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仕华大思政论坛 优秀成果‖ 王锦绣 徐晓艳 触摸大油泡 锚定人生井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07:11 1

摘要:2009年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考察克拉玛依时指出:“在石油战线弘扬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实际上包括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这一嘱托,为克拉玛依精神传承指明了方向。

触摸“大油泡” 锚定人生井位

——克拉玛依石油研学的创新与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从“精神传承”到“青春扎根”

2009年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考察克拉玛依时指出:“在石油战线弘扬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实际上包括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这一嘱托,为克拉玛依精神传承指明了方向。

新疆克拉玛依的“大油泡”雕塑,以不锈钢镜面将克一号井的抽油机与城市天际线融为一体——镜中转动的井架,这里不仅是石油新城崛起的起点,更是“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具象化象征。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小学的庄仕华中队的队员们将以“触摸”为起点,在金属的温度与历史的厚重中,探寻石油人的精神密码,让“人生井位”的坐标与家乡发展、时代使命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本次研学以本土石油史为红色教材,将“学雷锋”与“爱家乡”深度融合。为此,克拉玛依第十小学以“大油泡”为精神地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根本遵循,设计“触摸—感悟—行动”的石油研学体系:以“触摸大油泡”为起点,将本土石油史作为鲜活红色教材,设计“学雷锋”与“爱家乡”深度融合的研学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明白:新时代的“人生井位”,既要扎根家乡的土壤,更要以奉献为钻头,向时代的岩层掘进。理解“石油精神永不过时”的深意;在对标庄仕华等榜样中,找到“投身油城建设”的具体路径;最终锚定属于自己的“人生井位”——正如一代代有志青年扎根戈壁的选择,让“为梦想加油”的城市因青春接力而生生不息。

二、活动目标:三维锚定“人生井位”

1.认知锚定:通过触摸“大油泡”、探秘油田,系统了解石油开采全流程,厘清克拉玛依从“戈壁荒滩”到“能源重镇”的变迁,理解“每一滴石油都凝结着奋斗”。

2.精神锚定:从石油人“像螺丝钉扎进戈壁”的坚守中,体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明确“奉献不是口号,而是做好每件小事的坚持”。

3.行动锚定:以庄仕华“扎根边疆、服务群众”为榜样,将个人成长与家乡建设、民族团结相连,树立“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的人生目标。

三、核心逻辑:以精神为钻,锚定青春井位

(一)精神之钻:让“永不过时”可触摸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石油精神的嘱托为总纲,将“大油泡”雕塑打造成“精神温度计”:镜面映出的井架,是“艰苦创业”的历史刻度;老石油工人的劳动工具,是“无私奉献”的实物见证;庄仕华“扎根边疆50年”的事迹,是“精神永不过时”的当代注脚。研学通过“触摸历史—对照当下—锚定未来”的链条,让“永不过时”从理念变为可感知的成长养分。

(二)井位之基:让“青春扎根”有坐标

“人生井位”的本质是“青春如何扎根”:石油人的井位在地下,产出能源;庄仕华的井位在诊室,产出健康;新时代青少年的井位,可以是油田技术创新(科技井)、家乡文化传播(文化井)、社区志愿服务(民生井)。研学的核心,是引导每个孩子找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具体落点,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期望。

三、实施路径:五维触摸,以精神为指引锚定井位

(一)触摸感知:指尖触到的嘱托

活动场景:克一号井遗址前,“大油泡”雕塑下

1.齐读“石油精神永不过时”的嘱托,队员们伸手触摸不锈钢曲面,感受正午阳光带来的微烫温度,观察曲面中倒映的井架与天空——“这弧度像不像石油人弯腰工作的背影?”“为什么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重要?”(关联城市发展对精神的需求)

2.比触摸井架上的斑驳锈迹与“大油泡”的光滑表面,讨论:“为什么旧井架锈迹斑斑,‘大油泡’却闪闪发亮?”(引导理解:前者是奋斗的痕迹,后者是精神的传承)触摸镜面中自己的倒影——“作为油城青年,我该传承什么?”(链接个人与城市的关系)

3.思考讨论庄仕华“把病人当亲人”和“石油人‘把井架当生命’相比,这种精神有何共通?”学生在研学手册中写道:“大油泡的镜面,一边映着总书记的嘱托,一边映着我们要走的路。”

(二)触摸历史:在地窝子里读懂“创业之艰”

活动场景:克拉玛依石油博物馆、百里油田观景台

1.“石油人一天”角色扮演:

庄仕华中队的队员们在复原的“地窝子”(石油人初期居所)场景,分组体验“地窝子生活”(用纸箱搭建简易地窝子,模拟当年工人同吃同住的场景)、“紧急抢修”(用积木模拟井架维修,限时合作完成)、“零下30摄氏度守井架”等任务,听老石油讲述“当年没有机械,全靠人拉肩扛,就想着‘为国家多产油’”。

对比雷锋“补丁袜子”与老石油人“补丁手套”的实物展品,讨论:“艰苦环境中,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

2. “磕头机的悄悄话”观察:

庄仕华中队的队员们站在百里油田观景台,数算不停运作的磕头机:“它们24小时不停歇,像不像永不偷懒的雷锋?”

小组设计“给磕头机的三句话”,如“谢谢你,为家乡‘磕头’攒能量”“我们也要像你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

3.对比庄仕华“骑着马在天山巡诊,用背包带固定手术器械”的经历,展示石油人“补丁棉袄”与庄仕华“磨破的巡诊包”实物,讲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艰苦创业’,就是这样在不同岗位上的坚守”。体验后,92%的学生在感悟中写道:“现在的条件好了,但‘迎难而上’的劲头不能少——这种精神真的永不过时!”

(三)触摸榜样:在对话中找到“奉献的模样”

组织“两代石油人+庄仕华精神”对话会:

1.退休石油工程师张爷爷展示“30年井位勘探笔记”,每页都标注“今日进度”,他说:“总书记说精神永不过时,就是要我们把‘认真’二字刻在岗位上”。

2.庄仕华事迹学习会:

观看庄仕华“骑着摩托车巡诊,为边疆群众送医”的视频,对比石油人“骑着骆驼找油苗”的故事:“他们都在‘行走’,走的是什么路?”(引导理解:都是服务家乡、奉献人民的路)

3.引导学生对比:“张爷爷的井位在戈壁,庄医生的井位在牧区,他们如何体现‘永不过时’的精神?”学生最终提炼出:“不管在哪个时代,把分内事做到极致,就是对石油精神最好的传承。”

(四)触摸实践:在创新中践行“青春担当”

以“新时代如何挖好自己的井”为主题,开展实践创新:

1.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庄仕华中队学习观看“石油小发明”比赛;模仿“大油泡”的反光原理,设计“太阳能井场监控装置”以及“油田设备维护效率提升方案”,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队员们要好好学习,踔厉奋发。

2.发起“我的青春井位计划”:有的学生组建“石油精神宣讲团”(在校园播撒精神种子),有的请家人帮忙制作“克一号井AR导览图”(用科技活化历史),王锦绣校长及时肯定鼓励:“就像石油人一锤一锤凿井,你们一步一步做事,就是在锚定自己的井位。”

(五)触摸行动:在奉献中扎根“油城土壤”

活动场景:黑油山景区、社区服务点

1. “跟着庄仕华学雷锋”实践:

在黑油山景区开展“我是小小守护者”活动:捡拾垃圾、擦拭油苗保护栏,用行动兑现“守护家乡”的承诺。

2.向社区老人讲解“大油泡”的故事:“这不仅是个雕塑,更是爷爷们用青春换来的‘家乡勋章’。”

3.设立“青春井位宣言墙”,学生贴上自己的承诺——“我的井位在实验室,要研发更环保的钻井技术”“我的井位在讲台,要讲好克拉玛依的故事”,每句话旁都印着习近平总书记“精神永不过时”的金句印章。

四、活动成果:从“触摸”到“扎根”

庄仕华中队的队员们用作品诠释“人生井位”的模样:

1.手抄报《大油泡下的雷锋》里,有队员画着自己帮邻居搬白菜的场景,配文:“石油人挖井,我挖‘爱心井’”。

2.“环保磕头机”模型旁,贴着“给20年后的自己”的便签:“记得常回‘大油泡’看看,那时的你,扎根够深吗?”

3.演讲比赛中,孩子们说:“触摸‘大油泡’时,我摸到了两个字——‘踏实’:像石油人那样踏实干活,像雷锋那样踏实帮人,就是最好的人生井位。”

五、经验启示:以精神为钻,让青春井位深扎根

克拉玛依市第十小学庄仕华中队本次石油研学的实践证明,“大思政”视域下育人模式需要“三个转化”:

1.把本土资源转化为可触摸的载体:像“大油泡”这样的工业地标,通过“触摸”设计,能让红色资源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对话”。

2.把身边典范转化为可学习的标尺:像庄仕华这样的榜样,通过“事迹对比、实践模仿”,能让红色传统从“遥不可及”变为“近在眼前”。

3.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通过“人生井位”的具象化设计,让红色传承从“听故事”变为“做实事”,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传承好”的目标——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自己的“红色井位”,在扎根家乡、奉献时代中绽放红色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本次研学以“大油泡”为起点,让庄仕华中队的队员们在触摸中感知历史,在实践中锚定方向——人生的“井位”从来不是凭空设定的,而是像克拉玛依的石油人那样,以热爱为井架,以奉献为钻头,在祖国和家乡需要的地方,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未来,这口“人生井”将继续延伸:向下,扎根本土的精神土壤;向上,生长出服务社会的枝叶。因为他们知道:最好的“井位”,永远在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地方。

来源:雷锋博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