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称,美军一艘搭载50枚以上核弹头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在俄堪察加半岛附近地震期间“失联”,并引发美军紧急派出航母战斗群搜索,甚至让特朗普“低头”向俄方寻求协助,此事可信吗?
近日,一则所谓“美军核潜艇在俄罗斯近海神秘失踪,特朗普向普京求助”的消息,在多个自媒体平台铺天盖地般传播开来。
消息称,美军一艘搭载50枚以上核弹头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在俄堪察加半岛附近地震期间“失联”,并引发美军紧急派出航母战斗群搜索,甚至让特朗普“低头”向俄方寻求协助,此事可信吗?
7月底,社交媒体上多个自媒体账号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消息称,美军一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在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失踪,艇上载有超过50枚核弹头。
据称,美国对此高度紧张,立即出动“里根”号航母战斗群赶赴震中海域搜寻,甚至还有账号声称,特朗普“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求助”,希望俄方协助寻找失踪潜艇,部分账号还援引“GPS信号中断”等模糊信息作为“旁证”,加剧公众对事态的揣测和恐慌。
然而,这些说法并未在美国国防部、俄罗斯国防部,或是任何主流国际媒体中获得任何支持性报道,包括《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常年跟踪国际安全新闻的媒体,对此事均未有只言片语的报道。
事实上,美军战略核潜艇若真发生“失踪”或“沉没”事件,无论在哪个海域、何种情况,其性质都堪比一次小型“核危机”,根本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悄无声息”地被掩盖。
而这则谣言的源头,可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次强震有关。
不久前,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海域发生里氏8.7级强震,堪察加半岛是俄太平洋舰队的重要部署区域,震中附近有维柳钦斯克核潜艇基地,该基地长期驻有俄罗斯海基战略核力量,是全球监控网络中的重点标记目标之一。
地震发生后,一些军情关注者、战略分析账号开始对震中附近的军事设施安全状况进行讨论,提出是否会影响俄罗斯潜艇基地的正常运行,这类合理推测在专业媒体或军事论坛中并不罕见,属于正常分析。
但随后,部分自媒体开始“再创作”——将震中附近的俄军潜艇基地模糊化为“美俄共同活动区域”,然后编织出美军潜艇失踪的假象,进一步将“50枚核弹头”“特朗普向普京求助”等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叠加进来,让一则原本极具专业性的军事地震安全话题,演变为一出引发惊悚联想的“核潜艇悬疑剧”。
最终,这条消息以“看似细节翔实、实则全无证据”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中爆炸性传播,成为一场典型的信息污染事件。
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可信度”往往与“细节数量”呈正相关,这也是这次“核潜艇失踪”事件让许多普通网友信以为真的原因之一。
比如,消息中提及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确实是美军最核心的核打击力量,常年在全球多海域执行高机密部署任务,“堪察加半岛”也确实是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战略军事基地之一,而“特朗普对俄强硬”的现实背景更使得“他如果破例向普京求助”的情节更具反差性和戏剧性。
这类“掺真带假”的信息,往往比彻头彻尾的杜撰更容易诱导认知误判,人们在现实焦虑中更容易接受那些“合理但未经证实”的故事。
信息战争时代,这种通过模糊边界、制造恐慌、操纵情绪的话术结构,在很多敏感议题上屡试不爽。
而从这次事件来看,最先传播“核潜艇失踪”信息的,几乎清一色是以“军事科普”或“国际观察”自居的账号。他们内容包装得专业、术语密集,甚至配上卫星地图、战斗序列图、翻译外媒段落,制造一种“很懂军事”的氛围。
但溯源后发现,消息并未来自美俄任何权威渠道,内容逻辑也漏洞百出。一旦被质疑,这些账号往往选择删除原文、关闭评论、装作无事发生。这不仅扰乱了公众视听,也在无形中对国家安全、舆论环境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
来源:鉴史人