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上最接近神的男人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提出了利用地球进行全球无线供电的惊人构想。由于太过超前,遥遥领先,无人能够理解,最终无疾而终。
1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上最接近神的男人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提出了利用地球进行全球无线供电的惊人构想。由于太过超前,遥遥领先,无人能够理解,最终无疾而终。
不过现在,日本千叶大学利用机器学习,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供电)系统,无论连接什么设备、设备功耗如何变化,它都能稳定、高效地提供电力,或将为实现一个真正“全无线”的社会铺平道路。这项研究已发表在7月18日《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上。
是不是觉得信息量爆炸了?别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掰一掰。
先问一个扎心的问题:你每天为各种充电线弯腰多少次?
手机、电脑、耳机、手表……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化时代,却也被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充电线牢牢“绑架”。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天才想彻底终结这一切。
他就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这位大神的目标可不是给你手机隔空充个电那么“小气”,他想做的是全球无线供电。通过他设计的“沃登克里弗塔”,将电能泵入大地,让全世界的飞机、轮船、工厂,甚至每家每户,都能像收听广播一样,随时随地免费获取电能。
很遗憾,由于资金和时代局限,特斯拉的疯狂梦想最终陨落,那座巨塔也化为废铁。他的构想,成了一个传说,一个近乎科幻的“神话”。
不对啊,你可能会说,我们现在不是有无线充电了吗?
没错,但今天的无线充电,更像个“近视眼”,不仅充得慢,而且对不准位置还不行。更要命的是,它有一个技术死穴——负载依赖。
说人话就是:充电设备一变,效率就拉胯。
比如,你手机从1%充到80%是一个“负载”,从80%充到100%又是另一个“负载”。传统无线充电系统在负载变化时,电压会像过山车一样不稳定,大量能量变成热量白白浪费,效率大打折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无线充电中看不中用,远不如一根快充线来得痛快。
正当所有人以为无线充电只能这么半吊子下去时,日本千巴大学的関谷浩朗(Hiroo Sekiya)教授团队,带着一份“王炸”研究登上了《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
他们是怎么做的?答案简单粗暴:让AI来设计电路!
传统方法是工程师拿着计算器,根据理想化的公式去设计电路。而日本团队反其道而行之:
1. 建立真实世界模型:他们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把所有现实中可能影响效率的因素(比如微小的电容差异、环境变化等)全都考虑进去。
2. 启动进化算法:他们启用了一种叫做“遗传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不知疲倦的“最强大脑”,它会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几百万、上千万次的电路设计实验。
3. 优胜劣汰,逼近完美:每一次设计,AI都会根据“电压稳不稳定、效率高不高”等标准给出一个分数。然后,它会像生物进化一样,淘汰掉低分设计,保留高分设计的“优良基因”,不断迭代,直到找到那个几乎完美的“天选之子”——一个几乎不受负载变化影响的电路设计方案。
结果如何?数据惊人!
电压波动:传统设计的系统高达18%,而AI设计的系统被死死按在了5%以内!
综合效率:在各种负载下,新系统都保持了高达86.7%的稳定高效率!
这意味着,无论你给什么设备充电,无论设备处于什么电量状态,它都能稳如泰山,高效输出。那个困扰业界已久的“负载依赖”难题,被AI一脚踹开了。
你可能会问,这不还是近距离充电吗?跟特斯拉的全球供电有什么关系?
关系太大了!
这项突破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无线电能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核心障碍。这就像人类在学会控制火之后,才有了后来的蒸汽机和内燃机。
有了这项基础,未来将不可限量:
真正的智能家居:你的电视、音响、台灯、扫地机器人……家里再也看不到一根电线,所有设备都可能按需取电。
电动汽车革命:汽车行驶在铺设了无线供电系统的公路上,就能实现边开边充,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医疗植入设备:心脏起搏器等设备可以实现无创充电,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関谷浩朗教授自己也说:我们有信心,这项研究是迈向全无线社会的重要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到10年内,让无线供电普及开来。
这意味着什么?未来的能量,或许会像今天的Wi-Fi信号一样,无形、无感,却无处不在。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实现特斯拉那个利用地球磁场的“免费电力”宏愿,但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突破,正以一种更务实、更高效的方式,继承了特斯拉的遗志。
被电线束缚了一个多世纪的人类,终于看到了挣脱枷锁的曙光。
这个全新的时代会来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Fukuda, N., Komiyama, Y., Zhu, W., Xie, Y., Komanaka, A., & Konishi, A. (2025). ML-Based Fully-Numerical Design Method for Load-Independent Class-EF WPT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1-13. DOI: 10.1109/TCSI.2025.3579127.
2. Gosavi, A. (2025, August 6). ‘Fully wireless society’ could be made possible with Japanese scientists’ breakthrough.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