休闲时间产生了质的差别,因为这个时候,闲暇不能用功利的目的和金钱的标准来衡量。

闲暇成了真正的自由时间,也是真正自主的时间,意味着我们对某段时间拥有真正的主权。这种对时间的主权就像对国土的主权一样,是不容侵犯的。

《住宅区的两人》

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宗教原因,禁止周日和某些节假日的商业活动。例如,以色列部分城市和地区禁止商店在犹太教安息日营业。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会给生活造成不便,不自觉代入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的角色。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既是消费者,也是打工人。商场、超市不开门,意味着打工人可以不用加班,所有人都必须休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就是对时间的主权。

反观我们的节假日,不论是传统的节日如春节,还是现代的节日如劳动节,实际上都成了消费日,同时也成了打工人的工作日。某些消费日比如“双十一”“双十二”,因为网络的发展、商家的推波助澜,也变成了新兴的节日。

真正的闲暇活动比如手工活动、文艺创作当然还有沉思活动,不是所谓的业余爱好。因为业余爱好意味着不能太认真,而闲暇可以很严肃,也需要我们全情投入。

闲暇让我们活在当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闲暇有其内在的愉悦、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而没有闲暇的人,无论是沉迷工作、休闲还是消费的人,永远都是追求外在的目标,比如更多的金钱和快感,很难获得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当然,不论是手工活动还是沉思活动,如果我们想操持这种闲暇,首先得有一定的技能和修养。闲暇和学习、训练紧密相关,即所谓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主要也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它的原意是自由人的教育(eleutherios paideia, liberal education)。亚里士多德说的自由人是摆脱劳动的贵族,这些人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音乐和哲学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跟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完全不一样。

在当下中国,博雅教育也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且主要局限于哲学等高级文化的传授。但是闲暇教育不必局限于高雅文化的传授,手工技艺也可以成为闲暇教育的内容。打工人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培养自己闲暇的能力。

马克思犀利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终生不外是劳动力,因此他全部可供支配的时间,都被迫变成工作时间,也就是用于资本的增殖。为了扭转这种趋势,马克思认为要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所以他非常重视限制工作日的运动,也支持当时的八小时工作制主张。

时间是自我发展的空间,只有把工作时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工人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培养闲暇的能力,从事真正的自由活动。

《我的事说来话长~2025春~》

尾声.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虽然对成年人来说,健康的睡眠时长因人而异,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最佳睡眠时长基本都是在7-8小时这个区间,剩下的就是理论上的可支配时间。

不过,这种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工作时间,以及从属于工作的休闲和学习充电时间,造成了我们闲暇能力和闲暇活动的萎缩。

从观念层面来说,应该抛弃“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一旦把这个理念内化,就会把自由时间排在工作时间之后,为了工作和消费的热情让渡自己的自由。没有了自由时间,也就谈不上自由。

通过闲暇的理念,我们认识到自由时间是不能被货币化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人性、作为人的能力,比如没有功利心的社交能力、欣赏和创作艺术的能力、参与政治的能力、沉思的能力等等,都是通过自由时间得到发展的。

失去了这些能力,就会彻底沦为资本的工具,沦为奴隶。

所以在实践层面,应该坚守8小时工作制,与此同时,在保障一定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争取更少的工作时间,或者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

这也要求我们有更加健康的消费理念,不必盲目跟风,去追求所谓的时尚或者网红产品。很多人已经在有意识地消费降级,在思考哪些商品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当然,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很多人的生活水平远达不到体面的标准,对这个群体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消费升级。不管怎么样,美好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水平的支撑,比如舒适的衣服,营养均衡、干净卫生的食物,便捷的公共交通以及相对宽敞的住房等等。

《住宅区的两人》

在当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这本来不应该是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蛋糕已经做得很大了,而且有能力做得更大,关键在于怎么样分配蛋糕。

当所有的人都能享有一定的体面生活和充分的自由时间,闲暇的能力就更为重要。那个时候,我们的时间和工作观念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我们固然要从事造福社会的活动,但是勤劳不再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美德。

正如凯恩斯所说:“我们将尊崇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教导我们如何分分秒秒都过得充实而美好,这些心情愉悦的人能够从事物中获得直接的乐趣,既不劳碌如牛马,也不虚度岁月,逍遥如神仙中人。”

这些人就是真正掌握闲暇能力的人。当这个群体变得越来越大,人们的闲暇也会变得多种多样,哪怕什么都不做,也不会感到焦虑和无聊。

我们的时间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守时依然是一种美德,因为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时间;但是漫无目的地消磨时间,也会成为社会赞许的行为,因为这也是在操持闲暇。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