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安娜王妃的去世那年是1997年,她在巴黎的一场车祸中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她才36岁。这事儿震惊了全世界,因为她不是一般的王室成员,她是那种让老百姓觉得亲近的人,总是参与慈善,帮着地雷受害者和艾滋病人啥的。车祸发生在8月31日凌晨,她和男友多迪·法耶兹还有司机一
戴安娜王妃的去世那年是1997年,她在巴黎的一场车祸中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她才36岁。这事儿震惊了全世界,因为她不是一般的王室成员,她是那种让老百姓觉得亲近的人,总是参与慈善,帮着地雷受害者和艾滋病人啥的。车祸发生在8月31日凌晨,她和男友多迪·法耶兹还有司机一起,车子在隧道里撞了,司机当时喝了酒,车速也太快。救援人员赶到时,她伤得很重,送到医院没多久就没了。
消息传回英国,王室那边一开始反应挺慢的,他们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假,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决定不马上回伦敦,这让很多人不满意,觉得王室太冷漠了。民众在肯辛顿宫外堆满了鲜花,报纸上全是批评声,说王室没把国旗降半旗啥的。后来女王在9月5日通过电视讲话,表达了对戴安娜的敬意,这多少缓和了点气氛。
葬礼定在9月6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不是国葬,但规格很高。全球有32亿人通过电视看了转播,伦敦街头有上百万民众围观。棺材从肯辛顿宫出发,由马拉着,上面盖着皇家旗帜,还有戴安娜的儿子们放的白花。
队伍里包括查尔斯王子、菲利普亲王、戴安娜的弟弟斯宾塞伯爵,还有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他们走在棺材后面,这事儿后来成了争议点,因为威廉当时15岁,哈里才12岁,很多人都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公开哀悼太残酷了。斯宾塞伯爵后来在采访中说,他当时就反对,觉得这对孩子是种折磨,但他被说服了,说是家庭集体决定。菲利普亲王也参与了,他对孙子们说,如果他们走,他就陪着走,这显示出他想支持他们的意思。
在葬礼上,哈里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他那时候年纪小,对死亡的概念还没完全搞懂。哈里后来在回忆录《备胎》里提到,他感觉自己麻木,眼睛里没多少泪水,更多是迷茫。他走在那儿,听到四周的哭声和脚步声,但自己没太大反应,就好像还没消化这个事实。哈里说过,他只在下葬时哭了一次,其他时候都憋着,因为王室的教育就是这样,得保持克制。公众看到他的眼神,就觉得他懵懂无知,像个没反应过来的小孩,这和他哥哥威廉形成了对比。
威廉看起来更成熟点,但他脸上那股仇恨劲儿挺明显的。他低着头走,表情僵硬,眉头皱着,似乎在压抑着对媒体和王室的怨气。威廉后来在采访中承认,他当时对那些拍照的狗仔队特别生气,因为他们追着戴安娜不放,导致了车祸。他觉得全世界都在哭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而他和哈里作为儿子,却得在公众面前装坚强。这仇恨不光是对外界的,还可能包括对家庭内部的失望,比如父亲查尔斯和卡米拉的那些事儿,让他觉得母亲受了委屈。
女王在葬礼上的样子也成了焦点,她站在白金汉宫阳台上,看着队伍经过。她的表情平静,嘴角微微上扬,有人解读成微笑,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议论。女王一向以正式著称,她的教育背景让她在公开场合保持中立,但这个微笑被一些人觉得不合时宜,像是在掩饰什么。
实际上,女王在那周面临巨大压力,民众指责她没及时回应戴安娜的死,她只好调整策略,飞回伦敦,亲自去看那些花束,还和民众握手。但她没公开流泪或表现出过多情绪,这和戴安娜的开放风格完全不同。女王的这个表情,可能只是她习惯性的正式笑容,但结合当时氛围,让人觉得有点冷淡。她后来在讲话中赞扬了戴安娜的温暖和对慈善的贡献,但没提太多私人情感,这也反映出王室传统的保守性。
葬礼的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一小时47分钟,教堂里唱了赞美诗,埃尔顿·约翰唱了改编的《风中之烛》,歌词献给戴安娜,叫她“英格兰的玫瑰”。斯宾塞伯爵的悼词挺尖锐的,他批评媒体像猎人一样追逐戴安娜,还间接点到王室没保护好她,这让现场气氛有点紧张。
仪式结束后,棺材运到奥尔索普庄园,那儿是斯宾塞家族的地产,戴安娜埋在湖心岛上,只有家人参加私下葬礼。这避免了公众打扰,也让威廉和哈里能安静点悼念母亲。
这事儿对威廉和哈里的影响巨大。威廉后来进了伊顿公学,继续他的教育,大学去了圣安德鲁斯,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凯特·米德尔顿。他们2011年结婚,有三个孩子,威廉现在是威尔士亲王,继承了父亲的头衔。他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时,总说她教会他责任和同情,但也承认葬礼那天让他对公众生活有了怨恨。他推动了很多心理健康项目,比如Heads Together慈善组织,就是因为他小时候没好好处理悲伤,导致后来情绪问题。
哈里也进了伊顿,然后去军队服役,参加了阿富汗作战,那段经历让他开始面对童年创伤。他在回忆录里写,葬礼后他和威廉分开生活,学校里也没人敢提戴安娜,这让他觉得孤立。哈里2018年娶了梅根·马克尔,有两个孩子,但2020年他们退出王室高级职务,搬到美国,这事儿闹得挺大,媒体说他们和威廉关系紧张,根源可能追溯到母亲去世时积累的矛盾。
来源:史说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