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的楹联”到“楹联里的湖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2:52 1

摘要:盛夏时节,在大河之滨品读由湖南日报社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楹联里的湖南》一书,从“湖南的楹联”再到“楹联里的湖南”,一路读来,环顾湖湘楹联历史,看到这一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播的“现象级”产品,不免颇多感概。

文/王家安

盛夏时节,在大河之滨品读由湖南日报社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楹联里的湖南》一书,从“湖南的楹联”再到“楹联里的湖南”,一路读来,环顾湖湘楹联历史,看到这一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播的“现象级”产品,不免颇多感概。

提到湖南楹联,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里的湖南》开篇之作,也是此联。

湖湘山河锦绣,文风炳蔚,名联遍布,仅从《楹联里的湖南》即可见一斑,故说湖湘大地,名联琳琅,其楹联的质与量,都可称之“于斯为盛”;至于楹联作者,那也是灿若星河。据唐意诚先生《湖南古今对联书目》,载有湘人联著1323种,为各省之执牛耳者;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主编《清十大名家对联集》,撷取史上十位重量级联家,其中就有曾国藩、左宗棠、李寿蓉、王闿运、吴獬五位湘人,占到半壁江山。

湖湘楹联之风,从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振臂一呼中走来,从梁章钜《楹联丛话》出版后,湖南率先翻刻“一时颇为纸贵”的轶事中走来,恰同中国楹联文化的繁盛轨迹相契合,盛行三百年而别开生面。故值此《楹联里的湖南》出版之际,思考多年的一个问题又浮于脑际,这股风气,为何“于斯为盛”?

不得不提一位对后世湖湘振兴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陶澍,在清中期楹联繁盛时代到来之际,陶澍的“朋友圈”,聚集着梁章钜、林则徐、阮元、龚自珍、伊秉绶这些楹联史上的顶级“大咖”,更直接为湖湘培育了贺长龄、何绍基、黎培敬、魏源、汤鹏等经邦济国之才,当然也是文采风流的楹联名士,而他以一副楹联赏识左宗棠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近代楹联高峰,恰逢湘军崛起,作为湘军公认的领袖,曾国藩因个人对联语之推崇,使得湖湘大地联风蔚起,“每一联出,传诵盛于一时。”近人《瑶斋漫笔》中也谈到,楹联在湘军的兴盛,也和当时战乱中,不少将士阵亡,大量挽联的应用不无关系。在曾左彭胡等湘军领袖引领之下,所部刘蓉、刘坤一、李元度等湘人皆擅联语,并影响湘籍以外出现沈葆桢、陈宝箴、薛时雨、吴汝纶、张文虎等熠熠生辉的楹联巨匠。乃至西北边陲,不仅有魏光焘、杨昌浚、谭钟麟、谭继洵以及廖树蘅、谭嗣同等楹联名家,而受到左宗棠及西征湘军影响,西北楹联之风也同样振兴,湘军题署遍布雪岭黄河,昭示家国情怀,《楹联里的湖南》也走访不少,足可见证。

于是,以湘军队伍为主创,湖湘楹联上承王夫之、李东阳、郭都贤之余脉,相继涌现出车万育、陶澍、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李寿蓉、郭嵩焘、贺长龄、魏源、吴熙、汪炳璈、吴獬、王闿运、黄兆枚、吴恭亨、易顺鼎、田金楠、李澄宇,乃至黄兴、蔡锷、熊希龄、杨度,以及齐白石、邹可权、田翠竹、易祖洛……从晚清《六家联语合钞》,到本世纪初《十家楹联选评》,三百年名家辈出,彪炳中华楹联史册。而张龄、鲁荡平、伏嘉谟、易君左、范叔寒等旅台湘人,亦坚守楹联文化薪火,如张龄题台北指南宫楹联中的那句“登楼如更醉,寄我归心过洞庭”,以游子之心诠爱国之志,至今令人动容。

提起湖南人,有人说“湖湘之地民风勇悍”,也有人说湖南人有“三气”,灵气、匪气、霸气,但无论是“霸蛮”还是“血性”,湘人质直刚劲,真诚坦率,而楹联凝练精妙的文体,也正和湖南人“对脾气”。

十年前,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湖南“楹联文化强省”,其之所以强者,是有名家,有名作,而更在于广泛而深远的群众基础,是名副其实“楹联的湖南”。2023年4月起,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推出的大型传统文化专栏《楹联里的湖南》,以图文报道、短视频、AI海报多频共振,专家专业解读评析,多媒体平台推送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对湖南省14个市州以及部分存留在外省、但与湖南有深度关联的优秀楹联进行了精解力推。这一专题推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现象级”产品,这其中固然离不开组织者的精心筹划、亲历者的精彩讲述、执笔者的精妙采编,但其所浑厚耐读者,正是每篇文字,均扎根于这片楹联的广袤沃土。

2020年9月17日,在历经千载依然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看着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习近平总书记欣然和大家分享门口那副耳熟能详的楹联,他特别诠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斯’不仅指原意所表达的‘这个地方’,在现在的背景下,也是指‘这个时代’。”作为湖湘楹联的代表之作,两百年来,对于此联中“斯”字的理解见仁见智。习近平总书记用新时代来解读这个字,可谓一联之诠,境界别开,一字之解,新意盎然。“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包括楹联文化在内,既要体现中华文化精髓,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楹联里的湖南》通过全媒体报道,百篇力作,浸染三湘,以楹联解读湖湘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正是让楹联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产生出“活化”的价值。

整本书读来,主创团体别具匠心之处颇多。在题材上,除对经典楹联的解读,还选择其他应用场景,如长沙网红打卡地的茶馆联等;在地域上,不仅湖南本省,亦囊括一批埠外湘人或是与湖湘有关的楹联佳作,构建“大湖南+大楹联”的格局;在解读上,既有文史哲及楹联领域专家,还有如从事雷达研究的工科学者、在华工作的美籍教授等特殊嘉宾,以多维视角畅谈中华文化,这些都丰富了内涵和外延,既有创见,也有看点。

日前,湖南日报社又选在岳麓书院进行《楹联里的湖南》新书首发,这不是巧合,是赓续薪火,是为盛世之“斯”而再出发!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